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读懂宝宝的社交语言

当宝宝有能力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让宝宝们和平相处,而不再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这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宝宝常常会为了争抢玩具抓咬对方,这些“小”状况层出不穷,弄得“伤痕累累”,真是让妈妈头疼不已。

很多妈妈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宝宝刚上幼儿园,老师总是对着匆匆赶来的妈妈“告状”:“你的宝宝又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了……”

宝宝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妈妈就“投诉”了:“你的宝宝又打人了……”

宝宝在和同伴相处中,常常就会手脚并用:“抓”、“打”、“咬”是他们的常见小动作,其实,宝宝的这些小动作也是宝宝独特的社交语言呢!妈妈如果读懂了宝宝这些独特的社交语言,就能教给宝宝社交技巧,让宝宝不再扮演同伴冲突中的“肇事者”!

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用“手”和“牙”来帮忙

2岁以下的宝宝很难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之间缺乏沟通,非常容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妈妈1:茗儿用“咬人”抢到玩具

我家的茗儿1岁半,最近他常常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为争抢玩具抓咬对方,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我都担心他和小朋友相处会成为“小霸王”。我还做过一个统计,茗儿在一周之内25次接触小朋友,真正发生冲突的只有8次。我这才放下心来,原来茗儿不是每次跟小朋友相处都发生冲突。

专家:帮助宝宝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不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与同龄孩子交往机会增加时,攻击性行为爆发就更频繁了。这是孩子发育的必经阶段,当你帮助孩子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时,这些遭遇常常会变成重要的学习经验。

妈妈这时候可以把玩具拿开,让宝宝意识到,攻击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同时,为了他不因失望而继续发起攻击,妈妈要给孩子提供其他玩具。

妈妈2:嘟嘟用“抓人”表示抗拒

我家的嘟嘟正在玩玩具,小朋友过来看他玩,嘟嘟以为对方想抢他的玩具,“啊!”地尖叫表示抗拒。对方愣住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他抓伤了脸。

专家:教给宝宝正确的表达方法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这时候,妈妈可以教给宝宝正确的表达方法,如“这是我的玩具,请离开。”之类的话,可以有助于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让宝宝能够与小伙伴和平相处。

妈妈3:囡囡用“打人”表示“喜欢”

我觉得孩子之间推搡有时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我的孩子囡囡的幼儿园里,3岁的小朋友特别多。园长是一个老太太,孩子们都叫她“园长姥姥”。她每次去班里看看的时候,一些特喜欢她的小朋友就会踢她一脚,或者拽一下她的衣服。其实小朋友们都是没有恶意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引起园长姥姥的注意。园长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对小朋友说:“我知道你喜欢园长姥姥,但是呢,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比如说,你可以叫一声‘园长姥姥好’,或者过来抱一下我。”

专家:帮助宝宝练习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

孩子往往将某些攻击行为当成了交往的手段,平时妈妈用亲吻向他表示爱意,他也许会以自己的亲吻方式――“咬”来向对方示好,或者用“抓”“打”“踢”代替抚 摸。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就会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知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孩子喜欢“咬人”“打人”“踢人”等行为。

妈妈可以像这位园长姥姥一样,走到孩子的世界里面去,帮助孩子练习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如果宝宝动作过大,妈妈就要告诉宝宝:“这样做,小朋友会疼的,如果你喜欢他,可以过去抱抱他,拉拉他的手。”

发泄不良情绪

妈妈1:糖糖用“打人”在说“我很不开心”

有一次,我在客厅和人说话,糖糖好几次粘过来都被妈妈推开了:“乖,妈妈和阿姨有事情要说,糖糖可以到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玩去。看,那么多的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啊!”不一会儿,糖糖把皮皮打哭了,我不得不中断谈话,跑出来安慰皮皮,批评糖糖。我刚坐下,糖糖又把芸芸弄哭了。他不断攻击小朋友们,我不得不送走客人,简直是糟透了。

专家:帮宝宝疏导情绪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孩子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当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糖糖把小伙伴弄哭了,实际上是想引起妈妈的关注。也许糖糖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于是,他只能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走过来抱抱他,听听他的诉说的时候,糖糖的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停止攻击行为。

妈妈2:麦麦用拳头抵制嘲笑

我家孩子麦麦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个爱打人的孩子。那段时间我一去幼儿园,老师就跟我汇报:“麦麦又把别人打伤了。”我向老师和小朋友了解情况发现,麦麦班上的虫虫是“孩子王”,虫虫只要说不想和麦麦玩,就能团结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和麦麦玩。麦麦常常会气鼓鼓的,还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他就控制不住自己,向嘲笑他的小朋友伸手打了过去。

专家:告诉宝宝打人无法解决问题

在孩子眼里,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妈妈可以让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能明白了。

游戏现在“升级”嬉闹变成攻击

孩子们在和小伙伴儿玩耍做游戏的时候,由于辨别能力及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游戏往往也会升级为攻击。

