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从亲子沟通开始

有效的亲子沟通,不仅能和谐亲子关系,还能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给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沟通过程往往出现各种不对等的现象,这种不对等的亲子交流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问题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家长说了算。

亲子沟通中的家长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较普遍原因之一。家长之所以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权威意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理所当然听我的。甚者,连几点喝水、几点上厕所等也统统由家长来安排,孩子只要听指令行事就可以了,这不仅打击了孩子在亲子沟通中的主动性,还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性。因此,孩子在人际交往时缺乏主动性。

家长的自我中心主义还体现在随意打断孩子的表达。前一秒,孩子还兴致勃勃地分享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后一秒就被家长打断了。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沟通的兴趣,甚至可能在表达中背负心理压力,急切地想表达却又怕被打断,这种心理压力也会带到他与小朋友们的交往当中。

2.缺少尊重,盛气凌人。

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尊重,在家里做了什么“错事”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辩驳。家长这种盛气凌人的态度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学着大人对其他孩子强势,要么逆来顺受,一言不发,一副受气相。孩子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才会形成健全的性格特征,才会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因此,家长在亲子交流中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孩子能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3.情绪化严重,坚决不服输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带着情绪处理问题,这样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为亲子沟通设置了更大的障碍。而且,情绪化的家长往往会教育出更情绪化的孩子。曾经一个孩子对母亲说:“我不喜欢你了,我让大家都不喜欢你”,母亲也正好在气头上,回应道:“我才不用你喜欢我”,结果他们俩“冷战”了一下午。这种情绪化的“遗传”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不会起到什么好作用的。

4.态度强硬,寸步不让

我们时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如果父母说话的口气过于强硬,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性格。俗话说,二虎相争,必有一败。发生了分歧,父母和子女都不肯让步,不仅孩子心里受伤,父母心里也好不了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胜利的一方,反映出来的只是亲子沟通的失败。而这种强硬的态度也会体现在孩子的人际交往当中。

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1.平等地对待孩子

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对等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年龄的差异,而这不应该是掌控亲子关系的首要条件。在亲子沟通中,双方地位平等才能友好地发展下去。

2.倾听为主

如果您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孩子会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您,也更能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且,倾听是相互的,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抱以更多的理解。这样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注意到其他孩子的想法,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益无害。

3.要有幽默感

跟孩子在一起,切忌太过严肃,要轻松一点,活泼一点。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要得理不饶人,对于孩子,多一些宽容,其实也是对自己好。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讲一个笑话,孩子在欢笑中就能忘记刚才的不快,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个幽默活泼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而且 默的性格会使孩子对其他孩子能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容易在意见不一致时化解双方的矛盾,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结语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的前提首先是从亲子关系开始的。如果一个孩子在亲子关系中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他又怎么会去尊重父母,更谈不上去尊重同班的小朋友了。在此,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亲子关系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位朋友。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继续关注更多相关文章。

