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能让80后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爱无能,顾名思义是:无法继续自己的爱恋,甚至于一提到爱情就有种病态的心理,而不敢去触碰这根时刻会断了的弦,那样只会另自己更伤害。所以宁愿把自己锁在自己内心的感情世界中,想爱却又不敢去爱,爱了却又怕受到伤害。渐渐的使自己的生活踏上内心的孤寂之路。

在现在这样物质横流的社会中,都市中80后的男男女女懂得如何去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把享受生活的方式建立在金钱、利益、权利与寻求刺激的角度上,与60后和70后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人无法体会到他们父母与祖父母的那代所遭受到的生活的坎坷和所受的磨难。也作为80后中当中的一者来说,我也没有去思考祖辈们在他们所生活的时期的困苦。所以在笔者认为享受当下或者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是80后男男女女都想要拥有的。

想必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的,一个女孩天天穿梭在自己上班的都市中来来回回的奔走,到了谈婚论嫁年纪的时候,一个都市女孩会随便选择自己结婚的对象吗?不可能找个比自身条件还差的男方,这就是一种欲望,一种生活的欲望与追求。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当女方嫁给了自己想要的类型的男方时候,日子久了她们又会想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对她们而言,她们也不会想久久地禁锢在那家中的方寸之间。只要她们的丈夫有钱有势了,她们只想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包括在家中不仅如此,在外也更是如此。

对于现在80后的男人而言,或许大家都深有体会的是他们的思想过于被动,因为对现在的生活而言,承受父母亲所带来的资产与公司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在事业上作为上都不及70年代的男人那么雷厉风行,当事情到了节骨眼上的时候才会火急火燎的办好事物。那么在事情没有逼到眼前的时候,他们又何去何从了呢?毫无疑问的,在享受着眼前的美好事物。诸如在外唱歌、蹦迪、然后去与自己的喜欢的女孩子在一起玩耍,享受着当前灯红酒绿的瞬间。而无视掉了属于他们的归属感的地方—家。

试想,当80后某些势利的女子与80后的贪玩男子走向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婚姻能持续的长久吗?女的因男的金钱而在自己的装扮上花费昂贵的金钱而无法继续投入自己的家庭的主内事物,而男的因自己的钱财而大肆的在外挥霍。他们真正在家中的时候又有多少呢?他们真正相处的时间又有多少呢?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但是有时候并不是如此的。无疑于,当时间和距离久远了,在浓厚的感情也会发生变质,只会有更多80后的男女走向离婚的道路,最终成为爱情的牺牲品。欲望,终究是欲望这两个字眼。在“爱无能”这场病态中,80后究竟有多少在沉浸这种现象中,又有多少80后的男女能够摆脱这场病态呢?

“爱无能”让80后深陷婚姻围城

80后是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的群体,他们前卫大胆,追逐潮流;生活优越,还崇尚自由;面对压力,又彷徨茫然……特殊的群体,诱发特殊的社会问题。至于80后何以成为离婚高发人群,笔者认为有“四大杀手”是罪魁祸首。

第一杀手:网络交友从虚拟中来,回到空虚中去若干年前,在网络没有兴起时,交笔友是那时比较时髦的事,甚至不远千里还要见上一面。而当网络风靡人们生活后,交友方式变得更加直观、直接和刺激。如今,热衷网络交友的青少年比比皆是。简单去看,网络交友不过是一种社交手段。但是,由于网络世界虚拟、多变及复杂,又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一些人上当受骗。尽管有关于网络犯罪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但80后们还是对网络交友乐此不疲,甚至到谈婚论嫁程度。去年,全国首次针对网络婚恋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人可以接受通过网络完成恋爱婚恋的过程,其中三成愿意自己亲自尝试这种方式。当然,80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网友结婚,是因为他们思想前卫,敢于挑战常规思维。在他们眼里,相亲已是老掉牙一套;都说爱情没有国界,何况是交流便捷的网络!现今社会本来就对80后抱有一定成见,所以他们渴望真诚和需要理解,更希望通过以网络方式的来证明自己。因抱有终极幻想,80后才铤而走险。但是,由于网络婚恋使双方不能够深入了解,而当诱惑、激情过后,他们的感情又变得和网络一样虚空,然后因寂寞、无聊而离婚。

