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为何母乳喂养不足?

     前几天还频繁地闹着要吃奶,好像不知饱,今天突然不吃不喝也不闹,好像不知饿,一个白天才排了一次尿,两天没排大便了,而且黄疸不退,这两天好像加深了,出生10天,体重不仅没增加,反而比出生时下降了250克,真令人担心。

    医生详细地询问了宝宝病史,然后体检,除皮肤中度黄染外,没发现其他阳性体征,经过血液方面的检查,也排除了感染和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最后,医生诊断宝宝患了“母乳喂养不足症”。

    “母乳喂养不足症”

    “母乳喂养不足症”就是母乳不足,造成纯母乳喂养儿进食不足。母乳不足表现为:喂奶时听不到宝宝吞咽的声音;妈妈自己感不到奶胀,宝宝吃奶时不安静,吃奶后过不了多久又想吃奶;尿量少且每日少于6次;生后十天体重仍在下降,生长曲线平坦等等,严重者通过睡觉不吃不哭来保存能量,长时间的睡觉,表情淡漠,哭声低微,并出现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喂养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哺乳次数不够,母乳不足,热卡不足及胆红素排泄过慢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Q:母乳不足不都是营养不够所致吗?

    现在经济条件都很好,平时都很注意营养,怀孕时更是吃得一点不比别的孕妇少,怎么还会母乳不足呢?

    A:母乳不足这种情况如今在临床并不少见,大多数妈妈在分娩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哺乳困难,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正常,只有不超过1%的妈妈可能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大部分的妈妈出现母乳不足往往是由于哺乳方式不当引起的,此外,妈妈营养充足,但饮食不平衡,产妇过度紧张、忧虑、愤怒、惊恐等不良精神状态,哺乳期乳腺病导致乳腺管堵塞,都有可能造成母乳不足或“哺乳困难症”。

    细究8大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妇乐意接受母乳喂养,但不少初产妇在哺乳期有不同程度的母乳不足及各种哺乳困难症,其原因有:

    1.喂养不当

    新生儿出生后没有及早地吸吮乳房,也没有按需哺乳,每24小时哺乳的次数及吸吮的时间不够,吸吮的姿势不正确;母婴分离,使用奶瓶喂奶而造成“乳头错觉”,导致新生儿不愿吸吮母乳;乳头疼痛而不愿让新生儿吸吮;过早地增加辅食等因素,均可导致乳汁不足。

上一篇

1/3

下一页

为什么新生宝宝母乳喂养不足

新生儿门诊里,一位焦虑的新爸爸和外婆抱着出生才10天的宝宝来就诊,主诉是宝宝不吃不喝一个白天了,整天在睡。前几天还频繁地闹着要吃奶,好像不知饱,今天突然不吃不喝也不闹,好像不知饿,一个白天才排了一次尿,两天没排大便了,而且黄疸不退,这两天好像加深了,出生10天,体重不仅没增加,反而比出生时下降了250克,真令人担心。医生详细地询问了宝宝病史,然后体检,除皮肤中度黄染外,没发现其他阳性体征,经过血液方面的检查,也排除了感染和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最后,医生诊断宝宝患了“母乳喂养不足症”。“母乳喂养不足症”“母乳喂养不足症”就是母乳不足,造成纯母乳喂养儿进食不足。母乳不足表现为:喂奶时听不到宝宝吞咽的声音;妈妈自己感不到奶胀,宝宝吃奶时不安静,吃奶后过不了多久又想吃奶;尿量少且每日少于6次;生后十天体重仍在下降,生长曲线平坦等等,严重者通过睡觉不吃不哭来保存能量,长时间的睡觉,表情淡漠,哭声低微,并出现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喂养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哺乳次数不够,母乳不足,热卡不足及胆红素排泄过慢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所致。Q:母乳不足不都是营养不够所致吗?现在经济条件都很好,平时都很注意营养,怀孕时更是吃得一点不比别的孕妇少,怎么还会母乳不足呢?A:母乳不足这种情况如今在临床并不少见,大多数妈妈在分娩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哺乳困难,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正常,只有不超过1%的妈妈可能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大部分的妈妈出现母乳不足往往是由于哺乳方式不当引起的,此外,妈妈营养充足,但饮食不平衡,产妇过度紧张、忧虑、愤怒、惊恐等不良精神状态,哺乳期乳腺病导致乳腺管堵塞,都有可能造成母乳不足或“哺乳困难症”。细究8大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妇乐意接受母乳喂养,但不少初产妇在哺乳期有不同程度的母乳不足及各种哺乳困难症,其原因有:1.喂养不当新生儿出生后没有及早地吸吮乳房,也没有按需哺乳,每24小时哺乳的次数及吸吮的时间不够,吸吮的姿势不正确;母婴分离,使用奶瓶喂奶而造成“乳头错觉”,导致新生儿不愿吸吮母乳;乳头疼痛而不愿让新生儿吸吮;过早地增加辅食等因素,均可导致乳汁不足。2.指导不当医务工作者没有正确地指导哺乳,或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而使得妈妈产生自己乳汁不足的错觉,导致新生儿对乳房吸吮刺激的减少,最终导致乳汁不足。3.暂时性母乳供应减少由于产妇过度紧张、忧虑、愤怒、惊恐等不良精神状态;或乳母疲劳、精神抑郁、对母乳喂养缺乏信心;妈妈或新生儿患病;妈妈月经恢复等因素均可使乳汁暂时性分泌不足。4.饮食不平衡妈妈由于饮食不平衡,如奶制品摄入不够,或只吃肉类,不吃蔬菜水果,都有可能造成母乳不足。分娩后马上开始猪蹄汤、鲫鱼汤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会使初乳过分浓稠,引起排乳不畅。5.哺乳期乳腺病目前,哺乳期乳腺病导致乳腺管堵塞引起的“哺乳困难症”在当今也很普遍,而哺乳期乳腺病易患人群最常见的就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职业妇女、上班族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此外,还见于在环境污染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有痛经、月经失调症者;初产妇、剖腹产、乳头短小内陷、哺乳失调者;有流产史、乳房肿块、副乳症、乳腺小叶增生症,乳房有手术史者;遗传因素:有哺乳期乳腺病及乳腺癌家族史者;曾用药物或手术方法丰乳隆胸者。6.初产 初产妇剖腹难产分娩,体质虚弱,或出血过多造成气血亏虚,会引起乳络阻滞,泌乳迟缓,生化乳汁不足或无泌乳。同时,麻醉剂和抗菌素药物会抑制脑垂体催乳激素分泌乳汁。7.自身有缺陷有些妈妈乳房偏小和平坦,乳头内陷和短小,却未在产前进行适当保健,给产后哺乳带来困难。明显的副乳症或巨乳症,分娩前有乳房肿块开刀史、手术或注射丰乳、隆胸史、乳房外伤史等均会造成排乳、哺乳困难。其他如:乳房发育不良、乳房手术、乳头凹陷、再次妊娠、妈妈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使用了某些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均可使乳汁分泌减少。8.未及时吸乳有些初产妇在泌乳量偏多时未及时吸空余乳,少乳时又聚奶延时哺喂,未正常按时(3小时内须有一次哺乳)哺喂。另外,哺乳中初产妇酣睡(吹奶)以及婴儿出牙期咬伤乳头感染等,都易发生乳汁淤积症和乳腺炎,均会抑制脑垂体催乳激素分泌。

