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庭教育方式需要改变

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我们的早期家庭教育方式也应该改变,毕竟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早期家庭教育方式需要改变我曾经在团中央“青苹果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我说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家族传承在关系层面的影响也是我们所强调的。我们是做家庭治疗的,所以很愿意从家庭内部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从家庭本身找到答案,而不是从心理学、基因分析或者看起来美妙的说法里找到答案。我们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专家和心理学家更不要假定自己懂得每一个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拿婚姻来打比方。第一次结婚的人认为婚姻就是这样子,结了十次之后才知道婚姻是搞不定、搞不清楚的事儿,结一次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容易自以为婚姻专家。带孩子也是,多带几个就会发现这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是很复杂的。所以阿德勒说,孩子在每个家庭里的功能都不同。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家长都能用未知的境界感受孩子,而不仅是努力试图理解他,因为理解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而感受是一个感觉的过程。教育里我们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们总在过去的经验和主流意识文化里寻找对孩子的引导。但不要忘记了,孩子将要生活在未来。在我们已知的经验里,在管理学、社会发展学、经济学等领域,我们似乎是在已知的领域寻找着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但你想想,这些西方的文化或过去的文化并没有涵盖东方和现在的中国这些巨大的发展。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都是来自过去,而不是来自现在或未来。所以,教育孩子时最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是朝向2030或2040年在教育孩子,还是朝向上世纪50~70年代在教育孩子。现在的专家队伍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70年代都偏少,当然包括我。所以我们涵盖的经验,可能会导向孩子朝过去的方式发展,因为我们对未来的熟悉度要远比孩子差。我们的孩子今天出生,对未来的接纳和分享是自然的,但我们已经不能够接纳未 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努力教育孩子的结果倒置,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因为2030、204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对孩子的引导远远大过家长和老师。现在的社会主体意识就是成功、精英文化、最大化,但30年之后中国还是不是以膨胀、贪婪或者以尽可能占有的方式生活呢?当然不可能,现在中央已经在倡导我们回到更节能、更环保、更互相关爱的方式。现在社会构成的心理存在着强烈的膨胀和扩张,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会发展自己,突破自己,发展恋爱、婚姻、家庭,越突破自己越有价值。未来孩子们会不会是这样呢?他们可以更倾向于寻找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一个样板。未来孩子们会不会在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变得非常自在、喜悦与和谐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在一些高福利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主导的是福利方式,那时候的主体方式会不会是更加节能、更多关怀、更加平等,在财富方面不会像现在这么疯狂呢?那时候会不会不用花太多的钱就能买到房子呢?如果我们不强调未来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而一味地把过去50~70年代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到2030、2040年他们会不会不适应甚至被社会抛弃呢?50~70年代的人基本上处在要求强烈的社会认同和他人认同的生活状态里。比如隔壁买了什么,我们不买就觉得亏得慌;隔壁挣到了钱,我们不挣到钱就觉得紧张;以及找不到工作,娶不到老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50~70年代的人基本没有强烈的自我,他们强烈要求和别人一样,或者与大家、社会要求的一样。未来的社会会怎么样呢?现在心理学是自己心理学或者后自己心理学。未来80后的孩子更强调以自在的方式生活,基本不需要别人认同,自己过着自己的生活,并快乐着。他们可能不是社会上所敬仰的人,可能没有工作,可能不挣钱,整天上网,一步不出房间。如果我们这样,我们会绝望得上吊自杀,我们好像必须要找到工作才能活下来,找不到工作就得死,就会无所适从。但他们快乐着,他们更自在,更自我。在国外待了很久的专家会发现,“成为自己”几乎是很多国家的孩子的愿望,而不是成为与他人一样的人。小编总结:我们不能再依赖过去曾有的经验和学问来进行我们的早期家庭教育,我们需要在未知领域重新和孩子们相处,重新感知他们,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朝向未来还是要退回过去,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兼职编辑:邹利军)

