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需出“批评”细则吗?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16条引起了广泛关注。班主任拥有的是“权利”还是“责任”?又何为“适当方式”?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一出,社会反响强烈,很多一线教师表示:希望出台相关细则,使“适当”批评的规定更具可操作性。

95%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善于维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陆士桢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所知名的实验小学,“校长们告诉我,办学中他们有‘两怕’。一怕学生在校时受到意外伤害,二怕家长和老师因学生教育问题发生冲突。目前,大城市中小学本地生源的在校生中,95%是独生子女。”

“现在的孩子,被家长宠得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说深了不是,说浅了也不是。”不少老师面露难色,十分感慨。某学校一名学生因不好好站队被老师推了一下。第二天上学,他在脖子上戴了个骨折病人治疗用的脖套,吓得老师嘘寒问暖,再也不敢管他了。

也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找校长,为孩子“维权”,老师怕“吃黄牌”,也不敢批评学生。

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客观的:孩子应该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这样,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后,才不会被失败击垮。网友“霜降大地”的话代表了家长们的心声:“现在的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好教育,老师不敢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味包庇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来的素质可想而知。”

老师应有“责任”批评学生

掌握好“度”是门艺术

“权利”是一种法律关系。教师面对未成年人,师生关系应以“责任”为好。教师所看的,应是批评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老师有责任教育管理学生,但“方式”非常重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指出,“前提是这种批评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必须是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老师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带有不良情绪,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行为失当。

研究生毕业的小刘老师在本市一所“重点”小学教书。一次上课时,她所教的四年级某班有个孩子总和别人说话,影响了课堂秩序,批评他也不听,小刘老师只好把这名男生“请”出教室。男生的妈妈听说后不依不饶,称小刘老师不尊重学生,没权力不让孩子听课,要求学校严肃处理。学校领导最终让小刘老师向家长赔礼道歉。

本报记者、编辑请一名无关的小学生评论此事,小学生说:老师讲课好,我们就不会“乱”讲话;老师讲课虽然好,但拖了堂,我们也要讲话。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赵老师也曾碰到一桩“窝囊事”。她带高三毕业班,正值冲刺关键,班上一名女生多次不完成作业,她忍无可忍终于发作,冲女生说了一些“就像你这样的还想参加高考”之类的话。女生甩门而出,转到其它学校读书。后来,学校就传出“赵老师为提高升学率将差生撵走”等言语。

赵老师所教过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她“为人直爽,教学方法也很实际”,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但赵老师对这名女生说的话确实不适当,对这个女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适当批评”标准无细则

老师得凭经验具体实施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的正式法律,它应该是教育部所发“规定”的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条文。< /p>

批评教育并不意味着体罚、“心罚”。采取怎样的批评形式才算“适当”?一些优秀的班主任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诠释。

“如果只表扬不批评,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放纵。”一向倡导“让学生在爱与尊重中受到教育”的史家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批评是一种艺术,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不能有任何人身侮辱、讽刺挖苦。态度要真诚,就事论事。批评的内容要具体,不要牵扯家长以及孩子的过去。

北京宏志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李运良表示,对犯错的学生应该予以惩戒,但惩戒的方式要以学生“能接受”并“最终能改正”为目的。批评学生时可以采取单独沟通的方式,给犯错学生留一些“情面”。

当了近30年班主任的北京22中特级教师田名凤相当直率:“惩戒应该在非常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只要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即可。”

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班主任来说,“适当批评”的尺度还是不容易掌握的。为此,他们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对班主任的批评权做出详细解释,进一步明确职责,从而令班主任们敢于大胆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同时也能避免滥用权力、随意批评学生。RJ066

谁动了教师的批评权

乔学慧(法官)

批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生的适当批评,是老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重申教师有适当批评的“权利”,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讽,恰恰说明了老师批评教育的权利没有保障。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学生称被罚站

家长将学校告上法庭

小欣为北京某学校学生。2007年7月,小欣多次跟父母说,学校老师让他罚站,还让别的孩子欺负他,他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并且在提到某个老师的时候,小欣显得特别害怕。小欣的父母多次到学校进行交涉,但是协商未果。2008年11月,小欣的父母将学校告上法庭,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庭审中,学校称,经调查,老师并没有体罚小欣,更没有让同学欺负他,这些可能是小欣为了逃避上学编造出来讲给家长的;而且小欣的家长多次到学校闹事,给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承办法官亲自到学校进行了调查,得知涉案的两名老师已经相继离开该学校,学校亦没有留下有关的监控录像,而有关的证人证言也不能直接证明小欣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学校购买了书包和相关书籍送给小欣,小欣的母亲撤诉。

体育课受伤

家长要求开除老师

小亮是北京某小学的学生,一次在体育课中受伤。小亮的父亲多次到学校反映体育老师有问题,要求学校开除此老师,否则将不再送孩子上学。后经学校调查,体育老师并没有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开除此老师。小亮的父亲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让小亮去上学。小亮的父亲找到了某报社,记者到小亮家进行了采访,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这7个月里小亮是被父亲锁在家里的。小亮的父亲于是将学校和报社告上法庭,称二被告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要求赔偿各项损失31万余元。庭审中,小亮的父亲并未提出有力证据,证明报社和学校侵权事实的存在,法院经审理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

