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成长更需勤妈妈or懒妈妈

专家简介:刘姥姥,本名刘维隽,儿童早期教育专家,毕业于奥克兰科技大学教育系儿童早期教育专业。现居新西兰,出版著作《站在孩子的高度》。

例一吃饭满地狼藉

1岁多的宝宝正吃饭,手里抓到什么就往桌下扔什么,不管是米饭菜糊糊还是餐巾纸。很快,地下狼藉一片。勤妈妈不停地为宝宝收拾残局,终于累得要发脾气了:“唉,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懒妈妈看似无动于衷:既然宝宝乐在其中,何不让他扔个够。于是采取不干涉政策,只在地上铺一旧报纸,让宝宝继续玩他的“投掷游戏”。

宝宝不但在扔东西中锻炼了大动作能力,而且妈妈用报纸接残渣剩饭的做法让宝宝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宝宝又多了一项生活技能。

例二帮妈妈洗碗

3岁的孩子想帮妈妈洗碗,勤妈妈嫌孩子碗洗得不干净又浪费水,让孩子一边去,自己很快洗好了碗。懒妈妈放手让孩子做事,等孩子洗碗结束,妈妈表扬孩子:“真勤快,会帮妈妈做事情了!”等孩子不在跟前时,妈妈再将碗重新洗好。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洗碗这件事情中发展体能,变得勤快,而妈妈趁孩子不在时再重新洗碗是为了不打击孩子洗碗的热情,也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是一切能力的源泉。

例三一起玩牌

五岁的孩子在与大人玩牌,轮到孩子发牌了:勤妈妈嫌孩子发牌慢,从孩子手里拿过牌,自己噼里啪啦一发了事。

懒妈妈“不动声色”,耐心等待孩子发完牌,并表扬孩子“好能干,会发牌了”。

懒妈妈给了孩子发牌的机会,孩子锻炼了精细动作能力,而且及时对孩子表扬,增强了孩子的乐观和自信。

例四和孩子踢球

与孩子一起踢球:球都是圆的,一滚就滚好远,还要找回来,浪费了好多踢球的快乐时光,怎么办?勤妈肯定满地捡球,懒妈则会问孩子:“怎样让球不滚那么远?咱们想一想,有什么东东能用来踢又不会滚到草丛里找不到?”大人和孩子分头思考,设法寻找能踢又不滚的替代物,最后决定踢塑料盒,果然方形塑料盒不滚,而且轻巧,踢着很方便,大家玩得好尽兴。这一游戏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腿脚力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替代物让孩子接受了创造性和开拓性教育。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0到3岁是教育的关键期,3岁前孩子大脑发育极其迅速,如果妈妈分分钟利用好,3年就可立人,真的是“三年投入,百年受益”。3岁前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只有开心的孩子和爱哭的孩子之分。

不少妈妈一味体勤,什么都代替孩子做,美其名曰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却没想到这么做恰恰是害了孩子,一是给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二是开发智力始于动手,不善动手的孩子影响大脑开发,形成无能无聊的人生,这是多大损失。如果妈妈一味发懒由孩子去自生自长,期盼“孩子大了就好了”,那就更糟糕,没有好样板孩子长不好,注定成为只有本能欲望没有真才实学好本事的失败人生。

勤妈妈or懒妈妈宝宝成长更需要谁?

一些家长一味为孩子操心,一家家长懒得随意放养孩子?可是,效果究竟会怎样呢?并不是勤快的妈妈就一定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宝宝哟,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勤妈妈or懒妈妈BB成长更需谁

例一:吃饭满地狼藉

1岁多的宝宝正吃饭,手里抓到什么就往桌下扔什么,不管是米饭菜糊糊还是餐巾纸。很快,地下狼藉一片。勤妈妈不停地为宝宝收拾残局,终于累得要发脾气了:“唉,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懒妈妈看似无动于衷:既然宝宝乐在其中,何不让他扔个够。于是采取不干涉政策,只在地上铺一旧报纸,让宝宝继续玩他的“投掷游戏”。

宝宝不但在扔东西中锻炼了大动作能力,而且妈妈用报纸接残渣剩饭的做法让宝宝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宝宝又多了一项生活技能。

例二:帮妈妈洗碗

3岁的孩子想帮妈妈洗碗,勤妈妈嫌孩子碗洗得不干净又浪费水,让孩子一边去,自己很快洗好了碗。懒妈妈放手让孩子做事,等孩子洗碗结束,妈妈表扬孩子:“真勤快,会帮妈妈做事情了!”等孩子不在跟前时,妈妈再将碗重新洗好。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洗碗这件事情中发展体能,变得勤快,而妈妈趁孩子不在时再重新洗碗是为了不打击孩子洗碗的热情,也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是一切能力的源泉。

例三:一起玩牌

五岁的孩子在与大人玩牌,轮到孩子发牌了:勤妈妈嫌孩子发牌慢,从孩子手里拿过牌,自己噼里啪啦一发了事。

懒妈妈“不动声色”,耐心等待孩子发完牌,并表扬孩子“好能干,会发牌了”。

懒妈妈给了孩子发牌的机会,孩子锻炼了精细动作能力,而且及时对孩子表扬,增强了孩子的乐观和自信。

例四:和孩子踢球

与孩子一起踢球:球都是圆的,一滚就滚好远,还要找回来,浪费了好多踢球的快乐时光,怎么办?勤妈肯定满地捡球,懒妈则会问孩子:“怎样让球不滚那么远?咱们想一想,有什么东东能用来踢又不会滚到草丛里找不到?”

大人和孩子分头思考,设法寻找能踢又不滚的替代物,最后决定踢塑料盒,果然方形塑料盒不滚,而且轻巧,踢着很方便,大家玩得好尽兴。这一游戏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腿脚力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替代物让孩子接受了创造性和开拓性教育。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0到3岁是教育的关键期,3岁前孩子大脑发育极其迅速,如果妈妈分分钟利用好,3年就可立人,真的是“三年投入,百年受益”。3岁前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只有开心的孩子和爱哭的孩子之分。

小编总结:不少妈妈一味体勤,什么都代替孩子做,美其名曰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却没想到这么做恰恰是害了孩子,一是给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二是开发智力始于动手,不善动手的孩子影响大脑开发,形成无能无聊的人生,这是多大损失。如果妈妈一味发懒由孩子去自生自长,期盼“孩子大了就好了”,那就更糟糕。没有好样板孩子长不好,注定成为只有本能欲望没有真才实学好本事的失败人生。

妈妈太强势不利于BB成长

“我儿子最近出现忽悲忽喜的奇怪行为,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甚至连自己想吃什么都没有个准主意。是不是得了什么抑郁症?我该怎么办?”张女士打来求助热线。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抑郁症,需要长期治疗。

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每天早上6点半,5岁的齐齐已经在唱英文歌;晚上10点钟,乐乐练习的钢琴曲还在不厌其烦地奏响,可生活“充实”的齐齐却整天郁郁寡欢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专家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高春鸿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 议得出。

本文Hash:fbe61a452d8672698a8a2d7000f5c3276bfdbac5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