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的爱要有边界

听朋友说起一个高中生离家出走的事情,跟我们常常听到的天崩地裂的离家出走很不同――因为是很小的事情引发的――就是晚饭后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看书。母亲给孩子端着洗好切好的水果进去要孩子吃。孩子正在看书,就说我不要吃。妈妈说吃点水果好,非要孩子吃。孩子还是不肯吃,妈妈就干脆拿起水果往孩子嘴里喂。孩子生气了,突然发飙狠狠捶了母亲几下,并且愤怒地说:你出去,你给我出去!我讨厌你,你快出去!再下来局面从母子争执演绎到父子大战,父亲暴打了一顿“不孝”的儿子――儿子遂离家不归……

典型的中国式妈妈的爱!

母爱要设疆立界

亲子关系心理学家李子勋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接受了比上一代多得多的教育,但是似乎问题也多得多,成长得远不如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好。像过去在农村,一家五六个七八个孩子,根本教育不过来,孩子多半是放养状态,大自然中撒了欢一样野生野长,很皮实很健康!起码心理很健康。现在一个孩子,问题还不单是溺爱,而是关心太多,也就是教育太多,管理太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不能容忍他出错,父母的很多欲望要让孩子完成。可这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后果呢?

对孩子的爱,有些年龄段要爱得越多越好,譬如0-3岁,甚至3-5岁,给的爱越多孩子越有安全感,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得越完整。可是过了5岁,或者等孩子过了对父母依赖的年龄,就要把孩子放开了,给他自由成长探索的空间,给他自己承担自己的空间。

用专家的话说,爱要适度,给孩子的爱要有边界。

谦抑过度是伤害

中国人重感情,传统的爱的方式更是缺少心理边界。父母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子女,使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同时中国式父母喜欢在人前谦抑自己――孩子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啊――因此往往在人前自谦,孩子长得不好学得不好一无是处。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再则在人前硬拉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然后不惜当面自嘲或者奚落孩子不如人。父母这一谦虚不当紧,孩子心里已经种下了我不如人的负性的种子,可怕的种子――

谦抑不意味着父母真的不认可自己的孩子,而是在中国父母的意识系统里,自己是自己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不成其为一个个体。

就像过去有人称赞――贵公子真是一表人才,中国式父母会马上谦虚――哪里哪里,看他傻头傻脑的!孩子到了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当然无妨,还可以陪着父母一起谦虚。可是在孩子还很小不具备甄别能力的时候,父母的这类语言就是伤害,是一枚定时炸弹!

我一个表姐有个毛病,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譬如亲戚们聚会吃饭,她的孩子见长辈不爱说话,她一定会说:你看看人家某某多有礼貌、多懂事之类!孩子不语,她会接着说:瞧就这点出息!等把孩子逼急了拂袖而去,她又拉着拽着不放――让孩子把这个吃完那个吃完!

其实据我所知那孩子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至于不爱说话,其实也是假象,他在同学面前能说会道。可是在母亲面前,惯用沉默来反抗。

孩子是独立个体

开放的西方教育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不属于父母,只属于他自己,他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爱,但不越界!爱,但是有尊重;爱,但是鼓励孩子担当起他自己。

像那个最后把心肝宝贝逼离家门的妈妈一样,毫无疑问她爱孩子,可是爱到要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包括此时此地是不是进食一块水果!这太恐怖了。孩子都读到高中 了,难道还不能自己掌控自己要不要吃一盘水果?爱到过头成为变态。要么让孩子忍无可忍之时选择激烈对抗;要么让孩子成为被母亲驯服的孱弱无能之辈。

家长怎样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呢?李子勋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确立边界。做父母做师长的关心孩子、爱孩子,都有自己的边界。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必须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二是确定程度。爱要适度,过多地给予孩子爱,就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父母自己的情感需要,并且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如果孩子难以获得社会化的机会,难以具备社会化的能力,最后就会造成社会适应功能缺失。

父母要给孩子怎样的爱?