早期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的细节

早期家庭教育里父母需要注意什么细节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我们分析一下。早期家庭教育该注意的细节现在,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影响孩子幸福的起源是父母。父母的性格、想法、举止,包括父母的关系和整个家庭氛围,所有这些都一定会影响到家庭里的那个小孩。这种影响很重大,并且它是无声无息的。说不准是哪个事儿、父母的哪句话、某个举动,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却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痕迹。“言传身教”这四个字很有道理,我甚至觉得,父母的这种言传身教和家庭的氛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你们问我“如何做父母,如何开展家庭教育”,那么,我在这本书一直试图给你们的回答是:家庭教育里面没有大概念,全部都是细节――“德胜于才。”父母们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也不要只盯着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应该着力于深层的学习动力的养成。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美好心愿,就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才华与修养获得平衡发展,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教育不是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环境,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心理特征也有这很大的差别。成熟的父母会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发展状态,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只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特殊的教育方法。“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要去强迫孩子学习,而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要强迫孩子把烦恼讲给你听,真正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当孩子面临人生的选择时,给他指导和建议,而不要代替他做决定。“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育。”经历的印象会比言语来得深刻,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做什么事情,带他们在现场实际体验,亲自看和感觉。他们会学习得更快。“真正的爱和教育,不是牺牲一方,成就另一方,而是双方共同成长。”作为父母,孩子给了我们第二个人生,是为了丰富我们,而不是剥夺我们。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首先获得快乐和满足,才能给予孩子健康而宽容的爱,在自己的事业领域里获得成功,才能成为孩子们喜爱和尊敬的榜样。“感情好的夫妻,更容易成为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夫妻的关系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无论有怎样的分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定要达成共识。在孩子面前,不但要经常交流,包容和忍耐对方的缺点,还要互相尊重对方的角色和地位。因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父亲和母亲这两种角色都是不可缺失的。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父母要把孩子的成长放到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进行考量。我们不是孤立的,我们是生活在互帮互助、密不可分的社会里,孩子和他周围的人有着一致的目标和追求。在教育上,一个母亲或者是一个家庭独自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有限的,更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文化和社会。因此,交流和共享才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夫妇创建东岩文化研究所的原因,也是我能够坚持做五十多年社会服务的原因。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新时代中,子女教育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自己,具备一个好的教育意识,以热情和梦想来面对生活和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能得到好的回报。小编总结:早期家庭 教育父母需要看重的是细节,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定要达成共识。亲爱的父母们,让我们怀抱希望和梦想,去相信和期待更明亮、更幸福的日子吧。(兼职编辑:黎展程)

早期家庭教育批评宝宝也需要艺术

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直截了当的否定和暴风骤雨般的批评,都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早期家庭教育批评宝宝也需要艺术批评后N种表现和解法皮皮妈:孩子3周岁,属于听不得半点批评特别敏感型。做错事情还没批评他就先开始哭了。是不是赏识教育过了头?专家:可能你们自己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过度赏识的孩子对批评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讲会弱一些。孩子会哭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也许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哭了,改正了倒也无妨,冷处理让他哭;哭了,又故伎重演,可能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卡卡妈:孩子属于嘴硬的顽固派,受批评后会恼羞成怒,说:“我就是对的,你说错了,你们都要听我的!”该如何处理?专家:这可能也是属于赏识教育比较多的孩子,个性很强,他可能有时知道自己错了,但嘴上不愿意承认。对这种孩子,有时来硬的效果反而不好。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冷处理,不理睬他,等他冷静下来,再讲道理可能会好一点。同时要慢慢纠正他嘴硬的习惯。淡淡:孩子三周岁半,温和的批评能听进去,但经常言行不一致,嘴巴上道理一大套,做起来常常又忘了。这是三周岁年龄段的特点吗?专家:好习惯好教养不是一下子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孩子的表现属于正常现象,教育贵在坚持,相信坚持会给你打开一个好的局面。雨木:孩子自信过度,什么事情都喜欢争第一,遇到别的小朋友比她强,就不服气。批评她的时候,有时会顶嘴,不知道该如何改掉这些坏习惯?专家:现在要让她认清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别人的长处要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沟通的时候,言辞不能过于简单、直白,而要比较婉转地旁敲侧击,真正让她认识到,每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都第一,尽自己的努力就行了。批评前家长要学会自我批评ABBY:儿子快3周岁了,最近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还会和大人顶嘴。不知该如何管教。专家:如果你的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家长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如平时跟孩子交流会不会太少?要求是不是过多?如果这样,孩子对家长的话就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想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交流方式。亮亮妈:总感觉宝宝有点顽皮过头,有时我憋了一肚子火他还一无所知继续捣蛋。偏偏这时批评好像没有一点用处!专家:看来这个妈妈的要求很高,想让她的宝宝学会察言观色,知道自己今天情绪不好,不能在旁边添乱!所以有时家长可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你想让他安静一点,用语言的指令是没什么用处的,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雅雅妈:我家雅属于超调皮捣蛋型,经常挨批。挨批时还伸手打人或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专家:这个孩子,平时可能批评比较多,家长要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做得很好,可以得到表扬,让他找回做好孩子的自信。虽然改变很难,但一定要尝试,哪怕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给他鼓励。但打人的习惯要让他改掉。批评艺术教你几招绝世好爸: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批评是善意的,是对他有帮助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和他说很长的道理不太有用。专家:与孩子讲道理不要一串长长的,应简洁明了地告诉他对或错。但在方式方法上要让孩子易于接受。可能有时孩子会坚持己见,家长的是非态度要明确,但可以给他一个思考和接受的缓冲时间。嘉妈:在孩子生活中,为了树立孩子自信心,表扬是否 多于批评?这个比例和度要如何把握?批评是否也要因人而异?专家:仅凭表扬就能让孩子成材,家长何乐而不为?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只能因人而异。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讲,以表扬、鼓励为主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挖掘他们的潜能;本来就淘气、张扬的孩子,赏识教育要慎用,更多地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形成规矩。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有时候直白的批评往往不起作用,家长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旁敲侧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批评。小编总结:早期家庭教育,我们一定要知道:鼓励――巧妙的批评;商讨――热情的批评;提醒――善意的批评;沉默――无声的批评;谴责――严厉的批评。尝试让批评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或许会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兼职编辑:邹利军)

本文Hash:65dd43719c414416214b1429a4d8e76540f246b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