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协调能力

孩子出生后6周内,手总捏成拳头,只在啼哭时,才可能有时张开一下。到了8周后,孩子张开手的时间多了,会表现出有意识的运动,代替了抓握反射。这时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东西不如以前有力时,感到很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孩子是在学习新的技能,几周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在此之前,孩子不想把手与手指的动作协调起来,只把时间用在观察手的外形、感觉和动作上。孩子会常常张开小手,活动一下手指,进行仔细的观察。从外表看,孩子好像在利用手之前检查一下手的能力。

在4-5个月时,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伸手,可能会同时向物体伸出双臂,并用双手抓住。

6个月后,孩子将能抓住物体,可以用双手抓住,或是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这时的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孩子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并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张开手。孩子特别喜欢感受物体,所以尽量给孩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在孩子躺着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抓住自己的脚,再将其放在嘴里。孩子不理解物体有什么用途,所以如果给孩子一个方块,他就会抓住它,如果再给他一个方块,他便会丢掉第一块,去接第二块。这时,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手学习吃东西。孩子的手一眼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抓起小食品,放在自己的嘴里,但可能放得还不太准。

8个月的孩子能把东西递给你,但还没有学会怎样松手、怎样给你。能完整地做出这一点必须在1岁以后,这时孩子可能喜欢从高椅或是小车上故意让东西掉下去。

从8个月起,孩子的抓握精确性越来越好。到了9个月,不再把东西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而是夹在拇指与食指间。到了1岁后,孩子可以用拇指尖与食指尖抓起很小的物体。孩子可以把物体从—只手放到另一只手,两只手可以同时各拿一件物品。

到了8-10个月,孩子开始学习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进行挤、拍、滑动、捅、擦、敲和打。孩子用手探索所有的东西,包括食物等,并混合在一起,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质物质。孩子可以准确地把大多数固体物质放入嘴里,例如脚、手指、塑料玩具或盖子等。随着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内,而开始玩一些像拍饼这样的游戏。孩子也学会了—些社会交际能力,可以向别人告别。

左撇子与右撇子

如果你与丈夫都是左撇子,你的孩子就会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是左撇子;如果父母都是右撇子,孩子左撇子的可能是十分之一。从自然的角度讲,很难分辨出哪一个更好,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也不必担心。孩子不能控制总用哪一只手,这一点是由大脑的发育决定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联合在—起,每侧完成不同的工作,但是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一侧大脑占了主要的位置。如果右侧占了主要位置,孩子就会成为左撇子;如果左侧占了主要位置,孩子会成为右撇子。

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表现不出哪一只手优先一些,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向右偏头的机会比向左偏的机会多一些。随着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具有了动手的能力,一定会表现出常用哪一只手,这是正常的事情,不要为此担心。孩子有其自身的发展进程,绝不可强求孩子不使用左手,你可能自认为,要求孩子使用右手对孩子今后有好处,这样在使用剪刀、土豆皮刀等工具时很方便。实际上效果不一定好,这可能引起孩子口吃、阅读困难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因为你改变了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

观察孩子的身心协调能力

  多年前,在一个妈妈级的友人聚会中,一位全职妈妈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当她最小的儿童开始上学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她就会赶紧到市场。因为她强烈的感觉必须赶快看到人,和人说说话。然而,当该做的事都办完,总还是得一个人回家。在家独处的时光,她总是焦虑地等待孩子们放学,来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静。那段时间的生命煎熬并没有太快结束,接着,她开始有了身体的病痛。除了就医治疗,同时也积极地寻求方法,改善自己的情况。后来,她选择参加自我成长课程,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亲。现在,她的生活作息和先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心境却完全不同。不仅可以享受独处,平得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也和家人有更亲密的互动。

  观察孩子的身心协调能力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士,大部分是职业妇女,而且大多是身负要职的忙碌者。听了她的一席话之后,大伙儿她像突然被提醒?是呀!处在人生最忙碌时期的你我,是否有让自己舒缓、安静下来时刻?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还是连接呢?

  观察正在建构身心协调能力的儿童,就能特别了解身心相处的过程。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动完成的,他就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让心智能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孩子显现出来的行为,是动作的协调与精确。例如,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手脚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我想剪刀剪直线,我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达成目标。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例如,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脱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小心别让孩子“长”得太快 春季长个快的奥妙在哪里 爱看电视的宝宝问题多

  推荐阅读:

  

  “奶水不足”的真相

  新生儿的尴尬事

  长高食物黑名单

  10要10不要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什么是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什么是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是指全身各个部位能够相互配合完成特定动作的能力。假如宝宝身体各个部位协调不好,就很难做好一件事,他的活动能力就会相对较差,不能完全健康成长。例如,宝宝已经会走路了,可是无法用勺子把饭送到嘴边;宝宝已经会跑了,可是总是踢不到放到地上的皮球;宝宝五六岁了,却习惯用手抓着筷子吃饭;和宝宝做游戏时,宝宝总是接不到您送过去的气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您的宝宝身体协调能力不好。所以,在同龄孩子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您的宝宝完成起来却很困难。怎样解决宝宝身体协调能力不好的问题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您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宝宝身体协调能力方面的育儿知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充一下电。

小协调与大协调

我们通常会说的:“这孩子协调能力不好,走路走不稳当”;“这孩子跳绳总是绊脚,一个也跳不过去,协调能力太差”;“这孩子扔沙包,沙包没扔出去,自己先摔倒了,协调能力真令人担忧”。这里所说的协调能力是指孩子身体的整体配合能力,是大协调而不是小协调。那么大协调与小协调有区别吗?我们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吗?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协调与小协调的区别,以便父母能区别对待而进性针对性的训练。

1.什么是小协调?

所谓“小协调”就是孩子为了采集、储存和交换某一个单一领域信息的目的而进行的反复、固定、被动的逻辑思维肢体表现的协调能力。现在为孩子们所创设的各种培训课程,例如:舞蹈基本功训练,钢琴、小提琴基础技能训练,右脑闪卡训练环节等等,这些都应当归属为“小协调”培育的范畴。其良好的培育结果可能是舞蹈家、钢琴家、小提琴家、超凡的记忆专家等等。

2.什么是大协调?

所谓“大协调”就是孩子以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为目的而进行的综合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从孩子出生后8个月开始,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来说,“大协调”的驱动,就应该逐步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刻。“大协调”的培育结果就是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正常人能完成的动作。

鉴于这些专业术语父母不好理解,我们做个通俗的比喻:“小协调”训练是针对某一专项领域而进行的重复性的协调训练,是训练专项人才的某个专项能力的。“小协调”训练是一种单一信息环境的、相对固定的、反复与被动的培育训练,它是一种专项训练。而“大协调”训练的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健康的、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身体动作没有任何缺陷的人而进行的动作与逻辑思维协调一致的训练。“大协调”的训练是一种综合信息环境的、生动的、自然的、主动的培育训练,它是一种大众化的训练。

结语

我们对孩子的协调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良好的逻辑思维肢体协调能力的培育当中,这些训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是我们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当中就可以做到的。在此,小编提醒:

第一:如果父母对孩子有特殊的培育目的,是可以使用“小协调”这种培育方法的,但是训练时要慎重,因为“小协调”强化训练会丧失未来复合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认识到“小协调”培育方法“单一领域目标高效”的优势之后,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合理地规避它所带来的对孩子未来不利的结果。

第二:父母如若对孩子没有特殊的培育目的,那么我们建议在学前阶段尽可能多的使用“大协调”培育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 体协调能力的培育。

要了解更多育儿问题,请继续关注。

本文Hash:77227649bf47a6c6b02ed4933d79288d3a504af4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