俄罗斯人爱孩子,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但爱而不娇,严而不厉。

教科书是借来的

热尼亚是一家私营通讯社记者,收入不菲。这几年,全家几次去国外度假,但13岁的女儿奈娜上学用的教科书有的却是从学校借的。

俄罗斯教材一般5年不变,教科书通常用硬皮纸做封面,便于多次使用。

学校在书最后一页贴一表格,上填书名、借阅人及时间。我们看到,奈娜是一本代数书的第3位借用者,虽然书的封面边角有些磨损,里面有几页还用透明胶带粘着,但挺干净,没有随便涂写的痕迹。

“教材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也可在学校借旧的。我们让奈娜借书用,不仅为了节俭,更想培养她遵守校规爱惜公物的习惯。”热尼亚这样解释。

爱劳动爱父母

俄罗斯人把热爱劳动、尊敬父母摆在家教的重要位置。

瓦利亚7岁时开始用吸尘器打扫房间,至今已有4年。他还承担了遛狗、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别墅,清积雪除杂草,他是大人的好帮手。

瓦利亚11岁生日那天,祖父母、父母分别祝他学习好和健康成长后,众人又举杯向他的妈妈娜塔莎敬酒:11年前的这一天,是娜塔莎的受难日,经过妈妈痛苦的分娩,瓦利亚的小生命才来到世上,有了妈妈的精心养育,瓦利亚才得以健康长大……亲人们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热爱父母,尊敬长辈。

综合教育全面发展

俄罗斯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不少人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这得益于前苏联时期的传统教育。”苏联时期就做少先队夏令营工作的瓦洛佳这样说。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俄罗斯整个社会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形成了综合教育网。业余音乐、美术、体育学校和少年宫不计其数,为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天地。全国第一流的乐队给少儿进行专场演出,首席演奏家们在音乐教师的讲解中为孩子们演奏;博物馆让学生免费参观,资深专业人员作讲解员;学生编排普希金话剧片段,著名导演坐镇指导。高素质人才的参与,提高了启蒙的起点。

父母要给孩子爱的机会

晚餐桌上,儿子夹了一个鸡翅放在我碗里,说:“妈妈,这是你的。”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其实我不爱吃鸡翅,但我不想拒绝儿子的鸡翅,我这么做,只是想要给儿子一个爱的机会。

其实,儿子以前并没有这么懂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特别霸道自私,总是抢着要好的东西,还喜欢和家境好的小伙伴攀比玩具、衣着。我意识到我对儿子的教育出现了偏差,可是应该怎样纠正儿子的不良倾向呢?

就在我苦心寻找良策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偏巧丈夫出差,家里只剩我和儿子。到了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仍然勉强坚持,监督儿子的作业。儿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担心地偷偷瞅我。他忍不住又问:“妈妈生病了?”我没回答他。他就伸手来摸我额头,惊呼:“好烫啊!”他跳下凳子,说:“妈妈,我帮你找药。”我想对他笑,却只能摇头:“我吃过药了,没用。”儿子呆呆地看着我,忽然打开门,跑了出去。回来时,他的身后跟着楼下的邻居,原来他去找人帮忙了。后来,这件事情在邻里间传开了,大家都夸我儿子聪明能干。儿子天真地说:“我长大了,当然要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啦!”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回想起来,儿子平时想要帮我们做些事情,可我总觉得他还小,不让他做,他想给我倒杯开水,我都怕他累着了、烫着了。就像这次我生病了,我就不想让儿子知道,生怕影响他的学习。可是,我忘记了,学习并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当我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孩子爱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这就是根源所在。

我开始改变我的做法。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不要在意他会把衣服和地板打湿,这是一种爱的融合和亲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我要求他帮我买早点,帮我记家庭流水账,帮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会很乐意地让他帮我捶捶背然后笑着告诉他:“宝贝,你很棒!”我喜欢看我的赞扬点亮孩子的眼睛。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的接受、肯定和需要中感受自己的价值。

给孩子爱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孩子对你的爱!

本文Hash:dda36671a2fdb7d8104ba13f6db0edf6a17c328c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