母乳不足该如何喂养宝宝

1、配方乳喂养

在没有母乳的情况下,配方乳喂养是较好的选择,特别是母乳化的配方乳。

目前市场上配方乳种类繁多,应选择“品牌”有保证的配方乳。有些配方乳中强化了钙、铁、维生素D,在调配配方乳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不能随意冲调。婴儿虽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调配过浓增加他消化的负担,冲调过稀则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正确的冲调比例,若是按重量比应是1份奶粉配8份水。若按容积比应是1份奶粉配4份水,按此比例冲调比较方便。

奶瓶上的刻度指的是毫升数,如将奶粉加至50毫升刻度,加水至200毫升刻度,就冲成了200毫升的牛奶,这种牛奶又称全奶。消化能力好的婴儿也可以试喂全奶。

比起母乳喂养,冲调奶粉显得有些麻烦,尤其是在夜间喂奶,没等冲好,饥饿的孩子就会啼哭不止,这时急急忙忙冲好的奶又很烫,孩子不能立即吃。使用配方乳要妥善保存,否则会影响其质量。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避光处,温度不宜超过15度。

2、牛奶喂养

牛奶含有比母乳高3倍的蛋白质和钙,虽然营养丰富,但不适宜婴儿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新生儿。牛奶中所含的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球大,又无溶脂酶,消化吸收困难。牛奶中含乳糖较少,喂哺时应加5-8%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仅使胃酸下降,而且加重肾脏负荷,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较差的婴儿。所以牛奶需要经过稀释、煮沸、加糖3个步骤来调整其缺点。

出生后1-2周的新生儿可先喂2:1牛奶,即鲜奶2份加1份水,以后逐渐增加浓度,吃3:1至4:1的鲜奶到满月后,如果孩子消化能力好,大便正常,可直接喂哺全奶。

奶量的计算:婴儿每日需要的能量为100-120kcal/kg,需水分150ml/kg。100ml牛奶加8%的糖可供给能量100kcal。

3、羊奶喂养

羊奶成分与牛奶相仿,蛋白质与脂肪稍多,尤以白蛋白为高,故凝块细,脂肪球也小,易消化。由于其叶酸含量低,维生素B12也少,所以羊奶喂养的孩子应添加叶酸和维妙维生素B12,否则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4、混合喂养

采用母乳喂养的同时也使用代乳品来喂养婴儿。主要是母乳分泌不足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完全母乳喂养时可选择这种方式。混合喂养可在每次母乳喂养后补充母乳的不足部分,也可在一天中1次或数次完全用代乳品喂养。但应注意的是母亲不要因母乳不足从而放弃母乳喂养,至少坚持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后再完全使用代乳品。混合喂养比单纯人工喂养好,比人工喂养更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5、添加鱼肝油

不论是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小孩,如果出生后没有注射过维生素D,在孩子3-4周时应及时添加鱼肝油,以防止佝偻病的发生。由于食物(奶)中含维生素D较少,加之新生儿期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孩子接触不到阳光的照射,很容易发生佝偻病,出现哭闹、多汗、易惊吓等症状。目前鱼肝油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鱼肝油,它每毫升含维生素D5千国际单位、维生素A5万国际单位,这种鱼肝油长期服用会出现维生素A中毒,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类是新型鱼肝油,它减少了维生素A的含量,降低了发生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性。不管是哪种鱼肝油都不宜长期服用,因为一旦发生中毒,孩子并无特异性症状,不能早期发现。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是让孩子多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

本文Hash:137cc3d13ed96986823ee72e4ab58dc10b2c0fd2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