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着重五点

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在心理门诊,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对玩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看电视、玩游戏那样投入呢?

首先,父母要从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3~5岁时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父母被问得张口结舌,有的则会不耐烦,不愿意被孩子缠得没完没了。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父母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专门给幼儿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父母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许多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父母们不能忽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第二,父母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曾有一位父母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绘画,原意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当父母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孩子“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父母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可是父母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及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第三,对于因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父母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的原因,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会做作业,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父母在无奈之余可以找心理医生检查评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有的孩子最怕写作文,一篇文章要写半天,内容就像流水账,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色彩;有的孩子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反应冷淡,或没有察觉,连一般常识都不知道……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的观察力发展不足造成的。观察力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孩子年龄越小,观察力就越差。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注意孩子观察力的发展是否正常。首先,要看孩子观察事物时是否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例如,他能否按你所指的方向去看一件东西,并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不安定,那就是有一定问题;其次,要看孩子观察得是否细致。因为观察力差的孩子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观察得比较细,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第三,要看孩子观察事物的独立性。孩子往往易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和暗示,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第四,要看孩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稳定性。孩子观察事物时是否持续的时间短,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目标。

孩子观察力的发展是在丰富的环境发展起来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的环境中看、听、嗅、触摸、品尝各种感觉信息,在体验过程中多向孩子提问题,也尽量让孩子多问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和孩子比赛,看谁能发 更多的细节,或是比赛谁快速地搜寻出某个目标等等。

孩子去观察事物时需要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去摄取信息,再传送到大脑中枢去分析加工,如果孩子的感觉系统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充分的训练,就会出现反应迟钝,观察不系统、不细致,作文内容空洞等现象。这就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训练,来帮助孩子打开感觉的毛孔。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些孩子会做计算题,但一遇应用题就发傻,他们大多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和法则。细观这些孩子,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语言概括能力差,叙述事情像流水账,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有困难等通病;还有的孩子会具体形象的运算,但不理解抽象的运算……这些问题都与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关。孩子的思维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岁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够不着,他就会一边叫一边无意识地抓桌布,结果娃娃随着桌布被拉过来了,孩子以后就学会了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岁的孩子拍球时,开始是乱拍,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球弹跳的关系,经过学习和训练,他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关系,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动作、运动训练很重要,因此,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以及捏橡皮泥、摆积木等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相反,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孩子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不信,你拿两个同等体积但形状不一的杯子,让他们挑出谁大谁小,他们肯定答不出。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父母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父母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有些孩子就不能计算出来,因为他们顾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虑题目的结构,做出正确的计算。另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孩子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非常重要。如果早期训练不足,后期还需要科学地强化弥补。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对那些早期运动不足的孩子要训练他们的知觉――动作综合能力,以促进其心理发展。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在对孩子早期训练时,更喜欢训练孩子认字、算数、背儿歌、背唐诗等,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能够把你教的知识记住, 不可能坐下来好好听讲。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训练孩子的集中注意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前庭平衡能力有关。

前庭器官是大脑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人对重力的感受、判断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控制身体的平衡,方向感、距离感的正确掌握,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动都与前庭器官有重要关系。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孩子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经常磕磕碰碰,喜欢爬高,绕圈子跑,旋转不晕,怕走平衡木等等。在学校里表现得好动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喜欢作弄人,浮躁,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心。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父母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他人分享快乐,也不愿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有的孩子自己学不到东西,也影响课堂纪律,让老师感到很头疼。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原因有胎位不正,早期活动不足,爬行不足,过早地长时间使用学步车等。

