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母亲网上直播自杀

·屁股屁股在哪里,找到屁股送好礼!

一产妇疑因产后抑郁症而跳楼自杀,下坠时被家人拉住。网友供图

“跳楼自杀啊,现在的初生妈妈伤不起!”近日,佛山网友发帖称一产妇疑是产后抑郁症跳楼自杀。帖子点击率过万,留言者过百,其中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或家人、朋友有过产后抑郁的经历。心理专家表示,产后抑郁是一种普遍现象,性格内向者更易得,提醒家庭成员多关怀,产妇自己多倾诉。

网友晒产后抑郁经历

8月4日,网友“ppptty”在本地论坛发帖并贴图,图片显示,一高楼上,一男一女正拉住一往下坠的女子。据网帖描述,孩子还未满月的产妇,可能因产后抑郁症而跳楼自杀,往下掉时被家人拉住,最后还是掉下楼。

记者联系目击网友“yesterday琪琪”,据其描述,事发桂城兴业新村小区,该产妇7月初生产,可能有产后抑郁,当天跟家人吵架后便跳楼,下坠被老公拉住时,夫妻俩仍在争吵,坠楼后被送往医院抢救,目前无生命危险。

该网帖发出后,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共鸣,不少网友认为产妇确实容易抑郁。“刚生完BB是容易有产后抑郁的,我之前都有一种想跳楼的想法。我是因为生完孩子后,家里没人陪我聊天,好像没人过问一样,就容易发脾气、钻牛角尖。”网友“水晶米”最先跟帖晒出自己的经历。网友“小白猪妈咪”也称自己生完孩子后有过跳楼自杀的念头,“特别是老公不关心自己的时候,真的想跳楼死了算了”。随后,陆续有四五位网友回帖,称自己有过产后抑郁的症状,建议身边人要多关心和体谅产妇。

12

产后抑郁症会自杀吗?

产后抑郁症会自杀吗?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哭泣等等。那么,产后抑郁症会引起产妇自杀吗?1产后抑郁症会自杀吗?

产后抑郁症会自杀。

产妇产后引发抑郁的新闻屡见不鲜,临床上,产后抑郁症自杀的病例已很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是17%,但依旧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产后抑郁的不了解及不重视。很多产妇在生产过后会变得情绪焦躁、心理脆弱、郁郁寡欢,家人只当是太累,也不会特意留心。所以,当宝妈们因为产后抑郁症自杀时,对家人来说是无比震惊的。

2产后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在分娩后第一周,50~75%的女性会出现轻度抑郁症状,表现为心情恶劣、情绪不稳定、容易哭、焦虑失眠、食欲差以及容易激动、爱跟家人发脾气。以上表现多数在产后3~7天出现,起病高潮是在产后第5日,多数在产后12天消失。由于症状不重及很快消失,称为产后心绪不良,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但另外一些女性,大约10~15%,则会经历程度较重,时间较长的抑郁发作,即产后抑郁,症状表现与前述产后心绪不良相似但更为明显强烈,如情绪持久严重低落、不稳定易怒、负罪感、睡眠障碍、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等,无法照顾孩子,对产妇影响更大,严重者甚至出现危害自身及婴儿的行为。产后抑郁多于产后6周内起病,部分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

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从生产到产后2年-3年都有可能发生,但产后6个月左右是发病的高峰,常表现为自责、焦虑、容易哭泣、工作能力下降、心境不良、失眠、恐惧。这些症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妇的产褥期的身体恢复,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杀倾向,甚至会连带对自己的宝宝或家属产生伤害行为。因此,严重抑郁一定要送医治疗。

3产后抑郁症的预防

产妇的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直接关系负性应激事件影响结果,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采用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信、乐观、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调动内部力量或求助于外部力量克服困难,使应激结果的不良程度减到最低。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如自我否定,悲观消极、躯体化、回避解决问题,产生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

热爱新的生命,对孩子的到来,要抱有一份欢喜之心。新生命的诞生,是婚姻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将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快乐和幸福,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繁忙的劳动和重大的责任,在繁忙劳累中体会快乐和幸福。

做好母亲角色的转换,过去是被照顾对象,现在自己是肩负责任照顾婴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注意克服损失感,如失去自由和许多娱乐,失去以往的身份,失去苗条身材等。作为孩子的母亲价值观需有所改变,对自己、对丈夫、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接近实际,对生活的看法也要实际,努力增加幸福感和责任感,感受新生命诞生带来的幸福快乐;

4健康小提示

出现产后抑郁症后,要知道对于不同程度的产后情绪障碍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产后情绪不良,家人给予相应的支持安慰,并予以密切观察,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对于更严重的产后抑郁,可结合自身的情况,症状较轻时选择系统心理治疗。

如果症状严重就需要及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药物治疗需停止哺乳。目前还有一种经颅磁刺 激的抗抑郁治疗方法,对于非常坚持母乳喂养的女性,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患产后抑郁症砍杀亲生儿子

