怎么提高孩子的情商

有调查显示,情商高才是成功的至胜关键。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情商很高。那么,家长们怎么认识孩子的情商并培养孩子的情商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名词解释:智商(智力因素)通常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

情商(非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因素。它们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我国的情商研究专家认为情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我意识;2.自我激励;3.情绪控制;4.人际沟通;5.挫折承受能力。

任何人要想成功,都离不开情商和智商这两大因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那么,情商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情商能为成才主体提供良好的生理前提。生理素质是主体进行成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主体成才活动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情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越高,主体越能及时摆脱焦虑、愤怒、抑郁、悲痛等不良情绪,保持冷静、乐观、热情、开朗等积极的心态。心理医学研究表明:在积极的情绪下,人的中枢神经处于最佳功能状态,人体的内脏及内分泌处于平衡状态,整个躯体协调,充满活力,能为神经系统填充新的力量,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相反,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往往会引起人体病变,引发疾病,延缓、阻碍成才活动。

情商是成才活动的动力机制。情商的核心动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主体善于激发活动的动机。良好的动机,是成才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可把兴趣、自信、乐观、热情等情绪因素调动起来,发挥整体效应,形成内部动力机制,对成才活动起着发动、加强、维持的内驱力作用。如:兴趣能内在地驱使主体从事喜好、有趣、新的活动,激发钻研、探索和成功的欲望,并将这种活动维持在最优的状态。自信往往表现为对自己的肯定,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主体可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强化不断战胜成才活动中的困难。

情商是思维活动的“激发器”。心理学家认为,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促使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灵感也容易出现,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智力活动效率提高。同时,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可以培养人们对直觉的自知力。而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使主体能敏锐地察觉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预见,对创造性活动尤其是科学研究有着重大作用。

情商是成才活动的“支撑柱”。在成才活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这需要情商的“支撑柱”作用。情商控制冲动的能力越高,人越能忍受挫折,承受压力,意志更坚强。当遭遇挫折、失败时,情商高的人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找出问题的症结,吸取教训,坚定成功信念,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一步实施成才活动。

此外,情商还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这对成才是大有裨益的。个体成才活动离不开其他个体的协作和支持,具备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容易得到为达成活动目标所必需的帮助和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情商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何等的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学习从来都不会像闲庭信步那么轻松,在学习的漫漫征途上,无时无刻不需要动机的力 、兴趣的使然、毅力的支撑,无时无刻不需要自我激励、愈挫愈勇、团结互助的精神,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属于情商的范畴。试想一下,没有良好的情商,能把学习搞好吗?

现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为此可以不惜一切精力和财力。但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热衷的都是在智力方面的投入,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这常常造成这样的两种结果:在智力方面下了大功夫,但却收效甚微;即使在这方面有所收获(这常常又以孩子考上一所好学校为衡量标准),但又发现孩子走上社会后,举步维艰,难以施展拳脚。造成这两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情商方面出了问题。等到家长意识到这一点,常常是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孩子已经长大,性格已经形成,培养情商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此时大人的话已很难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所以我要倡导的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情商和智商,一样不能少。如果你的孩子已大,现在发觉他在情商方面确有欠缺,怎么办?我想,除了提醒他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感悟提高外,恐也难有其它妙方了,而这样的结果又是哪个家长愿意看到的呢?

之所以造成今天这么多的家长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情商的培养,除了与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前者的进步是显见的、立竿见影的,孩子成绩提高几分都能让家长欣喜不已;而情商的发展犹如春风细雨,沁入心肺于无声,装进脑间于无形。培养孩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风物长宜放眼量,太过于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是功利的、短视的行为,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以将来付出加倍的伤心和懊恼为沉重代价的,此类的教训不胜枚举。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加强学习,对培养孩子的艰巨性和持久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如何造就一个合格的人才更应有正确的理解和高瞻的眼光。如此,你才可以期望你的“雕子工程”大获成功,否则,就难保在你手上完成的不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讲了这么多情商的重要性,我也并无贬低智商的作用。事实上,在塑造人才的过程中,智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科学地讲,智商只为个人成功提供一种潜力,情商却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怎么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你的孩子聪明又用功,但大考经常发挥失常;你的孩子一直品学兼优,可找工作时总过不了面试关……许多家长培养孩子时,往往容易重智商轻情商。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在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感、快乐度以及工作成就上,情商能力远比智商能力有效得多。那么,怎么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呢?方法很多,但家长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也就是“冷静说话”。

