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懂了宝宝的身体语言吗?

宝宝学说话前,无法通过沟通来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此时身体语言是他们传达想法的唯一途径。作为家长,读懂了孩子的身体语言,才能理解宝宝的内心需求。

科学家们曾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来顺利传递信息,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对于父母来说,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宝宝的身体语言,就能了解宝宝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其最贴心的呵护。但是,很多父母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宝宝的这种特殊语言,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常见的几种。

第一种:宝宝皱起鼻子,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烦着呢!

第二种:一向喜欢与妈咪对视的宝宝突然开始不耐烦地躲避妈咪的目光,打哈欠,或者干脆眯缝着双眼不理睬妈咪。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你今天给予我的刺激太多了,我累了!拜托,请让我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第三种:宝宝澄澈的眼底亮光闪闪,突然口角牵动,笑容骤现,与此同时,宝宝双手晃动,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宝宝的悄悄话:我吃饱了,喝足了,尿布也很干爽,感觉很舒服,没有任何烦心的事情。除了笑还有什么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第四种:宝宝瞪大双眼,将背部弓起,伸开的双手突然紧握成拳头,脚趾弯曲,全身悸动。

宝宝的悄悄话:哇,好可怕的声音!天啊,我要掉下去了!我感觉痛了……我害怕,我要逃离这个可怕的环境!妈咪,快来保护我!

第五种:妈咪俯下身来看着宝宝。宝宝凝神注视着妈咪熟悉的脸,突然开心地笑了。如果妈咪不抱宝宝,宝宝的笑容便会消失。

宝宝的悄悄话:那不是妈咪来了吗?好开心啊!可是妈咪怎么不抱我啊?妈咪抱抱!

第六种: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随即啼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饿了(尿布湿了、不舒服了、妈咪好久没理睬我了……)

第七种:瘪嘴,表示有要求。

宝宝的悄悄话: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如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人抱起来。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让他俯卧、爬行,扶他坐起来,改变他长卧久睡的姿势。

第八种: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

宝宝的悄悄话: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嘴形的变化,了解孩子要小便的表情信号,就能摸清小便的规律而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婴儿的自近代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第九种: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

宝宝的悄悄话: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第十种:玩弄舌头吐气泡。

宝宝的悄悄话:大多数婴儿在吃饱、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时,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或吮手指、吐气泡。这时,婴儿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

0-1岁宝宝身体语言的具体表现

0-3个月大

宝宝刚刚出生的几周可能就会有很多的动作,好像在表达很多的信息。实际上从他们一出生,当你接触宝宝的脸颊或者伸开他们的手臂或脚的时候,他们会扭头,同时如果你将手指放到宝宝的手掌时,他会尝试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指。但有趣的是宝宝 些肢体的语言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跟你在沟通,而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射动作,通常这些动作在几个月内就会消失转为有意识的动作。

但宝宝出生的所有的动作并不都是条件性的反射动作,有时他的一个小小的微笑可能也表达了他很高兴,这可能是宝宝对父母几周辛劳的一个回报。

4-8个月大

到四个月大左右,宝宝身体所表达的信号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是因为他们开始能够协调他们的动作和想法,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需要,例如举起双手希望你的抱抱,或者他们踢椅子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坐不住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提示他是否想跟你做游戏,例如他会把玩具扔到地上,他并不是为了要惹恼你,而是希望邀请你加入他的游戏中。但当宝宝经常扭转头或者中断与你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就表明了他所接受的外界刺激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希望自己玩。

9-12个月大

到了大约宝宝大约九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活动能力和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清晰并且带有交流意识的姿势动作开始会成为宝宝的第二天性,他能够很轻易就表达出他的需要和爱好。例如他看到家人的时候他可能会伸出双手希望得到拥抱,而当他们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抓紧爸爸妈妈的手。同时这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开始发出一些他们独有的声音,例如“嗯嗯”“baba”等。

爸妈应该适时训练宝宝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所表达出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更为真实。宝宝由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最擅长运用其身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捶拳踢腿,难过时嚎啕大哭等,都很明显而容易被了解。因此,身体语言成为婴幼儿在能够以词汇表达意思之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如何训练宝宝的身体语言,从而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呢?

