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正确的早期教育。下面小编与你一起关注早期教育的一些讨论,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一起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经常能听到一些“早教新主张”,认为要是有办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抽象知识(认字、算术等),既玩了,也学了,不仅能学习很多,还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这样的观点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可,一些早教机构也抓住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打着“快乐早教”的旗帜,教孩子提前学习这样那样的知识。

家长们的苦心,我是非常能理解的。迫于现实压力,父母们不由自主地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不说一定要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吧,至少也要让他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呀。但是,家长们是否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提前学习抽象知识,就能让孩子具备竞争力吗?

孩子们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想要让小孩子感兴趣,其实并不难。比如教识字,现在的方法五花八门,识字卡、挂图、好玩的多媒体软件等等,确实能让很小的孩子记住很多字,而且不感觉枯燥。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认字、英语或算术,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提前学习知识,会不会对他今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这个影响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另外,我们还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提前让孩子学习,他今后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比别人差,跟不上学校的进度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小编总结: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早期教育的意义,我们要铭记这个意义,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

关于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是否一定要去早教中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宝宝的早期教育,还有许多家长希望将宝宝送到早教机构,以对其进行系统的早教。那么,早教是否一定要去早教中心呢?

早教首先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要让家长改变对早教的认识,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早教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智力开发。

早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的养成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培训,早教最终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为此,他提出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打造新形势下的书香门第,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性格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而不要一味溺爱孩子。要通过家庭环境的设置,让孩子健美、聪慧、性格好。

如果要去早教机构的话,该如何挑选合适的早教机构呢?

议,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可以通过考察、试听等方式,去了解早教机构的教学能力。首先,可以了解它是否有科学标准的理论基础,是否有专门的科研队伍;其次,要看其教学内容除了针对孩子,是否还有针对家长或家庭的内容;还有就是看该机构的软硬件条件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最后建议,有条件的家长,最好在宝宝0-3岁这一关键阶段,将宝宝送到比较规范的早教机构接受早教。同时,家长还应参与到早教过程中,学习早教内容,以方便在家里指导宝宝。

早期家庭教育注意孩子的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不是父母们在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宠得太厉害了,如今孩子们的脾气越来越大,不少孩子甚至动不动就拳脚相向,打人、咬人、抓起东西就砸,这种暴力倾向不但吓跑了同龄的小朋友,也让父母头疼不已。哄过、劝过、打过、骂过,“十八般武艺”通通用上了,却还是不奏效。“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有不少妈妈如是说。可是,在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尚杰的眼里,等待孩子自动去纠正他们的坏脾气,无疑是不太靠谱的。早期家庭教育注意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常情况―――麻烦的2岁家长态度:对孩子的暴力倾向不用太紧张原因:很多孩子在1岁半左右就学会了打人、咬人、砸东西,有的延续到两岁多,这个阶段总体被归纳为“麻烦的两岁”。孩子这时之所以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几个原因:1、他不知道打人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会痛。因为孩子正处在一个“自我”形成的年龄段,他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好像抢玩具、推人等,这是很正常的表现。2、他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他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是正常的,但父母可以引导。3、他在寻求探索因果关系,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学习或成长的一个特点。比如打小红,她哭了,再打一下,看她还哭不哭,或者打小红旁边的小兵,看小兵会不会也哭。另外,孩子的学习交往很多时候就是从争夺、抢夺开始的。4、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说话、提要求,总是语气急促,不耐烦,要么拎着就走,不听就打骂。这种粗暴的行为方式会被孩子模仿,并当成理所当然、可以接受。5、家长无意中的暗示。比如一个妈妈很自豪地说“我家孩子不打人”,结果宝贝听到以后立刻把身边的小朋友推倒了,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孩子的试探:你说我不打人,那我偏打人,看你有什么反应?会怎么对我?6、有的孩子很凶,可能是因为想引起关注。因为父母忙工作、忙赚钱,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甚至于对孩子好的行为鼓励不够,总是关注不好的行为,也会恶化攻击行为。对策:尚杰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会维持几个月时间,家长首先不要太紧张。越是唠叨和提醒孩子“不要打人”,三番四次地强调它,反而会强化打人的行为和习惯。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去适当地表达情绪。比如在宝贝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说:“你的玩具被抢了,我知道你很不高兴,你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吗?”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就要带孩子去把玩具要回来,教孩子礼貌地对对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想和你分享我的玩具,请还给我。”或者适时地引导孩子交换分享:“我们再找一个玩具,你们可以一个人拿一个。”或者转移注意力:“那边有什么东西,我们去看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不会干坏事”,以免形成提示。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一味批评指责反而不利于改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柔和。比如,1岁多的孩子打了人,要坚定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不好的,妈妈不喜欢,而且你打别人,别人会痛。说话的时候语气要很严肃,但声音不用提得很高,像平常一样就好。为了让孩子明白“痛的感觉”,还可以轻轻捏一下孩子,让他体会“痛”是什么感觉。对于两岁多的孩子,父母的态度要更加坚定,孩子打人要及时制止他,同时警告他再有同样的行为就要有惩罚,比如再打人就不能在游乐场玩了。如果孩子再打人,就要马上把他带离游 乐场作为惩罚。如果只是随口说说,不坚决执行,孩子不引以为戒,今后就会继续这种行为。Tips:对家长的四个忠告1、父母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也不要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一下子全改好,要逐个问题地改正。2、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在生气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他是个孩子,他是个好孩子,孩子没有错,是家庭教育的错”。3、要尊重孩子,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事后一定要道歉。4、不要一味讲自己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小编总结:其实,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学会常常反省自我,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宝宝才会比较听话哦。(兼职编辑:邹利军)

本文Hash:307325a75075a0f6031fcc04ced04c145b7a652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