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会让宝宝更聪明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只要宝宝一哭,妈妈恨不能马上答应宝宝的一切要求。其实,稍微延迟一会儿再去满足宝宝,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表达能力,更能提高亲子沟通的效率,为宝宝日后的高EQ奠定良好的基础。

妈妈!我要抱抱!

宝宝需求VS妈妈回馈

3个月的宝宝正躺在自己的床上,这边刚刚一哭,妈妈就赶快检查宝宝的尿布,只发现有一点点湿,因为害怕宝宝不舒服,所以赶紧换了一片新尿布。可是,宝宝的哭声仍旧没有停歇,妈妈心想,难道是肚子饿了?转念又一想,不对呀,刚喝完奶才1个多小时,大概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是喝奶时间,那么,就喂他喝点水好了。没想到,奶瓶刚塞进宝宝嘴里,他吸了没两下就不吸了,还是继续哭。这可让妈妈有点烦,渐渐快要失去耐心了,忍不住对着宝宝说:“也帮你换尿布了,水也喂过了,为什么你还一直哭呢?你可快要折腾死我了,你到底想怎么样呀?”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赶快换尿布、泡奶!

妈妈:都弄好了,你为什么还一直哭?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妈妈来了,先抱抱哦。

妈妈:先帮你换尿布,等会再泡奶……

宝宝:咯咯咯……

专家解析

很多时候妈妈都急着去满足宝宝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宝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宝宝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除了喝奶,宝宝有时只是想要妈妈抱抱他,但妈妈一听到哭声,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换尿布、泡奶和喂奶,导致宝宝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只好继续哭。

在宝宝哭的时候,如果妈妈能够先抱起宝宝,看着他,逗一逗,摸一摸,让彼此之间的眼神有了交流,这样宝宝敏感的触觉就得到了妈妈的拥抱与安抚。等宝宝有了更多安全感之后,再告诉他“等会儿要换尿布、再泡奶给你喝,你要乖乖的”等。即使宝宝的生理需求被延缓满足,但是先前的拥抱已安抚了他不安的情绪,所以,就算过一会儿还要等妈妈泡奶,也将是一段甜蜜的等待时光,因为妈妈兼顾了宝宝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妈妈!我要自己来

宝宝需求VS妈妈回馈

宝宝9个月大,正是喜欢满地爬的时候,每次发现新玩意儿,就会兴奋地用手往物品所在处一指,不久,人就已经爬到东西旁边了。不过,妈妈总怕宝宝在地上爬弄得脏兮兮的,只要看到宝宝的手往哪里一指,她很快就把东西拿给宝宝,可是宝宝总是一直摇头、挥手,有时还烦躁地哭闹起来,即使安抚也没用。几次下来,妈妈觉得好累,她不知道是自己拿错了物品(因为宝宝手指的地方常常不只有一样东西),还是因为没让宝宝爬,结果导致宝宝不高兴了……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给你玩!

妈妈:已经拿给你了,为什么还要哭?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是不是这个呀?

宝宝:(摇头)

妈妈:是这个吗?

宝宝:嘻嘻嘻……

专家解析

随着宝宝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本领越来越大,不只会用哭声,还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需求。不过,这时也更需要妈妈用口语方式来帮宝宝解读,以确认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虽然宝宝还不会说,但已懂得大人的语意。因此,妈妈不用急着把东西拿给宝宝,可以先和宝宝确认他所指的物品是什么,比如宝宝指着球,妈妈便问:“你是不是要玩球?”如果宝宝摇头,再继续逐一与宝宝确认,等到宝宝点头时,再继续进行下面的对话,如“妈妈帮你把球拿来,你要跟妈妈说谢谢”。在宝宝说“谢谢”时,妈妈做出点 头的动作,让宝宝照着做,然后才把球交给宝宝。