教师批评权为何要“规定”

1、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甚至百依百顺。这使得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挫折。有些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就会想不通,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跳楼等极端行为,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使得老师 敢再批评,唯恐引火烧身。

2、家长过度维权,学校息事宁人。有些孩子受到批评后,家长便找到学校帮孩子“理论”,做出过激言行,甚至到教育管理部门投诉。学校领导往往会息事宁人,无原则地批评班主任,让班主任道歉。还有的学校将投诉作为考评师德的重要指标,有些老师担心因批评“得罪”学生而丢掉职位,索性做起“老好人”。

3、师生关系异化。受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也成为一项可以花钱买的服务,也使得师生关系异化为“我给你钱,你教我知识”的商品交换关系。

早期家庭教育批评宝宝也需要艺术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直截了当的否定和暴风骤雨般的批评,都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早期家庭教育批评宝宝也需要艺术批评后N种表现和解法皮皮妈:孩子3周岁,属于听不得半点批评特别敏感型。做错事情还没批评他就先开始哭了。是不是赏识教育过了头?专家:可能你们自己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过度赏识的孩子对批评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讲会弱一些。孩子会哭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也许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哭了,改正了倒也无妨,冷处理让他哭;哭了,又故伎重演,可能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卡卡妈:孩子属于嘴硬的顽固派,受批评后会恼羞成怒,说:“我就是对的,你说错了,你们都要听我的!”该如何处理?专家:这可能也是属于赏识教育比较多的孩子,个性很强,他可能有时知道自己错了,但嘴上不愿意承认。对这种孩子,有时来硬的效果反而不好。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冷处理,不理睬他,等他冷静下来,再讲道理可能会好一点。同时要慢慢纠正他嘴硬的习惯。淡淡:孩子三周岁半,温和的批评能听进去,但经常言行不一致,嘴巴上道理一大套,做起来常常又忘了。这是三周岁年龄段的特点吗?专家:好习惯好教养不是一下子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孩子的表现属于正常现象,教育贵在坚持,相信坚持会给你打开一个好的局面。雨木:孩子自信过度,什么事情都喜欢争第一,遇到别的小朋友比她强,就不服气。批评她的时候,有时会顶嘴,不知道该如何改掉这些坏习惯?专家:现在要让她认清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别人的长处要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沟通的时候,言辞不能过于简单、直白,而要比较婉转地旁敲侧击,真正让她认识到,每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都第一,尽自己的努力就行了。批评前家长要学会自我批评ABBY:儿子快3周岁了,最近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还会和大人顶嘴。不知该如何管教。专家:如果你的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家长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如平时跟孩子交流会不会太少?要求是不是过多?如果这样,孩子对家长的话就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想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交流方式。亮亮妈:总感觉宝宝有点顽皮过头,有时我憋了一肚子火他还一无所知继续捣蛋。偏偏这时批评好像没有一点用处!专家:看来这个妈妈的要求很高,想让她的宝宝学会察言观色,知道自己今天情绪不好,不能在旁边添乱!所以有时家长可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你想让他安静一点,用语言的指令是没什么用处的,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雅雅妈:我家雅属于超调皮捣蛋型,经常挨批。挨批时还伸手打人或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专家:这个孩子,平时可能批评比较多,家长要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做得很好,可以得到表扬,让他找回做好孩子的自信。虽然改变很难,但一定要尝试,哪怕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给他鼓励。但打人的习惯要让他改掉。批评艺术教你几招绝世好爸: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批评是善意的,是对他有帮助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和他说很长的道理不太有用。专家:与孩子讲道理不要一串长长的,应简洁明了地告诉他对或错。但在方式方法上要让孩子易于接受。可能有时孩子会坚持己见,家长的是非态度要明确,但可以给他一个思考和接受的缓冲时间。嘉妈:在孩子生活中,为了树立孩子自信心,表扬是否 多于批评?这个比例和度要如何把握?批评是否也要因人而异?专家:仅凭表扬就能让孩子成材,家长何乐而不为?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只能因人而异。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讲,以表扬、鼓励为主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能;本来就淘气、张扬的孩子,赏识教育要慎用,更多地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形成规矩。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有时候直白的批评往往不起作用,家长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旁敲侧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批评。小编总结:早期家庭教育,我们一定要知道:鼓励――巧妙的批评;商讨――热情的批评;提醒――善意的批评;沉默――无声的批评;谴责――严厉的批评。尝试让批评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或许会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兼职编辑:邹利军)

孩子做错要教育批评有方你做到了吗?

小孩子天性烂漫,喜欢无拘无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都会犯错,关键的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批评和影响孩子。小编提醒家长,批评孩子时要做到“批评有方”。

批评孩子可能会引起反面情绪

忌讳一: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心

“剪枝”有方: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二: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批评时妈妈的态度很得要

错误批评: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小编总结:教育要讲求方法,“不打不骂不成材”这是落后的想法,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所以各位父母在批评 要注意做到“教导有方”啊。

本文Hash:21353927a68aefc61efa391c832e0c2a696d755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