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宝宝在温馨的环境中,才可能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最大。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宝宝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宝宝表达自己。

给宝宝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给宝宝一支彩笔,一张纸,鼓励他画画,任其想像的画,然后可以试着让宝宝来讲解一下他画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或与宝宝一起看动画片。讨论剧中人物,这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教宝宝学说话。这时的效果比平时更好。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提高察言观色的能力与学习合适的身体语言。

适时给予宝宝鼓励和赞美

当宝宝发音正确或可以说出一个简单句时,父母要以微笑或者爱抚给予鼓励。跟宝宝说话时,要注视他的眼睛,不要两手臂交叉抱在胸前,给宝宝造成压迫感和排斥感。

宝宝的身体语言,你看懂了吗

核心提示:每个父母,都会经历孩子从哇哇坠地到蹒跚学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宝宝不会说话,但会用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感受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学会倾听孩子的“心语”是每个年轻父母的必修课。因为父母的回应,对宝宝的成长发育和早期教育极其重要。对孩子身体语言的解读,会让你更了解孩了,更爱孩子。

宝宝要和父母一起玩玩具

宝宝想说:为什么玩具会动

9个月大的军军,喜欢玩玩具,父母觉得军军是个男孩子,所以尽量买一些适合男孩子玩的电动玩具,比如电动小人、火车头、玩具手枪等,从小就开始培养他的阳刚之气。军军还小,看见玩具有时候会显得害怕,有时候会主动探索,但总是拿着玩具要和父母一起玩,父母一离开,他就不玩了。

解读

宝宝想和父母一起玩玩具,并不是说宝宝想和父母分享他的快乐,9个月大的孩子还不懂得这些。他之所以要和你一起玩,是想让你示范给他看:为什么玩具会动?这是孩子探索客观世界的表现。因为他还不懂得如何给玩具上电池,如何使玩具动起来,好奇心驱使他找到父母来看个究竟。

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厌烦,而应该耐心地给宝宝示范讲解,告诉宝宝玩具的构造和性能。这是给宝宝早教的最佳机会,宝宝主动学习,他只能依赖他最亲的人,而父母的回应,则能让宝宝逐渐具有看懂其他人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能力,能够帮助他进一步学会一些重要的生存技能。

等宝宝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又有了新的能力。例如:会咿咿呀呀地指着桌子上的闹钟,想让父母拿过来看看,看他为什么总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这时,父母需要解释给宝宝听,为什么闹钟会发出声音。宝宝9个月大时,正是他求知欲望强烈的时候,但他只能用身体语言与人交流和沟通,如果他得到正确的回应,对他的成长,及一些重要个性的产生将有决定性的影响。

宝宝抱住妈妈不分开

宝宝想说: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9个月的凯凯,妈妈每次给他喂奶,他都特别调皮,有时候抓住妈妈的头发不放,有时候吃完奶就赖在妈妈身上,爸爸要把他抱开,他就开始哭闹。有一次,妈妈准备出门上班,想抱一下凯凯,结果凯凯抓住妈妈的脖子,不让妈妈离开,等分开时,凯凯已经在妈妈的脖子上留下了几道抓痕。

解读

宝宝在9~10个月大的时候,依耐性会更强烈。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开始学会分辨客观事物,渐渐清楚自己是自己,父母是父母,所以更加依恋父母。这也说明宝宝缺乏安全感,必须要通过最亲密的接触来感觉父母的存在。所以一旦有机会,宝宝就喜欢抱住你,抓抓你的头发,亲亲你的脖子。

遇见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强行分开宝宝,这样做会让宝宝哭闹更严重。父母要做的是继续抱宝宝,安抚宝宝的情绪,暗示宝宝要学会“独立”。不要看见宝宝哭闹就心软,也不要趁宝宝不注意而离开宝宝,而应该坚定而温柔地给宝宝一个拥抱,你的拥抱和亲密能帮助宝宝了解未知的世界,并给宝宝一份安心。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要与宝宝分开,即使宝宝听不懂,也能从你的眼神里得到回应。

这个时候的宝宝也开始学会探寻未知,在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慢慢学着了解世界,他可能会拉下你头发上的发夹,想看个究竟,也可能抓住你衣服上的纽扣不放手,想了解得更多。父母需要耐心地给予宝宝关怀,特别要注意细节,例如:经常给宝宝剪指甲,以免划伤他人和宝宝自己。

宝宝学会了“拜拜”