第二杀手:一夜情个人“性”福毁了家庭“性”福正如李银河女士所言,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性革命”,男女未婚同居、同性恋及一夜情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并强烈撞地击着传统道德观念……而在这之中,80后无疑成为一支先遣队和生力军。起初,很多80后夫妇为“情”走到一起,最终却因“性”而各奔东西。有权威调查显示,深圳人最为前卫,对于“一夜情”的认可程度达到五成以上。如果说60、70后是因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包二奶、三奶,那么“羽翼未丰”的80后则是通过网络交友或马路求爱而跨越雷池。奇怪的是,在对滥性的获取上,60、70后的人民币竟然抵不过80后大胆的性企求和性诱惑。也许是时代不同,很多80后女白领也频频发生一夜情。分析去看,她们的性观念较60、70后大姐们更为开放,甚至是主动出击。80后是“性革命”的“受益者”也是其受害者。一波波的性泛滥正冲击着80后构筑的温馨小窝。于是,80女抱怨80男总是喜欢偷腥、对爱不忠;80男则骂80女水性杨化、不守妇道,是现代版潘金莲。互相指责、攻击之后,就是疯狂的报复:你偷你的情,我泡我的妞。或是干脆分道扬镳,各自投入到没有忠诚约束的性行为中。

第三杀手:偶像剧让很多80后走进痛苦围城可以说,80女是与日剧、韩剧一起成长起来的。在她们眼里,爱情的含义就是花前月下、悱恻缠绵,或是跟随烂仔出生入死、流浪天涯。而偶像剧派生出的各种信物,如红豆、熏衣草或戒指,也成为她们托物言志或寄物相思的主要东东,于是最后很多女孩索性将自己托付给现实生活中疑似白马王子的80男。纵观时下日韩及港台偶像剧,里面男女主角青春靓丽、打扮时尚,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剧情上,不是一见钟情就是歪打正着,然后就闪恋、闪婚。很多80后女孩最易被这些偶像剧打动,甚至去模仿(80男则相对理智一些)。她们既然成为偶像剧忠诚的拥趸,主要 她们认同或接受其中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80后所有离婚原因中,因性格不合约占90%。这与偶像剧有什么关系吗?在美好的憧憬中,现实生活中很多80女跟“80白马”喜结连理,但结婚之后面对更多的是锅碗瓢盆和鸡零狗碎,全然没有了婚前构想的那种轻松、浪漫。当梦想在现实面前轰然坍塌,于是很多80一族打着性格不合的幌子逃离这段无趣的婚姻。

第四杀手:家长将80后扼杀在幸福摇篮沉迷网络、违法犯罪、离婚高峰……在80后身上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但是,很多家长在指责孩子、埋怨学校和社会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过错及责任。其实,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才给孩子带来成长的“暇疵”。像追星女杨丽娟一家的悲剧,就是其家长溺爱惹的祸。很多80后父母,多是50或60生人,他们经过大跃进、十年动乱及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可说是历经坎坷、呕心沥血。他们中也有很多成功人士。于他们看来,为了能让孩子有好的生活及学习条件,不惜自己省吃俭用、忘我工作。尤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更呵护有加。其实,“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是极其错误的观点。这种“爱”过多过分给予就成了溺爱,像给孩子特殊待遇、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或包办其日常事务,等等。这些做法最终使80后丧失自立精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承受压力能力太差。有教育专家指出,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会造成他们“爱无能”。当在溺爱中成长的80后,步入婚姻殿堂就会出现“婚无能”:双方均重享受、不懂得付出;你不会料理家务,我不会修理家用电器。你是小王子,我也是小公主。开始互相推脱责任,最终一触即发,不离才怪。