妈妈: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巍巍

我家的巍巍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奥特曼的游戏。我遇见好几次,巍巍举起塑料“宝剑”向小伙伴儿鹏鹏挥过去,嘴里嚷着“我是奥特曼,我的宝剑最厉害。”鹏鹏立即举起“激光炮”反击。“我是变形金刚!”刚开始,两人只是“武器”上的交锋,但很快便拳脚相向,扭打到一块儿了……

专 :帮助孩子从角色中走出来

除了及时拉开厮打在一起的孩子之外,妈妈必须帮助孩子从角色中走出来,他们不相信心目中的英雄是虚幻的,因此,妈妈只能讨论什么是英雄,告诉孩子:“英雄是维护和平而不是打架斗殴的。”“不是谁打架打赢了,谁就厉害。”妈妈除了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厉害,真正的厉害可以体现在别的方面。更好的方法是,孩子并不是只需要游戏的,他们也需要工作。尤其是对于精力充沛的孩子来说,给他一个适宜的环境,他同样可以从工作中发现乐趣。

从“抢夺”开始学习交往

妈妈:“不听话”的小豆子

我家的小豆子2岁半,我经常在她出门和小朋友玩之前,叮嘱她:“不可以抓小朋友,抓了,妈妈会生气,今天不会和你说话!“结果,小豆子还是抓了。我只好说到做到,一天板着脸不跟小豆子说话。小豆子却反应非常平静,不哭不闹,只是总会找些小事,故意麻烦我。

专家:

妈妈无意中错过了什么

“自我为中心”是2岁多宝宝的思考特征。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宝宝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轮流,或分享的行为。

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这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总以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玩具的“所有权”,他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爱。

对这阶段的宝宝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会很难过、很生气,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则无法体会。

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提出小豆子妈妈那样的要求。因为“抓小朋友”与“妈妈生气”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妈妈的情绪。妈妈也不应该要求孩子对未发生的行为做出承诺。这表明妈妈不信任他,他就是爱抓人的孩子,妈妈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会满怀焦虑,反而会真的抓人了。

妈妈本来可以通过抓人事件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然而小豆子的妈妈却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消极态度使孩子陷入被抛弃的恐惧之中。小豆子不断找妈妈的麻烦实际上是他在小心翼翼试探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样他就失掉了从错误中获得成长的机会了。

让孩子自己解决同伴冲突

最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抢夺玩具、食物等。孩子总会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是常有的事情。

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得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仍然会抢夺。“这是姐姐的,请你先征得她的同意。”他并不会为了这一句话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得把他抱住“这是姐姐的。”真相也需要不断重复。大多数孩子会失望而哭泣,确实太令人难受了,那么喜欢的东西怎么就不能是自己的呢?

“你多么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呀。”承认孩子的愿望,会让他感觉到你的理解,用爱来安抚他,等他安静下来就会接受这个事实。妈妈要用无条件的关爱支持孩子勇敢、自信的面对一切。

有人说,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食物,以免由于争夺物品引起攻击性行为,这个办法通常会有效。可是,即便如此,抢夺战还是会频繁爆发,抢夺并不是值得称颂的事情,但是这个时间,如果能让孩子获得宝贵的经验,获得适当的交往技巧,那么倒也不算坏事。

生活会告诉我们: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争斗也是一种锻炼。孩子正是在打打闹闹中 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全面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和性格。

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协商和分享

为一件公共玩具发生争夺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宝宝会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她先坐上的秋千,当然希望能获得满足。

谁先拿到就归谁先使用。因此,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合法权益,她先坐上的,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她下来,否则以后她就会害怕谦让。妈妈保护她的物权,她才能学会不侵犯他人的物权。

妈妈可以尝试劝说孩子分享:“秋千真是太有趣了,别的小朋友也喜欢,他等了很久。可不可以让他玩一会儿?”让她感受其他孩子焦急的心情。如果她愿意下来,一定要谢谢她:“谢谢你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你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啊!”如果她不愿意,你也应当尊重她拒绝的权利。

作为妈妈肯定要面对舆论的压力。那也没有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向周围的人群表示歉意吧:“对不起,孩子先坐上去,等她玩够了就会下来。请你们耐心等待。”

妈妈还可以跟孩子商量:“这秋千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们都有权利玩。每个人玩3分钟。”轮流玩公共玩具,使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协商、合作。既然规定好了,那就得执行,不论是谁都要遵守规定,3分钟轮换。

有些孩子已经获得满足,准备放弃了,一看到别的孩子想玩,反而不下来了。此时他的需求已经不是玩具而是心理,你更应该让他玩到自己下来为止。如果妈妈不插手,他获得满足就会离开。

这样的事件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他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起来了。

每位孩子都有在秋千上的经历,也都有等待的机会,这是常态,妈妈不需要过于干涉。

脚你读懂宝宝的手指语言

  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责任编辑:李珊珊)

你读懂了宝宝的身体语言吗?