第一,不打骂孩子。一位父亲曾如是向我诉苦:“张博士,你说说该怎么办?这孩子我不管怎么打他、骂他,他还是那么暴躁、无礼。”其实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定、自卑,很多时候还充满敌意。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从小就见证父母亲“挫折―――攻击”的情绪反应模式,当然就有样学样,受挫时心中的愤怒就用攻击的方式来做处理。

第二,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当孩子没考好,家长就如临大敌:“这下完了,孩子考砸了……”此时,孩子对事情的诠释,常会被父母亲的情绪反应所影响:“考得这么差,就要世界末日了。”所以,父母最好心平气和跟孩子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

第三,注意在孩子面前进行的夫妻沟通。夫妻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要用平静、理性的方式来讨论,如果遇到一些适合孩子讨论的话题,也可以让孩子加入讨论:“爸爸认为该这么做,妈妈认为该那么做,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如果一时做不到夫妻间心平气和地讨论,那就切记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专家告诉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情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琳恩·怀斯教授(Prof.LynnWeiss)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她通过长期的调研,总结出在孩子们身上经常出现的41种“问题行为”,都和家长的教养手段直接相关,而其中,缺乏信任感、缺乏自我、不自信、没有权力意识和缺乏自制力,都是情商的问题。因此,她强烈要求家长们“像读书一样读懂孩子的成长特质”,在这本书中,给家长们提供一系列教养的手段,提醒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在意的“说话”和“行动”可能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问题。

8月27日下午,有幸受到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的邀请,与《母子健康》主编李暮月、作家姚硕一同以特约嘉宾身份出席了在新东安商场举行的“新书发布暨专家答疑会”,在会场上,家长们针对这本书对亲子早教的启发和孩子的情商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他们迷惑的问题。

“情绪”不是“可培养”的“行为”

宝宝哭了,给他一瓶奶,他立刻安静下来,情绪稳定地吸食——那是饿了,满足他的需求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然而,他也可能是身体那个部位不舒服,或者是因为看不到妈妈?看到令他害怕的人?不想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你不能立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哭给你看”——哭,可能还加上手脚的扭动和脸部表情,他想表达什么需求?即使是妈妈,常常也会猜错。这是因为多数时候他的需求都是情绪问题。

即使宝宝能说话了,每天同样会有许多令父母捉摸不透的情绪问题,他无法通过语言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这里说的“有效沟通”,并非仅仅说父母听不懂他想表达的诉求,更多时候,是父母的回应不能令他满意,于是糟糕的局面越发恶化。恐怕只有深受其苦的父母能领会这个“恶化”的意义:孩子越来越没耐心、不接受父母的善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容忍眼前的情景、不能承受任何一丁点儿委屈……。父母都知道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但如何改变他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正面情绪?每每家长尝试各种做法,最后都失败了,只好使出杀手锏:大声吼叫、挥手就一巴掌,然后走开,让你哭去。哭得疲倦了,睡觉了,醒来仿佛忘了前面的事,那么天下太平了吗?不,它还是个活火山,而且间歇期会越来越短。

坦白说,大多数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情绪发展问题上都是“低能儿”,于是渐渐学会“避重就轻”。例如教孩子折纸。摆明了是“教”,但很快就变成孩子坐着等待,妈妈变成“代工”。多数妈妈都很满意这种角色——忙点儿算什么?只要孩子开心。于是,适应这种互动模式的孩子,情商便越来越低了。

这样看来,“提高孩子的情商”岂非只是一个口号?