根据大人的反应与表达,宝宝会明白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接受。与此同时,也要让宝宝学习需求被满足后应报以礼貌的反馈。由于年龄还小的宝宝不会说谢谢,因此,妈妈在说“谢谢”时可以加上点头的动作,让宝宝将“谢谢”与点头的动作连结起来,并习惯这种回应方式。这样,等到宝宝具备语言能力时,自然就养成了说“谢谢”的习惯。

TIPS:及时满足宝宝,未必是好事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明明已经帮孩子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他还不满足?”之所以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情形,多半是因为宝宝并不喜欢父母的反馈方式,比如往往还没等孩子表达完毕,父母就兴冲冲给了宝宝自认为最好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反馈方式,宝宝在小时候虽然会被迫接受,但是长大后却很可能爱理不理。还有些性情急躁的宝宝,更可能稍不顺心就出现极大的情绪反应,进而让亲子关系一再出现拉扯与对立。

刺激宝宝表达的7项好处,为高EQ扎根

从宝宝小时候开始,父母要学着多花一点点时间去等待,以便更好地了解宝宝的哭声和动作,确认他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再给予回应。在这个等待与了解的过程中,宝宝也将得到7项好处,为拥有高EQ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充分表达,展现自我

宝宝的特质不同,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郎中,多给点时间让宝宝练习清楚地表达,让他觉得受到了重视,他将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父母,而不是在父母屡猜不中后干脆放弃表达。

2尊重他人,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回应。如果父母能耐心倾听宝宝的需求,日后宝宝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学着去倾听父母说话,让亲子沟通更加顺畅,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大人说个不停、宝宝却哭闹不休的混乱场面。

3建立同理心

有时父母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如果不加解释的话,很可能让宝宝觉得备受打击。所以,父母要让宝宝明白其需求不能被满足的原因,使宝宝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释怀,这样有助建立同理心,让宝宝懂得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4从思考中渐渐独立

每一次表达都需要经过思考,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独立。在一次次的随机应变中,宝宝会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拥有越来越强的独立能力。

5培养逻辑及组织能力

如果要求被拒绝,会刺激宝宝改变表达的方法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必须归纳经验并改进表达方式,才可能让父母答应请求,这便锻炼了逻辑及组织能力。不过,宝宝毕竟还小,所以不宜给予太多挫折,否则他容易因此而放弃表达。

6良好的口语能力

如果宝宝能以哭声与肢体语言与父母充分沟通,那么将为良好口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在获得了充分表达的满足之后,宝宝将对口语学习充满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7减少情绪障碍

如果宝宝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并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回应,那么出现情绪障碍的几率将更低,宝宝也不至于将情绪反应在行为上。

TIPS:适度引导,放低身段

在倾听宝宝的过程中,父母还能通过观察宝宝的表现来引导他拥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在宝宝无法清楚表达又不知如何才好时,就需要父母及时而适度的引导,通过各种表情和动作的示范,将有助宝宝更好地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请注意,在与宝宝交流时,父母应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以便与宝宝有眼神的交会,让宝宝有平等的感觉,这样宝宝才有更强的动力去交流。

从小说故事,培养表达力

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通过亲子共读,可让宝宝从故事中认识不同的情绪,也能累积丰富的情绪语汇,学习用适当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建议父母养成每天说故事给宝宝听的习惯,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好,不用担心时间短,别害怕故事讲不完,重点在于享受当时亲子相处的过程。你将发现,亲子共读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宝宝开始有点焦躁。

妈妈想,宝宝大概要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啦。来,妈妈抱抱!

宝宝的手拍着妈妈的背。

你想让妈妈帮你拍拍背?好,妈妈拍拍。

妈妈拍拍背,宝宝好好睡。

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

豆妈:长进了,变着花样哭9.5个月

其实9个月的豆子已经很少哭了,更多的时候是哼哼唧唧,以及唧唧歪歪。但是在学会语言之前,哭毕竟还是他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很明显,豆子大了,哭法长进了,有好多种不同的哭法,让豆妈一听就知道是要什么。当然,这里面也有妈妈不断练习听力的功劳,自己表扬自己一个。

来总结一下:

大声哭,声音洪亮有力――饿了饿了,拿奶!

