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关键要注重方法

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学的早教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做了父母的读者和即将做父母的读者有许多话要说,还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也有许多经验……

早教方式层出不穷,早教机构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年轻父母们应接不暇。科学的早期教育能起到积极“助跑”作用,不过,专家指出,年轻父母在早期教育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不得法的教育方法,难免会伤到孩子。

误区一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

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误区二拔苗助长

1岁以内就忙着学认字,不到3岁就学起了外语,不少年轻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把早期教育简单等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并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

专家提醒: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多让孩子玩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创造力和动手动脑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而“拔苗助长”则适得其反,使孩子负担过重,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误区三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专家提醒: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误区四照着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喜欢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科学。如果孩子在开始走路时间、开口说话时间与书中的标准有差距,就会显得非常着急,以为是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问题。

专家提醒: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并不一样,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家长可以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标准不一样时,不要着急,而要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

误区五望子成龙

孩子一出生,就制订了一系列的造才计划,弹琴、学画、背唐诗……一些家长过早进行“智力开发”,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

专家提醒: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必须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当引导,从而对将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家长一味“望子成龙”,盲目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不但不能发挥特长,反而会一事无成。

误区六:过度约束孩子

嫌孩子玩泥沙太脏,认为孩子碰剪刀、锤子危险,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约束。可这样的约束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禁锢,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个性被束缚,反而会培养出性格暴烈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专家提醒:好奇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控制这种危险,而不是盲目限制和制约。

许多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孩子不到一岁开始认字,不到三岁开始学外语,之后又参加各种培训班,扼杀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专家提醒: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教育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不能用成绩衡量。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要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才能使孩子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早教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养育健康快乐的宝宝?应该避免怎样的误区?这些都是初为人父母者所关注的话题。

孩子多元智能开发 早期教育方法尤其重要

  “谁来给爸爸妈妈发合格证?”王东华教授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多次呼吁,希望我国更加重视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为人父母要做好多方面准备:身体、思想、知识、经济、文化、修养……

  有很多家长对于教育子女自以为是,认为“我能把孩子生下来,我就会教育”。还有的则认为自己大学毕业,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说教育子女是“小菜一碟”。也有的家长,我们让他买两本教育孩子的书看看,比揪他的心还难受。可是,进了肯德基店给孩子买吃的,他一点也不含糊。在他的印象里,教育子女的方法哪里还用花钱学习。

  这些盲点的存在,问题早晚会出来的。不知不觉高考来了,他的孩子不愿意进考场(成绩太差),他可是着急了,这时候乱投医了……

  把教育过于简单化,根本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连教育的本质都不了解,何来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要么是严厉的责怪——棒杀(仍迷信棒打出孝子);要么是百般的依顺——捧杀(盲目地赏识)。

  棒杀: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一气之下给个耳光,致使孩子离家出走。父母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一旦子女考砸了,父母大动肝火,这样只能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家长首先应端正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循循诱导才是。

  捧杀:父母和亲属过分地赏识变成了溺爱,导致孩子任性,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以负气出走的方式来要挟父母。古人笔下的方仲永的教训是深刻的。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沾沾自喜,结果躺在成绩薄上裹足不前了。我教育子女的方式:吃饭只喊一次,结果孩子来晚了没有饭吃,往后再也不用喊了。

  在当今社会,“娇生惯养没好子,棒打未必出贤良”。

  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子,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女孩。

  她上小学时父母就规定:成绩不能低于前五名。女孩几乎就是在棍棒下长大的,哪能每一次都考第一呢,一年考了四次,结果三次挨打。考了第一名父母都不会表扬一句,总是泼冷水,为的是不让孩子骄傲。

  这个女孩给我写信说——

  “现在我已经上高二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父母天天翻我的书包,生怕我学坏了,每次她们翻我的书包时,我都有一种小偷在公安局受审的感觉。”

  “今天,我和妈妈又吵架了,她让我做物理作业,我做了外语作业。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骂。我毕竟是一个17岁的姑娘,我希望保护自己仅有的一点尊严,求妈妈别再骂。她却说,我养了你,给你吃,给你穿,骂你怎么就不行呢?胳膊、手打得流血,脸也被打肿了。我实在忍无可忍,我就夺下她的皮带。她狠狠地踢了我一脚说:‘真后悔生了你这个畜生!’”