亲子沟通要先从理解孩子的情绪开始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难与他们沟通,往往是谈话还没超过两三句,孩子就与家长顶撞起来。其实,父母如能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结果也许就会不同。有时,“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时的言语伤害,使你冷静下来,重新去思考,这对维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理解孩子的情绪妈妈:你今天看上去很生气。罗南:我是很生气!妈妈:你心里感觉有点不舒服。罗南:你说对了!妈妈:你生某人的气。亲子沟通先理解孩子的情绪罗南:是的,我生你的气。妈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罗南:你没有带我去参加小小联盟比赛,但是你带史蒂文去了。妈妈:是这个让你生气啊,我打赌你一定在心里说:“她爱他超过爱我。”罗南:是的。妈妈:有时你真的那么想。罗南:我确实会这么想。妈妈:你要知道,亲爱的,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应该过来告诉我。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告诉他们,“你感觉很生气。”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如何用词语表达出来,他们会觉得你能体会他们真实的想法,关心他们真实的想法。有时,理解孩子的情绪可能就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了。有些时候必须要有限制。当四岁的玛格丽特想割掉猫的尾巴“看看里面有什么”时,他的父亲接受了她的科学好奇心,但是毫不迟疑地阻止了她的行为,“我知道你想看看它里面什么样子,但是猫儿的尾巴是不能割掉的,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张图来告诉你它里面什么样子。”当妈妈看到五岁的特德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想揍他,但是他看上去那么害怕,她不忍心过去打他,于是她说:“不,特德,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用来画画的,给你三张纸。”妈妈开始擦墙,特德非常感激,说道:“妈妈,我爱你。”亲子沟通先理解孩子的情绪有用和无用的训诫方法在训诫孩子的时候,父母有时会制止不良行为,但是却忽视导致该行为的驱动力。限制如果是在愤怒的争吵中作出的,往往没有条理,不连贯,并且无礼。甚至训诫有时是在孩子几乎不可能听得进去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说出的话也最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那样经常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觉得不仅他们的行为遭到批评,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好人了。当我们用有用的方法训诫孩子时,我们帮助他们,不仅关注他们的行为,也关注他们的情绪。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但是要限制、指导他们的不良行为。在作出限制时,态度既要保持父母的自尊,也要保持孩子的自尊。限制既不能专断,也不能反复无常,而是要有教育意义,能塑造人品。在实施限制时,不能使用暴力或者过度的愤怒。孩子对限制的反感应该能够预料到,并且要理解他们的这种反感,不能因为孩子怨恨禁令而额外惩罚他们。这样的纪律可能会使孩子自愿接受限制和改变某种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说,父母的训诫可能最终带来孩子的自律。通过认同父母和父母体现出来的价值,孩子内心会获得自我调整的标准。(兼职编辑:黄嘉玲)

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必须通过交往,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经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人际交往状况,往往与他幼年时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每个父母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小编就来带领大家一起了解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给他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经常与他一起做游戏,让他有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当孩子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与别人交往时,相信很多孩子都会与他做朋友的。

理解别人,学会宽容,做事不要太较真儿

当与他人发生误解时,教育孩子本着理解别人、学会宽容的心态,自然不会与他人发生冲突。也许在理解别人的同时,可能孩子会吃点儿亏,但是古人说“吃亏是福”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看到许多冲突造成的伤害,正是由于谁都不想吃亏所造成的。然而,一个人能吃亏,肯吃亏,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会很好。

为孩子营造交往的机会

当您想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有更多接触的机会时,其实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可以邀请同班的其他小朋友来家做客,或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或约一些有同龄孩子的家庭一起搞家庭聚会。通过以上交往,孩子的接触面会逐渐扩大,性情也会逐渐开朗。在大人的监督与提醒下,孩子通过亲友间往来,逐渐学习和适应社会道德规范与人际交往规范,为孩子自行与人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了解更多孩子的育儿知识,更继续关注育儿亲子更多相关文章。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交往成功的前提,而文明规范的语言表达更是交往成功的关键。家长平时除了与孩子多谈话、多交流外,还要让孩子多听故事,并让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引导孩子掌握交往的规则与技巧

交往的技巧要从懂礼貌、会合作、能分享、守规则等方面入手。教会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观点不一致时要进行商量;要学会遵守谈话规则与游戏规则,游戏中如果输了不能耍赖;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懂得团结合作会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必要时可以分享自己的玩具与食物,学会接受和包容别人的错误。如果一个孩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并拥有宽容的心态,就不愁没有朋友。

教育孩子以诚待人

学会从内心去接受别人是人际交往最关键的因素。当一个人真诚地对待另一个人时,别人是能感受到并且也会以诚相待作为回报的。摒弃私心杂念,一切交往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结语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先天的性格外,后天的交往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父母: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良好的家庭教养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希望您为了自己的孩子,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心胸豁达、语言文明、做事守规矩的人。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继续关注更多相关文章。

本文Hash:a183b30b67452d767244f03d1aa5505950517ed9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