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服用“伟哥”遭吐槽超说明书用药缺乏“国标”

中新网6月16日电(健康频道刘旭辉)日前,一则“女婴服用‘伟哥’”的新闻引发关注。医生解释这属于正常情况的同时,网友们纷纷吐槽“是不是搞错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较为普遍。医学专家表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医生超说明书用药时要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容易导致患者对医生、药品的不信任。

超说明书用药不是新鲜事儿童用药常与年龄规定不相符

在我国,超说明书用药一般指4种情况,说明书未提及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用药信息或超出年龄范围用药、超适应症用药、超用法用量用药以及禁忌症用药等。

国家食药监总局、卫计委等部门多次提出,药品说明书必须规范。在临床中,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是确保安全用药的重要途径。近期曝出的妇科千金片治疗男性牙疼、女婴服用“伟哥”事件,因其新奇性受到广大网友关注,实际上超出说明书用药并非个案。

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杨可冰谈到超说明书用药时表示,他所使用的抗癫痫药、帮助戒酒的抗痉挛药,某些情况下需要超剂量使用。他介绍,一些药品在国外已普遍使用,在国内,说明书的修改滞后于最新研究,他不得已“超范围”使用。

由于儿童是特殊群体,常被排除在新药临床试验之外,儿科用药常常面临品种少、药规格不全、剂型较少等问题,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更为普遍。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儿科朱建宏副主任医师介绍,“顺尔宁(孟鲁司特钠)”适用于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哮喘的预防、长期治疗,以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但是治疗中常被用于1岁以下的儿童,国内有医疗机构已用到4个月大的幼儿。

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2岁以下儿童禁用,事实上经常被用于两岁以下儿童。其原因是儿科领域缺乏此类有效药物,如果不使用,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但是超说明书用药经常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医生常常要多番解释。类似的还有“头孢呋辛”,说明书规定三个月以下儿童禁用,但是重症感染的新生儿经常用到。

中国儿童用药缺乏服成人药小病成大病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儿童专用药过少,致使儿童在用药时常常盲目比照成人标准减量服用。专家认为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的做法并不科学,呼吁政府尽快做出儿童药品的统一规划,积极引导药企研发和生产儿童专用药,避免儿童因服用成人药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

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是成人的2倍,而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而且全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1/3是儿童。临床医生认为,很多儿童不明疾病疑与用药不当有关。他们说,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而且像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几乎天天都有。

记者在医院见到一位因不当服用成人药而住院的儿童。当时孩子拉肚子,父母就给孩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但效果不明显,很快又加了两粒。随后,孩子便开始昏睡不醒,四肢发抖。检查结果是孩子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导致了药物中毒。像这样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几乎天天都有。

儿童不当服用成人药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药可服。目前国内儿童药整体发展水平很低,常规止咳、助消化药不少,但救命的药很少有儿童版,比如,儿童心脏病、肝肾脏等病越来越多,但国内只有成人药,没有儿童剂型。记者走访了多家药店和医院,在一家三甲医院的药房内,90%以上药品没有儿童剂型。比如河南省儿童医院里一种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用量极其严格,患儿每次只能用二十分之一,因为没有儿童剂型,只得将片剂研成粉末分成20等份。而免疫抑制剂、肿瘤用药等几乎没有儿童版。

我国儿童专用药如此缺乏,一位三甲医院的药剂科主任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缺少儿童药品统一规划,政策滞后;二是药企缺乏社会责任心,研发水平低下。

但一位药企负责人却告诉记者,之所以不愿研发儿童药是因为,研发儿童药工艺复杂,成本高、利润低、周期长,药物评价难度也大,几乎没有孩子为新药做临床试验。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这些方面没有政策支持。

对此,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对儿童药品进行一个统一的规划,并且降低儿童药品研发审批门槛,政策向有社会责任感的药企倾斜,同时国家药典也应补充部分儿童用药信息。

给孩子用药别只看药品说明书


给孩子用药别只看药品说明书

  别只看说明书用药!