  当绝大多数同龄的小朋友们都在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的时候,家住嘉善姚庄镇来自村石家湾的小旭(化名)、小峰(化名)兄弟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11岁的哥哥小旭被夺去幼小的生命,5岁的弟弟小峰重伤,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凶手,居然是他们的亲妈妈。

  前几天,小峰已脱离生命危险等待进一步手术,他们的妈妈宋某因重度抑郁症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们的父亲面对分崩离析的家,欲哭无泪。这时候他才想到,妻子的抑郁症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只是家里人谁也没有重视过这件事,直到悲剧发生。

  儿童节小兄弟一死一伤

  6月1日当天上午10点30分,年仅5岁的小峰满脸是血,由嘉善当地医院转院到嘉兴第二人民医院抢救。经过检查,小峰的颅顶骨折,颅内有血块,颅底骨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重症监护室的杨医生说,从孩子的伤势来看,他受到了极大的外力打击,从打击的部位和力量来看,施暴的人看起来一心想致他于死地。

  在ICU门外,小峰的奶奶坐在地上,她早上接到消息后从上海赶到嘉兴。对她来说,ICU内的孙子现在是她唯一的希望,因为小峰的哥哥小旭已经去世了。而两名孩子的母亲宋某,因手腕割破失血过多被送进医院抢救。

  兄弟俩和母亲倒在血泊里

  警方的现场勘查记录显示,该出租屋的门窗紧闭,除了南侧一小块破窗外,属于一个密闭的状态,而且门窗都无侵入痕迹。现场地板上凌乱地散落着几双鞋子,屋子中间的桌子上,还放着半个未吃完的西瓜。11岁的小旭倒在床上,头部有严重伤痕,脖子有明显的勒痕,已经死亡。弟弟小峰与母亲躺在地板上,浑身是血。墙上到处是飞溅的血迹,现场还有一把带血的斧头和一把菜刀,斧背上沾有头发、血污和一些皮肤组织,刃口也有血迹。

  警方初步判断,犯罪嫌疑人可能是想先敲昏孩子然后再勒死。之后,警方认定,孩子的母亲宋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恍惚母亲拿起斧头砍向儿子

  办案民警在对宋某审讯时发现,她几乎一直处于恍惚状态,总是说一句话:“有鬼想要带走我的儿子,家里的东西老是自动移换位置,很奇怪的……”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案发前一个星期左右,宋某经常发生幻觉,精神高度紧张,濒临崩溃。宋某说,案发前一天晚上,她焦躁不堪,突然想到,与其让别人“带走”儿子,不如自己“带走”,于是,她找出一把斧头,毫不犹豫地砍向大儿子,然后又狠狠砍向小儿子。之后,她又拿起菜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警方司法鉴定显示,宋某存在“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扩大性自杀)”情况,案发时处于发病期间,应归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

  “后悔啊我一直没在意她的病”

  悲剧发生后,宋某在上海打工的丈夫梁某匆匆赶回家,面对一地的鲜血,他痛苦地抓住自己的头发,蹲在地上。

  梁某说,他和妻子的老家都在安徽,4年前一家人就在嘉善姚庄住了下来。他是一名驾驶员,来回跑运输,很少有机会回家。

  “发生事情那天,我就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梁某说,最近一个月以来,妻子曾多次要求他回家,但是他这个月实在太忙,所以一直都没回来。“她那时的精神状态已经很不好了,但我想,过段时间就好了。现在真是后悔啊!”

  梁某说,妻子2004年生下了小儿子小峰后就患上了产后忧郁症。“当时,她就在上海的医院 受了治疗,出院后也一直吃药维持。因为药很贵,她就吃得断断续续,病情也时好时坏。因为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我也就没有在意。”

  警方已将宋某送往嘉善一家精神病医院治疗,在医院门口,宋某与亲人抱头痛哭,痛悔不已,但被她砍死的儿子永远也回不来了。

  精神疾病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产后忧郁症到底有严重?昨天,记者采访了专家。

  听说宋某的事情后,专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家里人能经常关心她一点,就不会这样了。”

  专家说:“按司法鉴定的结果看,宋某属于抑郁症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所谓的"扩大性自杀"是指当患者觉得自己想结束痛苦的时候,会把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带走,所以这个妈妈才会向儿子下手。实际上,从她出发点而言,她是为了孩子们好,想结束他们的"痛苦"。”

  专家说,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人口或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焦虑、障碍症、强迫症等病例。但是,对这些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觉得是暂时性的心情不好,过段时间就好了。其实不然,这些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还是很危险的,往往会酿成自杀、杀人等悲剧。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人还没有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有足够的重视。有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人,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外,更需要家人和朋友、同事的关心,及时地发现他们的异常动态,开解、疏理心结,这样,对他们的病情会有帮助。”

本文Hash:e454830472b233dd08325e4021eccbd550cc57cf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