宝宝学说话前,无法通过沟通来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此时身体语言是他们传达想法的唯一途径。作为家长,读懂了孩子的身体语言,才能理解宝宝的内心需求。

科学家们曾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来顺利传递信息,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对于父母来说,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宝宝的身体语言,就能了解宝宝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其最贴心的呵护。但是,很多父母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宝宝的这种特殊语言,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常见的几种。

第一种:宝宝皱起鼻子,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烦着呢!

第二种:一向喜欢与妈咪对视的宝宝突然开始不耐烦地躲避妈咪的目光,打哈欠,或者干脆眯缝着双眼不理睬妈咪。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你今天给予我的刺激太多了,我累了!拜托,请让我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第三种:宝宝澄澈的眼底亮光闪闪,突然口角牵动,笑容骤现,与此同时,宝宝双手晃动,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宝宝的悄悄话:我吃饱了,喝足了,尿布也很干爽,感觉很舒服,没有任何烦心的事情。除了笑还有什么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第四种:宝宝瞪大双眼,将背部弓起,伸开的双手突然紧握成拳头,脚趾弯曲,全身悸动。

宝宝的悄悄话:哇,好可怕的声音!天啊,我要掉下去了!我感觉痛了……我害怕,我要逃离这个可怕的环境!妈咪,快来保护我!

第五种:妈咪俯下身来看着宝宝。宝宝凝神注视着妈咪熟悉的脸,突然开心地笑了。如果妈咪不抱宝宝,宝宝的笑容便会消失。

宝宝的悄悄话:那不是妈咪来了吗?好开心啊!可是妈咪怎么不抱我啊?妈咪抱抱!

第六种: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随即啼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饿了(尿布湿了、不舒服了、妈咪好久没理睬我了……)

第七种:瘪嘴,表示有要求。

宝宝的悄悄话: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如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人抱起来。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让他俯卧、爬行,扶他坐起来,改变他长卧久睡的姿势。

第八种: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

宝宝的悄悄话: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嘴形的变化,了解孩子要小便的表情信号,就能摸清小便的规律而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婴儿的自近代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第九种: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

宝宝的悄悄话: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第十种:玩弄舌头吐气泡。

宝宝的悄悄话:大多数婴儿在吃饱、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时,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或吮手指、吐气泡。这时,婴儿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

0-1岁宝宝身体语言的具体表现

0-3个月大

宝宝刚刚出生的几周可能就会有很多的动作,好像在表达很多的信息。实际上从他们一出生,当你接触宝宝的脸颊或者伸开他们的手臂或脚的时候,他们会扭头,同时如果你将手指放到宝宝的手掌时,他会尝试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指。但有趣的是宝 这些肢体的语言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跟你在沟通,而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射动作,通常这些动作在几个月内就会消失转为有意识的动作。

但宝宝出生的所有的动作并不都是条件性的反射动作,有时他的一个小小的微笑可能也表达了他很高兴,这可能是宝宝对父母几周辛劳的一个回报。

4-8个月大

到四个月大左右,宝宝身体所表达的信号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是因为他们开始能够协调他们的动作和想法,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需要,例如举起双手希望你的抱抱,或者他们踢椅子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坐不住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提示他是否想跟你做游戏,例如他会把玩具扔到地上,他并不是为了要惹恼你,而是希望邀请你加入他的游戏中。但当宝宝经常扭转头或者中断与你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就表明了他所接受的外界刺激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希望自己玩。

9-12个月大

到了大约宝宝大约九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活动能力和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清晰并且带有交流意识的姿势动作开始会成为宝宝的第二天性,他能够很轻易就表达出他的需要和爱好。例如他看到家人的时候他可能会伸出双手希望得到拥抱,而当他们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抓紧爸爸妈妈的手。同时这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开始发出一些他们独有的声音,例如“嗯嗯”“baba”等。

爸妈应该适时训练宝宝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所表达出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更为真实。宝宝由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最擅长运用其身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捶拳踢腿,难过时嚎啕大哭等,都很明显而容易被了解。因此,身体语言成为婴幼儿在能够以词汇表达意思之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如何训练宝宝的身体语言,从而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呢?

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宝宝在温馨的环境中,才可能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最大。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宝宝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宝宝表达自己。

给宝宝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给宝宝一支彩笔,一张纸,鼓励他画画,任其想像的画,然后可以试着让宝宝来讲解一下他画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或与宝宝一起看动画片。讨论剧中人物,这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教宝宝学说话。这时的效果比平时更好。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提高察言观色的能力与学习合适的身体语言。

适时给予宝宝鼓励和赞美

当宝宝发音正确或可以说出一个简单句时,父母要以微笑或者爱抚给予鼓励。跟宝宝说话时,要注视他的眼睛,不要两手臂交叉抱在胸前,给宝宝造成压迫感和排斥感。

本文Hash:2939f05edcae4946f59b455a0a947bf711449023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