千万别让孩子成为成人意志的牺牲品

孩子都有善于吸收外界事物的天性,也正因此,他们的成长容易受到许多与他们自身发展毫不相干的事物的影响,从而阻碍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时,他们的意识和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在形成当中,所以这时他们急需各方面的帮助和建议。此时,成人自己的人格特性就已经在生活中慢慢地渗透给孩子了,开始逐渐激活孩子的意识。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如果成人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孩子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判断。就像一件事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但孩子却受到另一个无关却更强大的人的影响,结果就是,这个无关却更强大的人从孩子脆弱的意识里“偷走”了他们的判断。很多父母不仅经常故意施加自己的影响,有时无意间的言谈举止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这些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母亲看见两岁的孩子将鞋子放在白色的床罩上,于是她不假思索便将鞋子拎起放到墙角,并对孩子说:“真脏!”接着,这位母亲用手将床罩拍打干净。结果是,从此以后,每当看到鞋子,这个孩子都会一边叫着“真脏”一边飞快地跑把鞋拎到墙角,然后用手拍拍床罩,虽然那双鞋从未被放到床罩上。

另一位母亲收到一个包裹,很高兴。她打开包裹,先看到一块手帕,顺手递给小女儿,接着看到还有一个口琴,于是便放到嘴边吹起来。吹完后,她兴奋地对孩子叫道:“多美的音乐!”以后,每当别人给这个小女孩手帕,她都会兴奋地接过,喊道:“多美的音乐!”

成人的某些行为不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回应,往往是由于孩子受到了某些来自于成人的非相关意愿的影响。在那些强调所谓严谨家规的家庭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当孩子要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成人的好恶和评价总会影响孩子的决定。这时,成人强大的意志会抑制孩子自身独立、自尊、自主的发展,强迫孩子屈从于成人。

曾有一个七岁的孩子,每当他站起来跑向远处某个目标时,总会突然跑回原地坐下,仿佛脑海中有无形的东西在控制着他,让他无法摆脱。对此,蒙台梭利说,没有人知道究竟谁才是操纵他内心的“主人”,因为这个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

孩子对外界暗示、建议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某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一种被称为“环境支持”的特有的敏感性。孩子热衷于主动观察周围事物并被吸引,但是最吸引孩子的还是成人的行为举止,孩子会尽力设法去理解并模仿。因此,成人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尽量让自己在生活中的动作、语言等行为活动能够被孩子所接受。比如,动作和语言要尽量简单、直接并保持一贯性,使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本可以读懂的书,从而指引孩子自己行动,学一些应该学会的行为。成人应该始终保持耐心、慢慢地做动作,好让孩子看清楚每一个细节。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暂时放慢自己一贯迅猛的做事节奏,就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慢慢雕刻在孩子身上。

即使是无生命的东西也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了说明这一点,蒙台梭利曾引用莱文教授通过心理方面的影片展示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希望记录下一组心智发展缓慢的孩子和一组普通孩子在面对同样事物时的不同反应。孩子都是从同一年龄段和环境中挑选出来的。

片中,我们看到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不同的东西,还有一些仪器。第一组孩子进来了,他们立刻被眼前的东西所吸引,每个都开心地拿起某个东西玩一玩,放下 再换一个玩。这是一个场景。另一个场景是,第二组孩子进来了,缓缓停住,仔细打量四周,走到其中一样东西旁边停下,看上去毫无生气。

这两组孩子中哪一组是心智发展缓慢的,哪一组是普通的孩子呢?那组快乐的、有活力的是心智发展缓慢的孩子,他们什么都想玩,放下一个拿起另一个。在大家看来,他们应该很聪明,因为人们习惯于认为快乐、有活力的孩子都是聪明的。相反,那组普通的孩子很平静,花了很多时间站着,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东西上,看上去好像是在思考。平静、受约束、谨慎的行为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才是人类真正的天性。

因而对每个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随心所欲地做事,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真正的自己控制自己、不被外界事物随便吸引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事物,这才是孩子真实内心的外在表现。

这些敏感的行为是人类真正应有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被称为“内心的纪律”的指令。纪律的外在表现其实来自于内心的指令。如果没有这个指令,行为就不会受人格控制,并被无关的意志所左右,如同失去舵的船。无关的意志很难主动产生纪律性。孩子如果没有按照其本性发展成长,就会像一个随热气球降落在沙漠里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气球随风飘走,却无法为自己指引方向,因为周围什么都没有。这样,孩子的内心得不到发展,他表现的方法也是无序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成人意志的牺牲品。

本文Hash:7d9727f0e89426e59ce58680392b712d7d39f060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