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

关于心理抑郁的小测试测试:你的宝宝心理健康吗?3—6岁幼儿气质类型测试测试:你的宝宝发育正常吗?心理测试:看看你把什么放在了第一位。

你和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去吃饭,服务小姐刚刚帮你倒好茶水,你就不小心把水泼了出来,并且弄得满桌都是,看到这种湿漉漉的状况,根据习惯,你会使用以下哪种纸把桌子擦拭干净?

A卷纸

B湿纸巾

C面巾纸

D随手一张纸

选择A的人:痴情指数45%

你偶尔也会做出某些看起来很痴情的举动,但这都是为了讨好爱人而已。你认为反正是谈恋爱嘛,就应该做这些事情,但其实你的内心却对此采取不认同的态度。属于虽然扮痴情扮得不差,可扮演得很心虚,爱人看着你也会觉得你的举动有些不自然。这样的你,当然成不了大情圣啦!但是偏偏你又无法真正洒脱到看破情关,只能在嘴上逞强说自己毫不在意,然后回到家之后再暗自抱着棉被偷哭,真是好不尴尬啊!

选择B的人:痴情指数85%

面对爱情,你属于最不会应变的那类人。对于交往过的每一个男(女)朋友,你从一开始就觉得大家当然会天荒地老地在一起。于是,当事与愿违时,你常常会变得呼天抢地,如同世界末日到来,并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能如此痴狂地爱别人,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在你身上。不了解你的人,会觉得你过于夸张,但其实这只是你下意识做出的反应,把自己当成是天下最悲情的男(女)主角。

选择C的人:痴情指数65%

说你是痴情种是有争议的,不过你认为自己绝对是那种“男坚贞,女痴情”的最本色荣誉代表,能够让人感动的各种痴情行为,你都会照本宣科,甚至变本加厉去做。对爱人狂送玫瑰是小CASE,上山下海捞月亮又算什么呢?作为爱情小说的坚定信徒,你认为爱情嘛,就是要爱得疯狂才行。但有意思的是,你却具有另外一种特点,这也正是你不能拿到痴情牌坊的理由———当你在跟爱人分手后,你会很快就摆脱掉上一段的痴情,迅速忘掉一切,而飞快地爱上其他人。这一次,你又会爱得如痴如狂,让他人跌破眼镜。可是这种反应,是绝对不能怪你的,因为理直气壮的你,每一次去爱,都是疯狂地爱着,所谓又花心又痴情的家伙,就是你啦!

选择D的人:痴情指数25%

对于超级现实的你来说,恋爱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当然分手也会让你伤心,但是走现实路线的你,不久后就会空气照吸、饭照吃、舞照跳,快乐地继续活下去。正因为你是那种不会为爱痴狂的人,所以在门口淋雨痴等对方回头,或是放话威胁等琼瑶小说中的情节,对你来说,都是吃饱撑的没事情做的闲人才会去做的事,爱面包胜过一切的你,是不屑为之的。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其实,孩子一直在留意你,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进入他眼中,藏在他心里。当你在电话里跟朋友闲扯并以为孩子会充耳不闻时,错了,我保证,你讲的每一句,他都放进心里了。

其实,孩子一直在留意你,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进入他眼中,藏在他心里。当你在电话里跟朋友闲扯并以为孩子会充耳不闻时,错了,我保证,你讲的每一句,他都放进心里了。

第一节

这样营造沟通氛围

言传加身教(或者身教辅以言传),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当你不仅重视言谈内容,也在意你所营造的沟通氛围时,效果就更好了。不论多大年龄的孩子,沟通的氛围都会传达给他们一个信号,那就是,你有多么重视他或尊重他。

周密地计划。两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最佳距离是0.5~1.5米,不能再远了。但是跟孩子交流时的身体距离要取决于他的年龄。非常小的孩子通常喜欢紧贴着你的脸,甚至要坐在你的大腿上与你交谈。但是当你和孩子脸贴脸时,是很难进行语言交流的,而且这也越过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希望能保持更远一点儿的距离,甚至会超过你想要的距离,比如会隔着房间。当你想把你的孩子从房间另一头或从另一个房间里喊过来,或从沙发喊到电脑旁边时,一定要想好怎么说。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在你的房间也能听到我讲话,但是我很在意我们的谈话,你能不能过来一下,这样我们面对面讲话不是更好吗?”接下来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嘀嘀咕咕不情愿,但此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能年龄较大些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忙一些,你可以为谈话提前计划时间,这样会更容易达成交流。你可以问问孩子:“看你现在正忙着,我们什么时候找个时间聊聊呢?”