宝宝 想说: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玲玲快满周岁了,长得活泼又可爱,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的睫毛,真是人见人爱。邻居家的张姐可喜欢玲玲了,每次路过她家都要来看看。向玲玲挥手,玲玲就笑个不停。张姐打开32和弦的新手机,播放悦耳的手机铃声,并做出跳舞的样子,玲玲也跟着兴奋地跳跃。张姐每次来看玲玲,都放不同的手机铃声,玲玲都显得非常开心,跟着张姐跳动。张姐走的时候和玲玲挥手说“拜拜”,玲玲也朝张姐挥手。张姐说玲玲活泼又漂亮,以后适合做舞蹈演员。玲玲的父母心里乐开了花。

解读

周岁左右的孩子,表达语言的方式很有限,而丰富的身体语言是他们和外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果你做鬼脸,发出的声音使他开怀大笑,呀呀地说个不停,那么你就可以尽情地和宝宝享受这份快乐,并使快乐更持久,使宝宝更快乐。

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能不断读出宝宝的身体语言,无疑是对宝宝极大的肯定。而宝宝也更乐意和你交流,这些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不仅使你的宝宝有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还能促使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使他的看、听、抓等动作能够协调起来。

另外,也要注意观察宝宝表达交流的能力和习惯。看宝宝是通过尖叫来引起你的注意,还是活蹦乱跳地表达他的爱呢?所有的宝宝对外界刺激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也就是说父母要找出适合自己宝宝的交流方式。

宝宝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宝宝想说:请跟我来,我要去那边

蒙蒙终于学会走路了,走起来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会摔倒。妈妈担心,就一直在旁边护着,并暗示蒙蒙一直朝前面走,希望蒙蒙能多走几步。可是蒙蒙并不想按妈妈的方向行走,他只对墙角的那个毛线团感兴趣。蒙蒙没走两步就摔跤了,但没有哭,而是朝墙角慢慢地爬过去。妈妈把毛线团拿起来放到书桌上,蒙蒙又朝书桌那边爬过去。

解读

宝宝学会走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方有东西在吸引他。所以,宝宝会认定方向,锲而不合地坚持。他也有能力清楚地告诉父母他想要去哪里。

父母往往害怕孩子出现危险,而控制孩子去他想要去的方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这方面,不妨学习西方父母的做法:认清楚孩子想去的方向,并帮助他走到他自己选择的目的地。

帮助宝宝增强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上学时表现得比别人更加独立与成熟,也更加合作和专心。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自己去选择自己的路,自己去面对成长路上的矛盾和坎坷。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反应上比别人快,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也会比别人更胜一筹。

你能听懂宝宝的“身体语言”吗

1岁以下的婴儿通常还不能说话,当然极个别的神童除外。实际上即便是大至2-4岁的幼儿,大多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示自己的情绪和意愿。

熟悉婴幼儿的特殊语言并揭开其中隐藏的“密码”,成为家长们迫切知道的一个问题,也成为了一些科学家的愿望。

婴儿不同的啼哭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

婴儿常常会哭个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们为何而哭,因而总是被闹得精疲力尽。其实,新生儿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来向家长传递信息的。

法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婴儿的啼哭声强劲有力、富有节奏但又不太响亮时,他们往往是要求家长给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饿了需要喂食,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太热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拥抱,睡不着心里烦闷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准确地猜中他们的意图并予以解决,啼哭声自会渐渐停止。

但要是啼哭显得异常“顽强”,虽经过各种照料和护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声反而更响亮更尖利,并伴有顿腿、舞手、翻滚等身体动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适”的表示。此时家长须特别注意辨别不同时间、不同声音并伴随不同症状的啼哭所传达的不同意义。

一般来说,大声哭嚎并用手护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哭声嘶哑可能是喉部出现炎症,哭声时而尖利时而低沉并拒绝进食可能是身体出现感染,夜间反复低低啼哭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作怪,高烧时哭声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惊厥,边大声啼哭边摇头抓耳可能是头痛中耳炎,阵阵高声号哭,喉声音渐小并不再伴随身体猛烈动作,特别应引起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须尽快急救……需要强调的是,“听懂”宝宝的啼哭只是发现有问题,为安全起见应及时去看医生,而不宜自行单凭哭声盲目为宝宝开药方。