当然不是。幼儿的心理素质不能依靠技术性的训练,并不等于“听天由命”。在提高婴幼儿情商的作为上,父母能够做的——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的,就是从婴幼儿心智成长的特质上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幸福感”才是提高婴幼儿“情商”的温床

“幸福感”其实一点儿都不抽象。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感到舒畅、安心、充满美好想像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他自然而然地排除了负面情绪,能够以敞开的胸怀去接纳眼前的一切情景与变化,这就是心理素质稳定的依据。

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和对一个动态进程的了解。在婴幼儿,“ 福”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快乐、安心、充满美好的想像”,这和成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许多父母都想把本身所追求的“幸福”强加给孩子,于是便按照自己的设想千方百计地要给孩子幸福。这样的“给予”当然“货不对办”,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而在孩子方面,对于这些没有亲身体验,凭空而来的“给予”,既感觉不到和自己有何关系,没有感受,自然不会珍惜。换个说法,无论父母怎样努力,怎样展示自己无私的、伟大的爱,孩子并没有“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感受,必须是正面的心理活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不能依靠给予。现在“自我感觉”是个好父母的家长,总是徘徊在3个“误区”之中。哪3个误区:

第一、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是“爱”

婴幼儿的需求是率兴任意的,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后果好坏。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家长是不是爱孩子?还是只图敷衍过关?从出发点看,他们是爱孩子的,但从结果看,无疑是坑害孩子的机会多一些。“爱”是一把双刃剑,新一代父母在摆脱威权意识的同时,却走入另一个教养的误区。这种“满足一切需求”对情商发展的杀伤力并不亚于不问是非黑白的棍棒教育。

第二、补偿心理

自己儿时的不愉快经验、成长道路上的坎坷经历、不能实现的梦想和内心承受的种种压抑,逐渐汇集形成一股压力,压迫着自己去在孩子的身上寻求补偿。这种补偿心理渐渐形成两种互相矛盾的做法:一方面是尽量在孩子身上钩织美梦,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拥有“幸福”,另一方面却时时刻刻担心着孩子的未来,因而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诸多苛求,管教也越来越严厉。

第三、代工心理

很忙,不管是因为生活无序造成的忙乱,还是工作与社会活动太多造成的忙碌,总之是没时间陪孩子。于是内心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于是不惜倾尽财力,为孩子安排一切:各种各样的特长课程、兴趣活动。孩子喜欢的要上,不喜欢的也要上。是不是完全在为孩子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设想?我看也未必,最主要的目的是借此填补所有自己的缺席时间,代替自己来陪伴孩子成长。

这三个误区,不管你踏入几个,对于孩子成长,其结果都是不利的。不但不能令孩子享有幸福感,反而抑制或打击了情商发展。许多家长在发觉“事与愿违”的时候,有没有想通何以会好心办了坏事呢?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造就孩子的“幸福感”?如何才能增进孩子的情商呢?

“幸福感”的产生过程

婴幼儿缺乏人生历练,和成人不同,任何实施于成人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他们都是无效的。换个说法:提高婴幼儿情商是一种“种瓜不得瓜”的生活互动过程,是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幸福感是孩子的自我内心感受,不能植入,所以情绪的正面发展不能依靠训练。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具有更高的情商呢?

1.满足孩子的需求

“满足”不该是一种条件交换的行为。满足需求有3个层次:①有求必应,这在亲子关系中属于最低层次的物质满足,没规划没目标,被满足者总觉得不满足;②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许下若言,但主要是哄骗孩子,口惠而实不至,最后失去孩子的信任;③可期待的满足,即延缓下的适度满足。信守承诺,换取孩子的适度需求。

婴幼儿的满足感是有阶段性区别的。从最初的满足口 之欲,继而满足玩乐需求,进而满足占有欲望。但他们的需索不一定合理可行,例如爱新鲜,看到新奇的玩具就立刻想拥有,并不一定想玩、懂玩,或适合他玩。家长有求必应的结果,可能造成浪费、产生危险、养成了虚荣心,而更严重的是对情商的影响。

怎样做才能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增进孩子的幸福感呢?

