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时代不幸福的孩子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年暑假,我在上课,上绘画课的同事找到我:“有个新来的女孩叫蓉蓉,有些不大对劲。眼睛不敢看人,目光散散的,从来不说话。”老师带我到班里,把孩子指给我看,就见孩子的小身子抖了一下,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那是一对怎样的眼睛啊!我敢说,那是我见过的最让我难忘的眼睛了――美丽,却又充满惊恐。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头待宰的小鹿。我想不论是谁,见了这对眼睛都会为之伤心的!

我来到孩子面前,慢慢蹲下来,两手轻轻地扶着她的上臂。可是,就在我的手掌与她的身体接触的那一瞬,蓉蓉浑身猛地哆嗦了一下,我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孩子肯定被大人吓坏了。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常常会争吵,妈妈的脾气大,常常会暴跳如雷,对孩子和丈夫吼叫。她心情不好时常常会把脾气撒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现在总是惊恐万分,跟人交往时总像绵羊遇见了狮子!

掩卷沉思,女孩那双惊恐的大眼睛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女孩的眼神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幸福成了和她无关的事情。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炮火硝烟离我们很远,物质也极大丰富,在这个应该人人幸福的时代,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幸的孩子呢?

孩子不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那样的孩子只是生活中个别的例子吧。我们通常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幸福吗?儿童心理咨询专家翟静说:“可是孩子们的答案恰恰相反,感觉自己不幸福的孩子不在少数。”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吧。

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问班上的孩子:“你们可以吃到任何想吃到的东西,不仅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六个长辈甚至更多人的爱。每逢假日,你们可以乘火车甚至飞机去旅游;每到节日,你们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和礼物……那么,你们一定感到很幸福吧!”

然而,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没劲!”“我们不幸福!”

老师接着问:“那你们最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孩子七嘴八舌,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的幸福是周末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一个女孩说:“我的幸福是放长假,爸爸妈妈陪我到海边去晒太阳。”

孩子们的幸福各式各样:买一大堆零食坐在地板上吃;爸爸妈妈不要太唠叨;不要有做不完的作业……

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你可以真切地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渴望。爸爸妈妈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我们鞠躬尽瘁地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可是孩子们为什么还会觉得不幸福?

孩子在精神上不幸福

新华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孩子是否感到幸福时,十个孩子中就有七八个孩子的回答是“不幸福”。据统计,每十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有心理问题,我国至少有三千万名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说:“今天的孩子们在物质上是幸福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时候甚至没有见过。而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忧虑,不会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孔屏从大量真实的案例中发现,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习障碍。不少孩子还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因为成绩差而自卑,有的因为容貌比不上周围的伙伴而自卑,有的因为没有朋友而自卑,还有大量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恐慌。

一位教育专家戏称:“傻孩子 、“笨家长”、“苦老师”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幸福。学习负担的加重让孩子过早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嬉戏时光,除了学习,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不再有别的主题。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了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济南一位名叫李艳的母亲无奈地承认,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女儿从3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有故事班、美术班、舞蹈班、琵琶班、奥数班、英语培训班、钢琴班,有的特长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人和孩子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点胜算。”这位妈妈说得很无奈。

也许,妈妈会觉得自己是在筹划孩子未来的幸福,可是孩子脸上的笑容却在渐渐消失。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幸福很简单。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犹如精心呵护幼苗,首先要给幼苗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它去自由地生长。其次,当幼苗需要呵护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已经在流动了。而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就是种花的秘密,也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秘密。

一旦掌握了这个秘密,妈妈会发现,幸福不是送给孩子的芭比娃娃,也不是给孩子的一柜子衣服。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以及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现在很多妈妈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分不清孩子与自己的界限,甚至代替孩子去动手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也不会有能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孩子的幸福时代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爸爸妈妈宠爱的同时,但是却又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现在的孩子都是由玩具的陪伴替代同龄人的陪伴。

