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重视并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每个孩子都曾经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问题是当你发现宝宝“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如何处理?让我们先来了解幼儿“偷窃”的性质。且在年幼的宝宝眼里还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的观念里,“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那面对宝宝的这些“偷窃”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且及时纠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信任孩子

孩子在刚开始偷拿别人东西时,心里不一定有“偷”的概念,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应巧妙地让孩子讲清来龙去脉,如“我喜欢”、“家里没有”、“他欺负我了我要报复”……父母应相信他不是有意的“偷”,耐心恳切地给孩子讲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孩子把东西送还给别人。只要孩子鼓起勇气送还物品,就应该表扬他,这样他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信任,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2、分辨是非

正面教育幼儿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孩子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更需要成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生动的方法进行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孩子体验小主人公丢失东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经同意随便偷拿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

3、建立物权观念

为孩子准备他专属的日常用品,如碗筷、护肤品、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帮助他从小建立“我的”的观念。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把他的衣物、玩具和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让他自己收纳,帮助其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不可以随意乱拿乱翻。

4、榜样作用

幼儿模仿能力强,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所以父母要严于律已,不贪占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及时带着孩子将东西送还主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当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攻击行为的形成有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有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此外,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母打骂,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会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如儿童经常看渲染暴力的影视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也会促成攻击心理的加强。

如何避免攻击行为的形成呢?

要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家庭里,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不让孩子接近有攻击倾向的环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语。

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焦虑、烦恼、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场合,让他们把积郁在心头的不快和愤怒发泄出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要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可以让孩子通过参与献爱心活动和饲养小动物,培养爱怜之心。

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孩子作出攻击行为后,应对其表示冷漠,让其自己反省,而不要呵斥、打骂。冷处理如能与亲善行为相配合,效果更好。(作者为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拆卸玩具的行为

玩具是宝宝的“好朋友”,也是帮助宝宝智力开发的工具。然而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无论是什么玩具,无论宝宝当时多喜欢,用不了几天,孩子就不再对玩的方式感兴趣。而对于拆卸这些玩具,由更有吸引力。

当孩子在拆卸玩具或家庭用具时,我们习惯性的行为就是:立马阻止,因为东西不能损坏。就这个问题,有关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孩子之后以爱拆卸玩具(哪怕是家庭用品),原因主要来自于好奇心。

孩子拆玩具主要是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父母应关心、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大一点的孩子,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丝刀等工具,教会孩子自己拆装。有的比较复杂的玩具,打开了又难于还原的,也要给孩子讲清道理。

对孩子拆卸玩具的行为不问缘由的批评、制止、甚至以不给买玩具来惩罚,只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是不利于孩子的能力培养的。

()

本文Hash:e8f4d7385618c3268f428486738ba6a0dce1081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