对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训练应从怀孕时开始。胎儿在前三个月主要是发育大脑神经系统,但此时的妈妈都比较紧张地“保胎”而很少活动,有的孕妇在床上要躺好几个月。其实,在整个怀孕期间孕妇都应该适当地活动,如散步、做一些家务等。孩子出生回家后,每天都可以做几秒钟的俯卧抬头、头竖直等训练。适当地摇抱孩子,不要老让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三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翻身,六个月开始训练孩子坐,七八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爬行。据调查,现在有不少孩子没经过爬就学走路,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充分的爬行训练与孩子的注意力、动作协调性、语言能力等关系密切。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过早使用学步车,不要超越爬行阶段。12个月时训练孩子走,然后逐步训练孩子跑、跳、单双腿蹦、上下台阶、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绳、拍球、坐旋转游戏等活动能力。对于已发现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可以找心理医生做心理检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记忆能力发展不足或出现障碍,会影响到孩子对知识的获取和储存。

有些孩子能很快地复述或背诵一篇课文,但把文中的字词拆开就不知如何解释了,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父母以为这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就拼命给孩子补习作文,可是上了许多辅导班,却依然如故。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孩子在学习他人的经验或经历周围的生活事件时,并没有把有关信息有效地摄入大脑中,也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例如,他可能刚看完爱迪生的故事,但你要问他电灯是谁发明的,他就答不上来。还有些孩子很难记住语文生字和外语单词,甚至有时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都忘得一干二净,父母和老师往往以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有的父母甚至用打屁股的方法企图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其实,这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而是孩子大脑神经功能不协调,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不能有效地摄入信息。这些孩子的特点是很喜欢旋转的游乐项目,因为他们从来不感到头晕,有的孩子则相反,连乘车都会头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前者是由于前庭器官过于迟钝,外界的信息进不去;而后者是因为前庭器官过于敏感。这些都是前庭器官功能不调的表现,而前庭器官又是负责人的注意力和协调性的中心,所以,针对孩子前庭器官功能的训练对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非常重要。 练的方法是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运用平衡木、转筒、秋千、蹦床等器械来进行系列的专门训练。

另外,对记不住生字的孩子要着重训练视觉记忆,图形记忆能力;对于抄题老出错的孩子,要训练数字记忆能力。在记忆的时间能力,也要科学安排。最好把要记忆的东西放在早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同时,要注意让孩子的大脑劳逸结合,每隔50分钟要休息10分钟,让他干些家务,做一些体育活动等,以提高记忆效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方法一: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营造勤奋好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拿起书本,主动地追求知识,真正地学会学习。

父母想要让孩子专心学习,首先自己要安静下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不看电视、不大声说笑,选择安静的活动,如看报纸、看书等,让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专心致志地学习。

父母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个独立的书房,给他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一间独立安静的书房,容易让孩子静下心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受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学习效果也更佳。

此外,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排除学习的干扰因素,例如,规定孩子不能把玩具带进书房,写作业时不要接待朋友或同学。

方法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入手。

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就会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相反,如果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就不会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因此,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要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可以多向孩子展示学习的前景,使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孩子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学习,提高自主性。

思佳今年读三年级,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尽管妈妈经常对她讲数学的重要性,思佳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没有起色。

这天,妈妈拿了一个有趣的关于计算的脑筋急转弯,思佳觉得很有意思,就很认真地思考。妈妈顺势引导她读了很多锻炼大脑思维的书籍,在妈妈的帮助下,思佳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觉得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快乐,还总结了很多学习方法。不知不觉,思佳的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动力。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学习。

父母要让孩子的学习充满新鲜感,不断赏识孩子的进步,用名人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方法三: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孩子的学习就会停滞。合适的学习目标,是孩子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可以激励孩子主动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学习。所以,父母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适的学习目标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和要求,盲目地给孩子设置学习目标。

雷丛丛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学习非常勤奋,成绩却不太好,每天的学习也没有计划性,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学习目标。

妈妈建议她制定学习目标,可是她却说那样多浪费时间啊,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呢。妈妈认真地对她讲目标的重要性。在妈妈的督促下,雷丛丛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立下规定,每天必须掌握当天学习的知识,力争在下次考试中前进5个名次。

