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交际能力

儿子嘴笨,天生不爱交际,这是我最担心的。老婆只注重儿子的学习成绩,整天强迫他读书。为了让儿子能考上重点高中,老婆托关系把他转到了一所重点寄宿学校。

半个学期过去,儿子拿回了期中考试卷子。老婆一看脸色就阴沉了下来。我知道儿子的成绩又没有达到老婆的要求。想不到老婆这次没有开口责备儿子,而是耐心地帮儿子分析试卷。最后,老婆开始总结报告:这次考试成绩为什么不理想,看看试卷就知道。你粗心大意,学习没努力,该记的没记……

儿子开始还认真地听着,后来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样子,应付着“嗯”了几声。再后来,儿子索性就闭着眼睛一声不响了。

老婆看儿子那漫不经心的样子,又开始教育他做人要虚心,做事要认真。儿子依旧闭着眼睛任她说。老婆终于控制不了情绪,大声说:“做人要听教育!知道吗?”此时,儿子睁开眼睛说:“听是用耳朵,我一直在用耳朵听您的教育,而且是听得一言不发,我还不认真吗?”

老婆气愤不已:“你这样的态度,不是用沉默进行对抗吗?”儿子却平静地说:“我没有。我知道有些事情我无法控制,所以我只好控制我自己。而且,你原来也教育我要学会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知道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你今天对我长时间的思想教育。所以,我只好闭目洗耳恭听。”

我一听乐得笑出了声。

老婆立即把矛盾对准了我:“你是怎么当父亲的?儿子成绩不理想,还不听话,你竟然还笑?”

我说:“我能不高兴吗?多亏你把他送到同学们中间去锻炼了,你没发现儿子的进步吗?一向沉默寡言的儿子现在能言善辩了。这不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吗?”

老婆和儿子一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怎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人是在交往中获得社会性的。孩子社会性的欠缺主要是小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父母要与孩子做一些具有合作性的游戏对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让孩子多与其他小孩子在一起玩(多到有孩子的朋友家玩,入托,多到公园玩等)也是很有帮助。

重视婴儿的游戏:游戏是婴幼儿最好的学习活动,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培养儿童良好原感情和意志,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缓和减轻心理紧张。父母应该给小孩购买一些玩具,鼓励小孩自己动手做一些游戏,积极支持小孩参与小伙伴的游戏活动。父母也应该挤时间参与小孩的一些游戏活动,以增进对小孩的了解与教育。可将游戏分为感觉游戏(听音乐、铃声,看玩具、图画等),运动游戏(学拉车、滑滑梯、骑小车等),摸仿游戏(摸仿成人动作和活动的游戏)。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可能发生抢玩具、争吵、打架等,发生这些事时,要弄清小孩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教给小孩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使婴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形成良好的个性都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应当循序渐进,教会幼儿正确洗脸,洗手,刷牙,剪指甲等,特别是在自理能力方面,如自己吃饭,穿衣裤,大小便自理。也可教会幼儿收拾玩具、抹桌子、拔草、浇花等简单的劳动,这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还能训练幼儿的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己能做的事应要自己做,不要父母做。

2个月:定时吃、喝、睡觉;用亲切语调多与宝宝交流;用慈爱目光注视他;在宝宝活动时要抱一抱他。

3个月:逗引宝宝甜密的微笑;学认爸妈。

4个月:自己扶奶瓶;分辩笑、怒、淡漠等面部表情;照镜子、观看面容;打哇哇;找朋友,让宝宝和小朋友握手;配乐摇摆,学习旋转平衡。

5个月:照镜子游戏;自喂饼干;认熟人;在音乐声中练习旋转。

6个月:当宝宝用哭声求助时,爸妈可帮助他;认生人;捉迷藏;点头摇头(表示意思)。

7-8个月:用杯子喝水;学"再见"、"欢迎"表示;指鼻子;认识五官;懂得"不"。

9-1个月:学习用小勺吃饭;大小便坐盆;穿衣主动配合;会察言观色,懂得笑容等于"认可",怒容等于"责备";玩娃娃;学指挥。

11-12个月:与人分享;最初的交友;禁止做不该做的事。

13-15个月:学用勺子及拿杯子;与别人一起玩;玩益智玩具。

16-18个月:戴帽;脱袜;养成按时吃饭、睡觉、晨起洗脸、睡前洗脚等生活习惯。

19-21个月:熟练用勺及杯,自己主动交往。

22-24个月:生活自理;教穿脱衣;分清是与非,(如打人不好,脏东西不能动)。

25-3个月:诉说大小便;帮别人一起做事(把玩具、小椅子收好)、学会穿鞋、与同伴合作玩。

31-36个月:学会系扣;用语言交往(见人问好,走时再见);自己洗手;懂得做事有顺序。

让孩子学会交往成就交际高手

父母是否注意你家宝宝的交往能力?如果宝宝不善于与别人交际是属什么原因呢?帮宝宝找到症结所在,扭转起来就很容易。父母们都该把宝宝向交际高手方向培养,毕竟多交朋友对成长有利无害。

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另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进行干预,“不受欢迎”幼儿的社交地位将就此固定,不会有什么改善。

非但如此,相比其他幼儿而言,这些幼儿还是幼儿园里的低成就者,而且在成年以后,偏离社会的行为也比较多:“被拒绝的”幼儿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而“被忽略的”幼儿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的人格。这项研究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对儿童的交往问题,家长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及早干预。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使其成为受欢迎的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谈几类常见的幼儿交往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问题描述不愿交往

有些幼儿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这类幼儿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三。

1、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儿童游戏。当幼儿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幼儿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对于这类幼儿,家长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应以幼儿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幼儿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幼儿“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幼儿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2、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有些幼儿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家长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家长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幼儿“壮壮胆”,当幼儿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家长就可以撤了。

3、个性原因。有些幼儿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幼儿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幼儿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幼儿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问题描述不敢交往

有些幼儿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等。造成幼儿不敢交 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幼儿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带幼儿进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养,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被证明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幼儿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幼儿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问题描述不会交往

有些幼儿愿意交往,也敢于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欺负。有些幼儿总被一个或几个孩子欺负,他们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里向家长诉说,家长既心疼又生气,但常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消彼长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同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当一个幼儿欺负另一个幼儿而没有遭到反抗时,他就会逐渐胆大起来,更加强化了欺人的行为。其实,幼儿最初的欺负行为都是尝试性的,当这种行为遭到反抗时,他一定会收敛一些。因此,当幼儿第一次回家报告被欺负时,家长在搞清楚纯属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应勇敢地反击。

比如,鼓励孩子对欺负人的幼儿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等。有些幼儿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家长则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给孩子形成仗势欺人的印象,要让孩子以理服人,在反击过程中积累交往经验、增强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教孩子几个“绝活”也是提高幼儿社交地位的策略。幼儿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也很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幼儿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占据“好事”……这种幼儿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幼儿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家长再及时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幼儿的“乐群性”使他们这时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幼儿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幼儿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

3、攻击性强。有些幼儿喜欢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相应于游戏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针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家长可采取与孩子讨论、讲故事等方法,使幼儿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幼儿,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倾听别人的想法,平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 问题。要想让幼儿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进行交往,必须让幼儿进行“实地学习”。那种怕幼儿出问题而把幼儿关在屋里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幼儿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本文Hash:984314cf80948dd1ba9a8702e9cc981c8c22110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