哭声尾音较长,绵软――困了,要睡觉。

哭声不规律,开头大声,结尾小声――不舒服,热了?冷了?尿布湿了?不会生病了吧?!

哭声短促,两腿蜷起来往肚子方向收――空气喝多了,肚子胀气,想打嗝。

嘤嘤哭泣,小声,断断续续――妈妈批评我了,阿姨说我长得胖,好委屈……

厉害吧,妈妈的耳朵像猫一样,功能很强大,爱心是雷达。9个月的锻炼下来,豆妈的耳朵灵敏度显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赶上Intel酷睿双核了,豆子,你就是上帝派来帮助妈妈修炼的那个天使吧?

一不小心又跑题,自恋毒瘾发作,总想找机会表扬自己。实际上我想表扬的是豆子,首先是胖豆子一直在进步,然后加上豆妈配合,沟通才越来越完善的。

豆子是个好学的宝宝,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怎样表达自己,学习和爸爸妈妈沟通、互动。

当初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哭声清亮,但哭法比较单一,饿了困了尿了基本都是一种声音(或者区别微妙),常常使妈妈忙而不得其法,内心甚至体验到相当的挫败感。当然,换个位置想想,人家小豆子也很郁闷的,拼命告诉你“我想睡觉”你却硬塞给人家奶瓶,跟你说“尿布湿透了,换换吧”,你又来来回回地哄人家睡觉。什么妈妈嘛!

为了帮助妈妈进步,小豆子试图学会哭出不一样的声音,每天他都在尝试,琢磨用不同的音频、音量、节奏表达不同的需要,慢慢的,真就掌握了几种基本哭法:要吃饭的、要睡觉的、要换尿不湿的、要抱抱的。这样,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就可以搞定啦。

再大一点的时候,豆子不仅长了个子,还长了脾气,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心情不爽时,有了新表达――干嚎,闭着眼睛使劲哭,小肚子还打挺,表示“我很不爽!”但是光打雷不下雨。

再再大一点,豆子的哭声更有趣了,小朋友会撒娇了哦,没什么伤心感的哭声,一边哼唧一边把小脑袋往妈妈身上拱啊拱的,呵呵,抱着小肉球觉得好温暖好窝心。不过,有时候哭起来又表达的是另一种情绪,比如被人家说是胖娃娃,豆子就很委屈,哭得猫猫的,好伤心的样子。有一次被豆妈的闺蜜说他胖,他也这么哭,闺蜜阿姨大呼“哎呀好好玩,他还会这样哭,他还会委屈哦!”

豆子的哭还可以分为假哭和真哭。由于演技有限,假哭总是很容易被人洞穿,因为没有眼泪。话说他小的时候(不满两个月)哭也是没啥眼泪的,不过那时候小人儿非常纯洁,没有假哭一说,凡哭必真,确实有需要才哭。但现在不同了,小朋友大幅度的进步,有了很多情绪和自己的主意。当他反抗的时候多数是假哭,干巴巴的大声,比如在外面没玩够被强行带回家。但心里难过和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同,眼泪来得很快,泪腺发育了,珍珠是大颗大颗的。每逢真哭,大人看了就很心疼,可见真哭是很有情绪上的感染力的。

从6个多月的某天开始,豆子嘴一瘪,哭着喊了声“ma~~”,简直让妈妈惊喜交加,儿子会叫妈了哦!事实证明,黄天不负有心人,聪明儿子先认娘。豆子最需要外援的时候,总是先哭着喊“ma~~”就一个 单音节,还是哭腔的,已经让他妈忙不迭的赶上前去嘘寒问暖了。

从带哭腔的妈开始,妈已经越叫越清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豆子也将学会哭以外的更多表达方式,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等。

亲爱的宝宝,妈妈期待着与你更多的交流,期待着你用稚嫩的声音说“果”、“萍朵”、“要苹果”、“豆豆想吃苹果”……

心理师爸爸手记:学会延迟满足

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好妈妈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意味着: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从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