4岁男孩丁丁有满满两柜子玩具,而他却说他的“儿童节心愿”是“想好好和小伙伴玩”。许多儿童都跟丁丁一样,玩具多了、玩伴却少了,能尽情游戏的时间更少。

小小儿郎没了童趣“我太忙了,没有时间玩。”为进入理想的小学,6岁的男孩小凯每周要上5堂课:钢琴、书法、围棋等。对于小凯来说,与小伙伴一起在操场上疯玩一下午“抓人”游戏,或者在沙坑刨沙子、翻跟头竟成了“奢望”。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有一对父母把孩子关在家里认字读书,孩子不满4岁就能背近50首唐诗,却不懂如何与同伴打招呼,在幼儿园受到同伴孤立,性格变得内向暴躁。

孩子的幸福时代

家长担心孩子受伤许多家长坦言:“不是我不让孩子出门和同龄小朋友去玩,只是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怕到外面传染上病毒,万一划伤了,打架了、衣服弄破了都很麻烦。”对此,专家指出,孩子们游戏过程中出现小争执、小矛盾等本身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的一个过程。

放手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小刘是个乖孩子,很少出门,但10岁的他看见小区里迎面开来的汽车,吓得当场呆住,幸亏邻居女孩小宋一把将他拉开。同是10岁的小宋不仅是小区里的孩子王,能随机应变,还学会了料理家务。小宋的父母说,他们从小就让小宋在小区玩,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专家指出,现在的家长注重对孩子的知识培训,却缺乏能力培养。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认识多少字,而是让孩子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分享、谦让、公平竞争等与人沟通的技巧,这对孩子性格的成型很重要。

小编总结: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可是又是孤独的,因为不像小编的那个时代,拥有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小编建议现在的家长还是多花花时间陪陪自己孩子。

孩子的不幸福来自哪里

当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他不幸福时,我们成人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孩子的不幸福究竟来自哪里?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孩子们的不幸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不幸福的源头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我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幸福的。现在的教育围绕着应付考试而转,为了升学,学生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学习量很大;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发展及成长联系在一块,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这给他们的身体、智力、情绪、人格、行为都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属于幸福指数最低的群体之一。

学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本能和社会现象,主要依靠人的兴趣和爱好来推动。但是,现在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及社会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本身的探究性、兴趣爱好造成伤害。这些外部的因素,只能让孩子承受来自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无法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无法幸福、快乐地学习。

第二个误区也跟“求知”有关系。大家都认为早教非常重要。既然教育等于要多学知识,快学知识,早学知识,所以大家对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追求非常强烈。现在的教材教法、家庭作业以及家长课外增加的学习内容等,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科学的办法应该是:最适时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到了什么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到了什么年龄阶段,那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还有一个就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一些人总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不管了。安全感、亲近感、归属感,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家里形成,家庭教育不能完全交给学校,家庭要以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技能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取代。

正是这些认知方面的误区,造成了孩子不能从学习、生活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事实上,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孩子愉快地做有意义的事情他就很幸福。因此,要让孩子获得成长的快乐,就必须从改变这些认识的误区开始。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当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改革测试评价方式。现在是测知识,而且一测定高低,一考定终身。要逐步改变这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和选择依据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为主导。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设“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大家经常说学生只会考试,不能够创新,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很少允许孩子去质疑、批判和发问。要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批判、敢于自省,有了这种文化,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才能够有创造力。

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我们应当重塑“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机制。有调查发现,83.6%的家长要求孩子考试占前15名,家长们用自己的价值取向逼着孩子们去学习,孩子又怎么能幸福呢?应当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个性。人的智力和能力,确实是各有所长。发掘孩子最宝贵的地方、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家长、教师的责任。每个孩子总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够发掘,能不能够教育,能不能 够让孩子照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去学习、去成长,让他们自己找回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幸福。

本文Hash:24d62fcfba94bde81b14aa4aef134b6210dc5626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