  “听到她说这句话时,我仿佛突然听到了玻璃的破碎声。我当时大声吼起来,对!我是畜生。不要管我好吗!”

  “她惊呆了,万万没有想到我会如此强烈地反抗她!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要退学!我不愿再让那可恶的成绩压死我,即使我能考上大学我也不想考了!我要自谋生路!也许我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我绝不后悔,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找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看到上例,一些父母心里该难过了,因为不想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其实真不太多,而立志要教育好子女的父母,她们的烦恼是不知道该向谁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才不会出错!他们忙于东奔西走,到处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可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十分缺少高质量的讲座,他们要么找几个退休的老同志讲一讲光荣传统,要么是请几个交通警察念一念法律条文,算是安全与普法教育。

  而现今时代的家长与孩子都获得了充分的思维自由。她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展示个性,实现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我们的被教育对象——孩子;他们吃的是肯德基,穿的是阿迪达斯、耐克,看的是奥特曼……玩的不再是什么“丢沙包”、“过家家”、“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他们的思维、思想与老一辈相差甚远。

  一位老干部给孩子们做光荣传统报告,讲到红军爷爷过雪山草地时没有吃的东西,大家只好吃树皮、嚼草根……孩子们听了不以为然,有的甚至小声说:红军爷爷真是傻,怎么不知道向妈妈要点钱,买些肯德基带上呢?而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对于家长来说,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多数家长获得教育方法的途径无非就是买书回家看了。但有的家长尽管买了很多书,要么是‘水货’,东拼西抄拼凑的泛泛道理(100本的内容也赶不上一本《发现母亲》);要么是把书放在架子上“装点门面”,要么是放在架子上“装点门面”,要么是囫囵吞枣看几眼,却不知所云。好在现在互联网发达,年轻的家长,在网上搜寻一下,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知识,但往往学得很零散。

  在此,我要说:家庭教育是靠千千万万个父母来实施的教育,家长一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二要有家庭教育的方法(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三要有榜样作用。否则孩子出了问题,悔之晚矣!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尤其是教育子女,绝对无法回头再来。一个人可以不是将军,可以不是教授,可以不是记者,可以不是董事长,可以不是律师,但如果不出其他的意外,每一个人都将做一个父亲,或做一个母亲。因此,当他做父亲、做母亲时就一定要意识到,一门新课程的学习开始了。

(实习编辑:张蔚蔚)

孩子多元智能开发 早期教育方法尤其重要

  “谁来给爸爸妈妈发合格证?”王东华教授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多次呼吁,希望我国更加重视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为人父母要做好多方面准备:身体、思想、知识、经济、文化、修养……

  有很多家长对于教育子女自以为是,认为“我能把孩子生下来,我就会教育”。还有的则认为自己大学毕业,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说教育子女是“小菜一碟”。也有的家长,我们让他买两本教育孩子的书看看,比揪他的心还难受。可是,进了肯德基店给孩子买吃的,他一点也不含糊。在他的印象里,教育子女的方法哪里还用花钱学习。

  这些盲点的存在,问题早晚会出来的。不知不觉高考来了,他的孩子不愿意进考场(成绩太差),他可是着急了,这时候乱投医了……

  把教育过于简单化,根本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连教育的本质都不了解,何来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要么是严厉的责怪——棒杀(仍迷信棒打出孝子);要么是百般的依顺——捧杀(盲目地赏识)。

  棒杀: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一气之下给个耳光,致使孩子离家出走。父母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一旦子女考砸了,父母大动肝火,这样只能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家长首先应端正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循循诱导才是。