专家们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哭声的电脑系统

日本明治大学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哭声尽管听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但其实从频率到节奏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哭声就是不同的言语,表达的意思也随之有所不同。

为帮助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减轻烦恼,热衷于发明仪器的日本科学家就着手开始了一项有关“破译婴儿哭声”的工程。为查明婴儿不同哭声的特点和区别,研究者们在产科医院收集了1000多名婴儿在不同场合中和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哭声总共约1万余例。

由于录音往往可能混有其他婴儿的哭声或杂声,故收集和整理工作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大功告成。然后在电脑的帮助下,专家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做了归类、比较和分析,证实婴儿不同的哭声确实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如:当他们因饥饿而想吃奶时,发出的哭声频率较高(可达15千赫),而且节奏也较短促;相反当他们想睡时,发出的哭声频率则低至6千赫以下,而且节奏也较为舒缓。

根据这些收集和分析出来的数据,专家们最后终于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不同哭声的电脑系统。实际应用也十分方便:家长只须把小型麦克风放置在婴儿身边———当婴儿发出哭声时,电脑屏幕上即会显示分析图:竖轴表示哭声的高低频率,而横轴表示的则是每次哭声持续的时间(即其“节奏”)。接着系统会自动分析出哭声表示的“具体”意思或要求,其中包括饥饿、痛苦、困倦、孤单、不安、过热、过冷等等,由此家长便可迅速地采取“准确”行动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

而英国研究者还证实,小于2岁的婴幼儿在不太会说话的情况下(尤其在刚学会说话前),相互之间其实 能进行交流,只不过使用的是大人们难以解读的“身体语言”(即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表述自家的情绪或要求)罢了。据研究,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最常见的有:长时间不眨眼地紧盯着一件物体是企图占有的表示,盯着一个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对你有兴趣或好感”的代义词,瞟一眼后目光随即离去意味着“我对此无所谓”或“我对你并无兴趣”。

如果两个婴幼儿在目光对视一会儿后其中一个将其视线转至上方或左右侧,那就是说:“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将视线转至下方,那就是说:“不妨让我们友好相处吧!婴幼儿的笑也可能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而并非单单表示快乐。如:当他噘起下嘴唇发笑时,他的“笑外之意”是对对方作出威胁;当他脸上堆笑但眼神里并无笑意时,他很可能是在对对方作嘲笑或讥讽;甚至他还可能会作出冷笑———通常笑声低哑、神情木然,与成人的冷笑极为相似。

在正常情况下的突然俯身也许是“侵犯”、“挑衅”或“即将自卫”的潜台词。专家们认为,这种“身体语言”可能源自人类祖先———类人猿以及今天的许多动物在与敌手搏击前往往会俯身或弓身:对家长或保育员来说,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是成人们以这种姿势和他们说话或游戏,他们便会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惊吓。

每个婴幼儿都拥有其独特的“身体语言”

在和婴幼儿谈话或游戏时经常轻微偏动脑袋往往会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偏动脑袋是“我们是朋友”的友好信息。据此,有专家曾做过一次试验:先后对10名2-3岁的幼儿不时偏动脑袋地说话或游戏,结果其中9个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紧握的苹果或糖果。

研究者们还发现,婴幼儿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能力显然也有强弱之分。通常,那些较熟练地经常使用“身体语言”的宝宝智力发展较快,较容易受家长或老师的宠爱,较有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情较丰富,学说话较早且较快。如此看来,家长或保育员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婴幼儿在牙牙学语之前多多使“身体语言”,对宝宝身心也起积极作用。

须说明的是,婴幼儿的“身体语言”还可能因人而异。美国研究者还认为,既然婴幼儿拥有其“身体语言”,那么大人们理应可以利用一种特殊的“手语”,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主动和他们作交流。美国有研究人员撰写了一本《和婴儿用手语》的书,介绍了北美所使用的标准手语。但父母们即便未能熟练掌握“婴儿手语”,也可早至婴儿8个月大时,借助一般的手势与孩子进行交流。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平常而又非常简单的手势,它可以告诉父母,婴儿是否受到了伤害。此外专家们还在研究中发现,会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学会说话的年龄也更早,而且以后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孩子一旦提前学会了说话,他们往往有更多的话要说,因为在应用手语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的结构。

本文Hash:9a3e52341ce263f5bb6671d48ea2112860cfef7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