在学习目标的激励下,雷丛丛的学习劲头增加了,成绩果然也有了起色。

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时,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深入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想法之后,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同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最 具体到每一天需要完成的目标。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孩子的学习会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一旦孩子的学习目标和现实脱节,父母要及时修正,让目标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学习目标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父母要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鼓励孩子按照目标进行学习,只有将目标坚持到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方法四: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孩子需要掌握各种信息,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才能主动接受各种知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轻松地获得知识。

成绩优异的孩子,并不是那些终日刻苦的“书呆子”,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注重游戏和玩乐,学习生活非常开心,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集预习、听课、复习为一体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预习、听课、复习的方法。

预习是孩子学习的关键,只有学会预习,才会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好预习计划,合理把握预习的时间。

课堂是孩子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父母要教育孩子珍惜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问。

“温故而知新”,善于复习的孩子才会更好地掌握知识。父母要帮助孩子安排复习的时间,根据遗忘规律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帮助孩子检查复习的效果。

方法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日积月累地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延误个人的发展。

马可尼是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从小失去了爸爸,妈妈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他身上。他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非常懂事,每天都勤于苦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所在的农庄有一座藏书楼,里面的书籍涵盖了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当马可尼第一次见到这些书的时候,就爱上了它们,每天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马可尼不满足于看书,还亲自动手实践。他整天埋头于读书和做实验中,亲友都害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就决定“绑架”他。亲友趁他睡觉的时候,用黑布蒙住他的眼睛,将他抱到妈妈的房间内,还锁上了门,可是,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却发现天窗开了,原来马可尼越窗而出,回到阁楼上去了。

1899年,他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用电波传递信息的实验,开辟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新篇章。

正是因为惜时如金、埋头苦读,马可尼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正是因为他锲而不舍地做实验,才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这一切,都源于马可尼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六: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才会保证孩子可以随时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学习,不被社会所淘汰。

要让孩子学会自学,首先需要增加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孩子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教给孩子适当的自学技巧和基本方法,比如学会使用工具书来查阅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学会自己探索;还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坏 惯,自觉将学习作为增加知识的手段。

孩子具备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将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

寒假到了,孩子们期待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而一些家长却长吁短叹,只因为孩子的假期作业越来越复杂,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家长帮助,甚至有些必须由家长代劳才能完成。

“一到假期就像上了枷锁般不自由,还不如上班轻松。”同事小张在一旁发牢骚,可是唠叨归唠叨,小张的“活儿”可不错,暑假里学校让孩子搞社会调查,我们单位的家长都是拷贝他的成品。

“妈,我们老师说了,英语要每天读,家长得帮忙对话;科学品德要背诵,还得家长签字;语文默写生字,数学出奥赛题……”我没好气地问,“你们老师还说什么?”孩子看我脸色不对,小声地说:“我们老师还说,明年就要升初中了,这个寒假绝对不能放松,让我们提前预习新书。”

“做小学生的家长,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虽然“减负”年年在喊,可孩子的负担没见少,家长的“功课”倒是越来越多,甚至开始“陪读”、“陪学”,“我们小时候上学,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大人呀!”

家长们对此既疑惑又无奈,让他们更为忧虑的是,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症”,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一所市重点小学,一年级新生布置了一份长期作业观察记录一粒豆子的生长过程年底到了交作业时间,也成了家长难过的“年关”。有家长称,就是这个作业把自己锻炼成了“全才”,每天给豆子拍照,记录豆子的生长状态,把照片和文字按日期整理好,编辑排版,打印成册,这对6岁孩子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基本都是家长代劳。

为什么老师要把担子压给家长?根源还是应试制度惹的祸,大家都看重分数,而小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就取决于家长的关注程度。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最后老师家长皆大欢喜。

可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呢?家长“陪读”使孩子常常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在“全才家长”的背后,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集体焦虑,如果老师和家长无法改变这种焦虑,那么小学生的“学习依赖症”就无法得到根治。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家长们应该重视的,这样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利,这样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的。

本文Hash:af92eecc1a9d2d9adfdffa14ef4c91ef195509d3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