  捧杀:父母和亲属过分地赏识变成了溺爱,导致孩子任性,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以负气出走的方式来要挟父母。古人笔下的方仲永的教训是深刻的。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沾沾自喜,结果躺在成绩薄上裹足不前了。我教育子女的方式:吃饭只喊一次,结果孩子来晚了没有饭吃,往后再也不用喊了。

  在当今社会,“娇生惯养没好子,棒打未必出贤良”。

  我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子,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女孩。

  她上小学时父母就规定:成绩不能低于前五名。女孩几乎就是在棍棒下长大的,哪能每一次都考第一呢,一年考了四次,结果三次挨打。考了第一名父母都不会表扬一句,总是泼冷水,为的是不让孩子骄傲。

  这个女孩给我写信说——

  “现在我已经上高二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父母天天翻我的书包,生怕我学坏了,每次她们翻我的书包时,我都有一种小偷在公安局受审的感觉。”

  “今天,我和妈妈又吵架了,她让我做物理作业,我做了外语作业。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骂。我毕竟是一个17岁的姑娘,我希望保护自己仅有的一点尊严,求妈妈别再骂。她却说,我养了你,给你吃,给你穿,骂你怎么就不行呢?胳膊、手打得流血,脸也被打肿了。我实在忍无可忍,我就夺下她的皮带。她狠狠地踢了我一脚说:‘真后悔生了你这个畜生!’”

  “听到她说这句话时,我仿佛突然听到了玻璃的破碎声。我当时大声吼起来,对!我是畜生。不要管我好吗!”

  “她惊呆了,万万没有想到我会如此强烈地反抗她!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要退学!我不愿再让那可恶的成绩压死我,即使我能考上大学我也不想考了!我要自谋生路!也许我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我绝不后悔,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找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看到上例,一些父母心里该难过了,因为不想教育好孩子的父母其实真不太多,而立志要教育好子女的父母,她们的烦恼是不知道该向谁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才不会出错!他们忙于东奔西走,到处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可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十分缺少高质量的讲座,他们要么找几个退休的老同志讲一讲光荣传统,要么是请几个交通警察念一念法律条文,算是安全与普法教育。

  而现今时代的家长与孩子都获得了充分的思维自由。她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展示个性,实现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我们的被教育对象——孩子;他们吃的是肯德基,穿的是阿迪达斯、耐克,看的是奥特曼……玩的不再是什么“丢沙包”、“过家家”、“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他们的思维、思想与老一辈相差甚远。

  一位老干部给孩子们做光荣传统报告,讲到红军爷爷过雪山草地时没有吃的东西,大家只好吃树皮、嚼草根……孩子们听了不以为然,有的甚至小声说:红军爷爷真是傻,怎么不知道向妈妈要点钱,买些肯德基带上呢?而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对于家长来说,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多数家长获得教育方法的途径无非就是买书回家看了。但有的家长尽管买了很多书,要么是‘水货’,东拼西抄拼凑的泛泛道理(100本的内容也赶不上一本《发现母亲》);要么是把书放在架子上“装点门面”,要么是放在架子上“装点门面”,要么是囫囵吞枣看几眼,却不知所云。好在现在互联网发达,年轻的家长,在网上搜寻一下,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知识,但往往学得很零散。

  在此,我要说:家庭教育是靠千千万万个父母来实施的教育,家长一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二要有家庭教育的方法(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三要有榜样作用。否则孩子出了问题,悔之晚矣!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尤其是教育子女,绝对无法回头再来。一个人可以不是将军,可以不是教授,可以不是记者,可以不是董事长,可以不是律师,但如果不出其他的意外,每一个人都将做一个父亲,或做一个母亲。因此,当他做父亲、做母亲时就一定要意识到,一门新课程的学习开始了。

(实习编辑:张蔚蔚)

本文Hash:d4facdc1a377f725819f8c95898fe90d6005015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