小豆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很少哭,大多数的时候很安静。这可能和他在妈妈肚子里很安全有关系,也可能是基因问题。

过了三个月,豆子哭的时候多了起来。而且,很有趣的是他竟然会假哭。原来,哭是豆子的语言,是所有没有语言能力的宝宝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哭不一定代表不愉快,很多时候是代表需要。

当宝宝哭时,不必过分焦虑

很多妈妈都不能忍受宝宝的哭,特别是一些焦虑的妈妈。当然,这是母亲爱孩子的天性,但有一些妈妈会把宝宝的哭和自己关联起来,她们内心特别期待自己做个完美的好妈妈,而宝宝的哭,会把完美妈妈的形象打破,因此,许多妈妈特别怕宝宝哭。

其实这样的关联并不合理,我们要通过正常的认知以及思维把它打破。但有很多妈妈不能把这样的关联打破,我所说的焦虑妈妈就是这样。她们不是因为做了妈妈而焦虑,而是本来就有焦虑的性格。有一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反反复复地洗手,在意识上,他们很清楚手并不是很脏,没有必要这样洗,但他们控制不住。因为,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又会有另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必须这样。这让他们很苦恼。焦虑妈妈也有这样的苦恼。她们一方面会说,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会怀疑自己做妈妈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宝宝不舒服了。

焦虑的妈妈是自恋又自卑的妈妈。之所以自恋,根源在于自卑,因而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而自卑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点自卑的情感,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总是怀疑自己和指责自己,就会把这样的自卑放大,泛化。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自己也是如此,对自己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强。因此,我们要放下一些自我期望,懂得爱自己,这样,我们会更轻松。毕竟,我们是人,自我宽恕虽然不是很好听,但很有必要。况且,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对身边的人一定也是这样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很难接受别人。这样,我们就成为一个经常指责评价别人的人,一点都不可爱。

回到宝宝哭的问题上来,妈妈应该告诉自己,不要对宝宝的哭过分焦虑,要用心去体会,分辨宝宝哭声中的含义。妈妈应给成为一台好用的翻译机,通过积累经验把宝宝的哭声翻译成:我饿了;我困了;我疼;我要妈妈抱等等。可见第一时间听懂宝宝的需要,这确实是一个妈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让宝宝学会等待

在用哭来表达需要和情感时,宝宝对妈妈是有期待的,希望妈妈能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好不要让自己等待。我们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终极被照顾状态,就是从婴儿状态演变出来的。可以看出,有太多的人渴望做婴儿,一直被妈妈照顾。

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呢?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前面说过,在孩子生命 初期,父母要做完美照料者,尽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宝宝满4个月以后,要慢慢学会适时让孩子等待一下。这样做可以训练宝宝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其实就是能够等待,并且在等待时不焦虑,不愤怒。有许多人这方面的能力很差,这和婴儿时期的满足方式有关系。延迟满足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原因就是满足方式出现了问题。下面两种情况都是不当的满足方式:

溺爱型。照料者过于“好”。比如宝宝已经三岁了,仍然是想要任何东西马上就予以满

足,哪怕认为这要求不合理,也因舍不得让孩子失望,或是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央求打滚撒泼而答应。他们不知道,溺爱并不能让孩子满足,被溺爱的孩子,攻击性反而很强。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溺爱往往也意味着过度保护,被溺爱的同时,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同样被剥夺了。而这样被剥夺的感受让自己很不舒服,很无力,所以容易愤怒。心理学上把这叫做“不能容纳焦虑感”。

不负责任型。指宝宝被照料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不被满足的状态。所以,凡事都有度。

