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四大误区正确解读儿童早教

尽管“早教”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父母所接受,但还是有不少父母误解了早教,也因此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早期教育≠传递知识的教育

误区一:早期教育是尽早传递知识、训练技能和开发智力的教育。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思想和近现代国内外崇尚智力培养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许多家长把尽早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作为早期教育的目标追求,一些早教机构也迎合家长的这种片面需求,把培养婴儿的某些专长(如音乐、舞蹈、美工技能)、传授某方面的知识(如提前识字、学习英语)、开发婴儿的智力等作为开展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吸引家长的眼球。虽然知识、技能的学习,智力的开发等都是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儿体格体质、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素质全面培养的早期教育是不利于婴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

误区二:早期教育是培养神童或天才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人生途中的表现出类拔萃,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类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和训练。近几年来,一些早期教育机构纷纷推出具有所谓“神奇效果”的“特色课程”,并努力为这些课程寻找种种“理论依据”和“典型范例”以证实其科学性。然而,多数家长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后却失望地发现,孩子并没有成为自己原先所期望的神童或天才。

早期教育不一定是在早教机构开展

误区三:早期教育是在早教机构开展的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专业的早教人员指导下、利用特定的早教环境和专门的设施设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他们把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完全交给早教机构,不注重培养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开展早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在家中有人照看的情况下也将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实行全日制托管,以期望使孩子受到最多最好的早期教育,一些早教机构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也乐于开展这种托管服务,以至于有些以提供亲子早教指导服务为主的早教机构逐渐演变成了开展婴幼儿托管服务的场所。而实际上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符合婴幼儿早期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当代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健康发展。

误区四:早期教育是很费钱的教育。

从当前各地开办的早教机构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收费来看,早期教育的经济成本投入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一些早教机构热衷于豪华的装修,购置价格不菲的设施设备,一些早教机构的豪华条件让前来参观的欧美同行也惊叹不已。这些机构如果是民营的,则会向家长收取高昂的服务费,有条件的家长大多倾向于选择这类“高档次”的早教指导机构,但更多的家长只能望而却步。当前,一些公办的早教指导机构也开始追求高投入的硬件建设,最近某地方政府就计划投入数千万元设置公益性的早教示范中心。在平时的家庭教养中,不少家长也“不惜重金”购买高档的玩具、图书及其它材料。上述做法让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很费钱的教育。这种耗费大量资金、过分追求优越的硬件条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早期教育,不利于让更多的婴幼儿和家庭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

正确解读早教期教育很重要,可是如 你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点让孩子认字、写字,学习计算,学习画画、弹琴,你期望把孩子早点送到早教机构去学这些东西,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并不是你想让他学什么他就能够学什么的。

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1岁前的孩子:

主要是感官学习和动作学习。看人的脸,认出这是妈妈那是爸爸,看各种颜色、形状的东西,辨认不同的颜色和物品;听各种声音,知道人说话的声音,听得出是音乐或是噪音,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尝各种味道,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触摸不同质感的东西,知道软硬、冷暖。学习抬头、翻身、爬行和站立。

*1~2岁的孩子:

说话、走路和用手操纵物品是最重要的学习,同时,他也在学习认识周围的人和物,学习和周围的人打交道。

*2~3岁的孩子:

手的精细动作,运动的技能,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力在内的认知能力,则是发展的重点。

小编总结:正确解读“早教”非常重要,家长们应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赋予孩子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

避开五大误区正确认识中国式早教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对于“早教”这一概念,家长们还是存在着很多错误的理解,因而走进了早教误区。

早教课的主体不是孩子

误区一:早教课的主体是孩子

很多家长以为,上早教课就是把孩子扔到课堂上,去跟着老师学东西。所以,自己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旁聊天或随意走动或者打电话。其实,早教课,教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真正受教育的,其实是家长。

误区二:早教课的责任在老师

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老师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

很多家长花钱报了早教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陪孩子参加早教课,完成“陪读”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师嘛。这都是不对的,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误区三:早教课是开发智力,能让孩子更聪明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赢了一个起跑线。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课的内容还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而没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是。

早教≠早学习

误区四:早教等于早学习

曾经听一个反对早教课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处上课?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就开始学习?”她对早教课产生了一个误解,其实,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课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教会宝宝唱一首歌、认一个字或者背一首诗,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像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误区五:早教课的效果立竿见影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事实上,相当多的早教课程被染上了商业味,炒作成分多。

小编总结:家长们切勿盲目相信坊间广泛流传的早教错误说法。早教课程,请尽可能地亲身参加,与孩子共同成长吧。

本文Hash:f6d8c63efc8af018661022191f0bc16f40565817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