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为何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

父母有可能会觉得孩子突然在一段时期内对秩序感到是分敏感,所有事情都要求有“指定程序”,这正常吗?其实,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

父母有可能会觉得孩子突然在一段时期内对秩序感到是分敏感,所有事情都要求有“指定程序”,这正常吗?其实,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里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长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

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2岁3个月的朵朵突然变得很执拗,比如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妈妈急忙拿来纸巾擦,她却大叫要毛巾擦,爸爸拿了热热的洗脸毛巾来,她又哭着说要干毛巾擦。早上,爸爸给她冲好奶拿来,朵朵看到却大哭:“我要妈妈冲!”无休止的哭闹让爸妈火冒三丈,但朵朵不依不饶,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妈妈重新冲了奶她才破涕为笑。

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网创始人之一陈梅芳解释说,一般而言,孩子从出生到两岁,随着认知的发展,言语以及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

“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启明教育集团教研中心主任、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补充说,如果孩子突然无理取闹,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家长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是陌生的场所?是时间紧自己做事情匆忙顺序与平时不一样?家里面是不是物品更换了地方?没有经过宝宝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说明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为什么幼儿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获得秩序感的满足时,会感觉安全和快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朱葵花说,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

在陈梅芳看来,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维、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现,是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外化,孩子通过“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来表达对环境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态度。

家长也要秩序化

非要让已经搅碎的鸡蛋恢复原样自己重新搅一遍,面对“较真”的宝宝,家长常常感到很无奈,要么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要么“威逼利诱”让孩子遵从。

“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执拗期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家长感到无奈。”北京市朝阳区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园长唐双环说,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耐心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

陈梅芳说,如果家长能给孩子积极的理解和适当的满足,首先会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焦虑,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来会比较乐观、热情、积极。 其次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敏感期表现别“镇压”

孩子秩序感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陈梅芳指出,所谓孩子秩序感太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敏感期时间长,比如4岁以后还很“执拗”,二是秩序感近乎苛刻,事物的位置和做事程序要求严谨。家长对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可从几个方面调整。首先是检查父母和教养人有没有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对环境整洁要求过高的情况,如果有,要适当调整。其次是关注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加强他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及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的不同秩序的认识。

朱葵花认为,尊重理解孩子,这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对秩序的需求不同,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的家长误将孩子敏感期的表现,当成是孩子无理取闹,当孩子有敏感期行为表现时,错误地认为要趁着这个机会扳一扳孩子的倔脾气,采取的方式是“镇压”,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让人抓狂的幼儿秩序敏感期父母该如何面对

导读:让人抓狂的幼儿秩序敏感期父母该如何面对,正确的帮助宝宝度过秩序敏感期很重要。宝宝的秩序敏感期确实很讨厌,近乎无理的苛刻让父母很崩溃,比如说平时都是爷爷帮忙开门的,突然有一天是奶奶开的门他就不肯了,大哭大闹着要我们走出去然后吧门关上再让爷爷重新去开门。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幼儿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岁到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对于幼儿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样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幼儿的智慧打下基础。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 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如何应对易敏感的婴幼儿

网友咨询

我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位读者,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一岁零五个月了。最近,我和老婆发现,儿子对于大人说的一些话十分敏感。有一次别人给他钱,我和老婆同时对他说:“宝宝不要。”其实从语气、口吻都没有骂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马上就哭了起来,哭得十分伤心。为此,我十分担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时候不对他说吧,怕惯坏了他,说吧有时又觉得于心不忍。对于他这种性格,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岁多的孩子还是能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赞同的态度,并因此而伤心地哭起来,这说明孩子的

关注“广泛性焦虑障碍”

不过,在这里,我需要提出一个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上小学以后,还出现上述的现象,那就有可能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容易自我怀疑,常常对那些不友善、爱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总是不断地寻找成人的赞同和保证,对自己的表现有极高的要求,不断地担忧、自责,情绪很不稳定。

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过于敏感性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几率比其他儿童高。但是大多数高敏感度的儿童都能通过引导,逐渐稳定情绪、减少焦虑。

面对过于敏感婴幼儿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对敏感度过高的婴幼儿,使他避免产生“广泛性焦虑障碍”呢?

方法1:给孩子最大的安慰、温暖和快乐。过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围人、事、物等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关爱,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多关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关心爱护他、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和温暖。这是消除婴幼儿忧虑最好的“营养素”。

方法2:加强认知活动,让孩子见多识广,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无意义的寻找安全感上。过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寻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认识多种物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活动,对他转移注意力、促进认知和智力发展、改变心态很有帮助。

方法3: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时,一定要淡化处理。稍加安慰过后,父母最好若无其事,别去强化这种情绪。同时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转移他的视线。

方法4:对于这类孩子,应多采取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只要他有任何积极的行为,都要肯定和鼓励,使他慢慢建立自信。

爱心tips:一般宝宝都自我意识比较强。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坦然面对就可以了。

本文Hash:b38b513f73dbab590528ca3616b36b3036495d6e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