场所,场所很重要。适当的谈话场所很容易引导孩子进入谈话交流,尤其是谈那些比较沉重的话题时。我比较喜欢在车里进行交谈,这不仅因为车内谈话时不用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会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或年龄大点儿的孩子会比较敏感),而且在车里谈话会让双方都清楚谈话将何时结束,因为当你们到达目的地时,谈话也就随之画上句号了。堵车时间是谈话的另一个好时机,因为此时谈话很惬意很贴心。记住,沉重的话题不要留在睡前讲,除非你想让孩子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如果面对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或者要进行一场比较严肃的谈话时,可以计划进行一些小活动,比如散散步、一场远足或出去吃顿饭,这些都会对营造交流氛围有所帮助的。

我的一个客户珍妮特很认真地计划了一场跟她10岁儿子之间的谈话,这场谈话势在必行,但当她知道这会引发比较激烈的反应时,她改变了先前的计划。当母子二人在沙滩上散步时,珍妮特开启了话题,她字斟句酌地解释他们周末的计划取消了。丹尼尔变得很愤怒,言辞很激烈,并且疾步走在前边甩开他妈妈,珍妮特没有立刻上前去抓住他,而是由着他发泄了一阵子,等他足够平静之后,他们才开始谈话,而不是争吵。如若不然,争吵会在所难免。

与孩子之间不要有阻隔。当你和孩子进行谈话时,要清楚你们之间会有什么阻隔,有时一张咖啡桌、一叠衣服或是面前的桌子都会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阻隔,从而影响你们之间的交流。可以告诉他:“我想听清楚你跟我讲的每句话,并且我想让你好好听我讲,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好好聊聊吧。”

噪音也是障碍。电视、收音机甚至流淌的水声都会让人从谈话中分散精力,清除这些杂音会给孩子一个信号,那就是你跟他之间的 话很重要,你想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这里,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你也要认真对待这次谈话。“你跟我讲的话非常重要,因为我真的非常希望听到你想说什么,所以我们谈话时,关掉你的音乐。”

跟你的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交流。可以让高个儿的孩子坐下来跟你交谈。同一个水平线上的眼神交流会让你们很容易进入良好的沟通氛围,避免那种父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我教六年级学生时(我的身高是1.62米),跟那些高个儿的孩子谈话时,我会说:“来,坐下,我们谈谈。”

不要强求孩子跟你眼神交流。可能你的爸爸当年常常用手托住你的脸,让你的眼睛正视他,可是这种举动对你和孩子的谈话是没有正面作用的。实际上,这么做只会让孩子分心,他会想:我恨我爸爸端着我的脸,真讨厌!这时他并不会把精力集中在听你讲话上。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存在感知整合问题的孩子,他们要做到注视你的眼睛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的(关于感知整合问题请参见下面的框格内容)。他竭尽全力试着将视线集中在你的脸上,反而不能够好好听你讲话。相反,孩子无须看着你,也能好好听你讲话。

但是注视对方的眼睛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需要让孩子掌握的良好习惯之一。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以要求他做到这一点,并且孩子越大,就越容易要求他们做到。但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害羞或内向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注视别人的眼睛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

感知整合

人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整合他们通过各个感官获得的信息,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这种过程被称为感知整合。有些人对声音尤其敏感,另一些人则对光线比较敏感。你可能听说过一些人的鼻子特别灵,很远就能闻见厨房里正在烤着的馅儿饼,很容易就能闻出家里的沙发垫该洗了。不得不说有些人的触觉尤其敏感,衬衫上缝着的标签会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不同的人还存在感觉敏感(能够感知更多的信息)和感觉迟钝(感知不足)之分。对于那些感觉迟钝的人可能会喜欢手法较重的按摩,而感觉敏感的人则甚至无法忍受挠痒痒。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在感知整合上存在一些问题,你可以咨询儿童医师,或请职业医师进行诊断。

---------------------------------------------------------------------------------------------------------------------

使用多种感官。让你的孩子进入到与你沟通的状态,你可以走近他,蹲下来(或站起来)与他高度持平,并且一只手拍在他肩膀上(或是其他部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比较丰富的感官接触。他可能没有用眼睛看你,但是他能听到你讲话,并且能感觉到你。这样的谈话交流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

放松!你的孩子会对你的情绪非常敏感(虽然很多时候,他们都表现得漠不关心)。你的紧张、焦虑或者局促不安,孩子都能够感觉得到。试着注意让你自己的身体语言、你的面部表情以及你双臂的姿势都能够清楚地传达出你的情绪。尽量放松,与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并让自己的整个身体都面对孩子。

如果你想跟孩子谈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事先打个草稿,想好自己该怎么说,该怎么开启话题。要能够把控谈话不走向,并在谈话过程中随时作出调整,不要偏离正题,但也不要太过强势,也可以随时纠正自己。“等等,我刚刚说的有点儿问题,我需要重新讲一下。”虽然听起来不太好,但是你的确可以随时重新开始。因为此时孩子会更 珍惜你对谈话方向的把握,并且能更好地理解谈话的内容。

1234

本文Hash:c27f164487adc83bdf8c02498eb9ab43077b95a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