有个30岁的男人,其他方面还好,但在一个问题上经常出现冲突,那就是吃。他不能忍受饥饿,一旦饥饿情绪就会变得很焦躁,甚至是愤怒。原来,在他的婴儿时期,由于食量比较大,而妈妈养育他的时候又是按照平常食量来喂养,因此,他差不多几个月一直处在饥饿状态。这样的饥饿状态是让人把死亡的恐惧感联系起来的。成年后,能够自己满足的时候还好,一旦要依靠别人才能满足,那种童年时经历过的恐惧直接就从无意识中被体验到了。比如,他要12点吃饭,让人帮他定饭,但是由于送饭的人交通堵塞或者其他问题,到12点10分饭还没来,他的焦虑就发生了,他变得很烦躁,甚至很愤怒。这就是不能“延迟满足”的情形。

延迟满足中要注意什么

前面说过,实施延迟满足至少要在孩子满4个月以后,为什么呢?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也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孩子决定是否现在就要吃到巧克力,他得了解:谁能给他巧克力?这个人现在有没有空?愿不愿意给他巧克力?同时他得想明白:巧克力不是非吃不可的,不吃也不会威胁到生命,可以晚点吃到。并且,他可以控制一下急迫的情绪,不会因为不能马上吃到而发火、伤心……很显然,这一切都不是婴儿能够弄得清的,因此,很小的宝宝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条件,他需要慢慢发展这种能力。

随着宝宝身体的发育,他/她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清楚地认识妈妈和其他照料者,对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同时他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会自己拿奶瓶,腰部也越来越有力,开始学着独自坐立,总而言之,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同时,从心理上来说,经过与妈妈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是信赖的。这个时候,宝宝对于妈妈给的小挫折才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他知道即便妈妈没有马上过来给自己喝奶,妈妈也是爱宝宝的,总会喝到奶的。这个时候,他就逐步具备了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但是仍然不能操之过急,得一点一点地来,在尽量满足的基础上,延迟一分钟、两分钟,乃至10分钟。父母要注意训练的度与宝宝的能力相符合,如果超出了宝宝的现有能力,就是对宝宝不合理的期待了。

其实,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因为没有 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照料者,宝宝承受挫折是必然的,但只要知道妈妈爸爸是爱自己的,宝宝就能承受得起,也能够在受挫后得到修复与补偿,然后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因此,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才是宝宝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宝宝与妈妈的关系中,刚开始时基本上都是及时满足,等到大一点了,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当宝宝发出哭的信号,妈妈不能马上满足的时候,一定要先哄一下,安抚一下宝宝,让宝宝接受“等一会,妈妈在关注着自己,总是能获得的”的信息,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心理基础。假如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把一个饿得哇哇直哭的宝宝一直扔在一边,那宝宝体会到的恐惧感就会是创伤性的。有时候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这样做,比如妈妈也可能正在热奶,听到宝宝哭就很焦虑、无力,却没想到去哄哄他/她。如果妈妈这个时候能给宝宝一些安慰,哪怕只是答应一声,宝宝也会好很多。

好妈妈都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宝宝哭的时候;二,能够从宝宝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爱是以尊重宝宝需要为前提,而非自以为是。

如何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

关键期理论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提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今天,关键期理论已经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据。关键期早教强调,在儿童对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6大领域里某项能力获得特别敏感的时期,给他适时、恰当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容易地获得这些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宝宝说

我是个急性子,我要喝奶了,说喝就要喝,冲奶的时间都不能等;看上什么玩具了,我马上就得要……

妈妈很爱我。她什么要求都满足我。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哭是我的一大法宝。要什么就哭,有什么不满意也哭。只要我一哭,妈妈就紧赶慢赶地来啦,我想要的就都有了……

妈妈说

我很爱我的宝宝。孩子一上学就要开始受累了,所以我要在这之前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他要求什么,我总是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我怕听到他哭。他一哭我的心就颤。

但最近我发现,宝宝的性格怎么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娇惯,没有一点耐心。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唉……

专家说

其实,妈妈不应该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应该学会对宝宝说“再等一会儿”。要让他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更有价值的目标,他应该放弃眼前的小满足、小愿望。要让他学会“延迟满足”。这样,他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本文Hash:05719ccecd625f8d083b7206d284d1d44f4d881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