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必须给予正确引导。例如食品,是不是该在饿了才吃?是不是适合孩子的体质?是不是富有营养还是垃圾食品?是不是符合卫生?这些方面孩子通常是不考虑的,那么家长就必须引导他去思考、去计较然后作出适当选择。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食物选择才有“满足需求”的保证。同样的,对玩具的需求,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安全保证。而占有欲或虚荣心下的需求就更不用说了,这种需求永远没有满足的可能,因此家长的有求必应,孩子反而得不到幸福感,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也就是必然了。

2.父母及时有效的呵护

胆小,遇到陌生人或遭遇突发事件就会恐惧惊慌,在婴幼儿来说并不是什么毛病,但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可就不容忽视。但有些家长太过重视,采取了积极干预的训练方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孩子孤僻、偏执的个性。在家庭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供养者”和法定监护人,更重要的是,他容许并接纳孩子的亲昵、撒娇、申诉、埋怨、需索,既充当保护伞,也是精神支柱,平日里一言一笑,对孩子恩宠呵护,都能够让让孩子免于恐惧,感觉到生活充满美好。

恩宠是只有给予,不求回报的;是出于亲情的自然行为。这种呵护是居于美好感觉的抒发,和放纵式的溺爱不同。例如,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企图逃避的时候,家长责备他、嘲笑他?还是拥抱他,引导他认识眼前的陌生人,鼓励他和陌生人招呼交流?同样的,在孩子受到玩伴欺凌或排斥的时候,是鼓动他奋起反击?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对方沟通?或据理力争和对方争辩吵架?

呵护不应该只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帮助孩子来个就地解决。从增进孩子幸福感的过程来看,如果家长能够在平日的互动交谈中,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的生活细节,学会面对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的方法,并且在正面激励的方式下,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友好互动的社交活动圈,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实现自立自强的愿望。这个过程可能有些艰难,但却是建立幸福感的一个有效手段。

3.有感的爱与关怀

爱的施予不只是口头的表达,关怀的行动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难而求助时才给予援手。亲子关系之不同于朋友,就在于行动的自然回馈,而且总能做到及时、到位——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心情不畅快时,父母立刻就能发觉,并且给予宽解,无论难题能不能因此获得解决,这股暖流都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这叫“有感的爱与关怀”。

关心,是对孩子一举一动的适当回应,是被动的、理性的;爱心,是从亲情出发,给予宝宝温润的心灵抚慰,是主动的、感性的。感性与无私的爱让父母知心着意,能了解宝宝的需要;理性的关心与回馈让父母进退有度,不会敷衍塞责。两方面协调并进,亲子关系便会圆融无碍。有许多家庭教育专家强调“爱要大声说”,这是受了西方亲子教育的影响,认为每天早晚拥抱一下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有感的爱与关怀这个链条,“我爱你”便徒具形式。

必须 调:有感的爱与关怀是双向的,父母的引领奠立基础,还得孩子的回馈才能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圈。当你下班时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孩子挨着你说:“妈妈,你很累了吧!来,我给你捶捶腰!”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有感的的爱与关怀,你会不会倍觉幸福?孩子也一样。

4.信任与依赖

许多人都知道给孩子安全感十分重要,但怎样做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恐怕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领悟。有人强调技术性的保障,有人主张物质上的无忧,然而,在婴幼儿的感觉上,这一切都不会在意,他所注意的,仅仅是父母给他的信任和依赖还靠不靠得住。

两夫妻吵架,尽管没有达到砸打锅碗瓢盆的程度,但在孩子幼稚的心灵里,信任与依赖已经动摇,原来拥有的幸福感顷刻间砸碎,以后想要修补,何止是个难字了得!

在孩子眼中,妈妈是大海,可以承载所有眼泪和欢笑;爸爸是高山,能够阻挡狂风骤雨的袭击。信任促成依赖,对于婴幼儿,依赖是心灵成长的保障,别把这种依赖感和自主独立对立看待:有了父母这两根永不倾倒的支柱,孩子的自信便会油然而生,他才有能力去探索自我,去寻找自己的王国。

从这点看,如何让孩子信任?如何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被信赖?这绝对不是技术上或物质上可以保证得了的。同时,信任和依赖同样是双向的,让孩子感觉你对他信任,知道你离不开他,同样会增进他的幸福感。有些家长在不满孩子的表现或自己情绪烦躁时,便会口不择言,轻率地说出埋怨孩子、嫌弃孩子的话。这种状况对于孩子的情商发展最是致命!当幸福感荡然无存的时候,孩子所能拥有的就只剩一颗脆弱的心,那时还谈什么心理素质?

本文Hash:12d66db3f3a56895af567108343b9d15719f555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