  药品说明书中常常会看到“慎用”“忌用”“禁用”这样的字眼,这三个词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轻重程度却不同。

  “慎用”提醒服药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但并非绝对不能使用。在服药后,要留心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要立即停药和(或)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表示不适宜或者应避免使用。说明可导致的不良反应较为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禁用”这是最为严重的警告,不良反应很明确,不良后果很严重,应禁止使用。

  当然,在临床上,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会反复权衡利弊,万分谨慎地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但作为患者千万不要自行超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

  即使您看懂了“慎用”“忌用”和“禁用”,您依然不会较为准确地给孩子用药,因为,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而目前国内儿童药物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九成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如使用成人药品——“酌减”——显然非常不科学,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大多数医生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体重和(或)体表面积减量,而具体如何减量,主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然事实上,给儿童用药远远比给成人用药复杂得多,除了要考虑病情制定用药方案外,还需考虑到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并不能单独按照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来换算。所以,需要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并且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此外,药品说明书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研究和文献。目前大部分药品说明书虽是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格式撰写,但落实到内容上如: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等,还是不够详尽。例如,有些药物在儿童使用安全性等基本科学信息方面,或不详,或尚未进行该项实验研究,或暂无该方面的参考文献......这就给儿童用药造成了很大难度。

  换句话说,一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多,并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就多,也不能说明这些不良反应一定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相反,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较少或暂无,并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可能其不良反应尚未被认知。

  国产药品确实大都比进口药品在说明书上要略逊一筹,但进口药品是不是一定适合本国儿童服用,也需待国内进一步研究。

  所以,请尽可能选择专供儿童使用的,研究较为详尽的药品,并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走出求医用药的常见误区

  不要讳疾忌医。在居家观察和自行对症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不要惧怕用药。尽管药品说明书上会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都写上,但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也不代表不良反应一定非常严重或可怕,医生会权衡利弊,为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要有病就用药。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用药,也不是所有疾病都用药越早越好。不必要的用药,不仅可能会损害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普通感冒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等),还可能掩盖疾病实质影响诊断(如:腹痛就用止痛药等),或导致疾病越治疗越复杂(如:婴幼儿单纯性腹泻就用抗生素等)。

  不要盲目联合用药。增加药物的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和退热药联用),或反而降低了原药物的疗效(如: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联用)。

  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任何药物在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之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甚至可能致命(如: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挥作用,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所以不能才刚开始用了几次药物,觉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就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可能疾病正在逐渐缓解(如: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发热高峰逐渐降低,发热间隔逐渐延长,表明药物有效,此时换药不仅对疾病治疗不利,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不要随意停掉药物。每一种疾病的用药疗程不一样,达不到应有的疗程,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反复(如: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时间比治疗肺炎球菌肺炎的时间要长)。

  不要凭着经验用药。使用药物因人、因病而异,上次用这个药有效,或者听说用这个药有效,这样的经验并不一定可靠。

  别这样指导医生开药!

  以下这些情形,门诊中经常能遇到:

  开速效的灵药!×

  家长希望尽快控制病情,总觉得迅速起效的药物更好。比如儿童发热,有的家长会要求医生开退热针。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较大,早已禁用;地塞米松虽然不是退热药,是糖皮质激素,但由于能抑制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所以一些医生也会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体温骤然下降可能导致虚脱,体质虚弱的孩子,还可能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久用,对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骨骼系统等都会造成损害。

  开高档的新药!×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新药一定比老药更好。其实,新药上市之前,经过动物试验后,还会在人体上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但很少有儿童参加三期临床试验,因此,新药会给婴幼儿带来哪些副作用,及其确切疗效都尚不可知。再以抗生素为例,其实并没有哪个(代)比哪个(代)更厉害,而是需要考虑不同的抗菌谱和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分布等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开进口的好药!×

  也有很多人自然地认为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更好。进口药物可能是根据其他国家的病种、人种体型等研制的,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婴幼儿,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任何药物,科学合理使用,就是好药。

  开健身的补药!×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孩子反复生病,家长焦急难耐的心情,但很多家长过分重视营养剂的补充,而轻视日常的均衡饮食,指望通过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保健品,来为孩子创造好的免疫力,其实是本末倒置。微量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在正常均衡饮食的情况下,如果刻意补充一种或几种元素,会造成其他元素吸收相对减少,破坏体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平衡,反而会发生补了这个缺了那个的情况;补充过量的维生素会发生中毒和组织损害;皇浆、人参等补品促使儿童性早熟......

  开安全的中药!×

  其实中药(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成药),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比西药安全”“无不良反应”,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也可以产生除了治疗作用以外的,有害于身体的,甚至难以预期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药物毒性、依赖性、成瘾性,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有些中成药的说明书在毒副作用一栏上书写不详或暂无,实际上可能是尚未深入该项实验研究或暂无该方面的参考文献。即使是常见常用的清热、清肺的药物,也会容易引起腹泻。此外,中成药注射药物产生变态反应较多见,儿童慎用。

  对输液问题的回应

  WHO关于合理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是代替或弥补经口液体摄入的不足和作为静脉用药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补充体液,由输入的药物成分决定。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虽然药效发挥得更快,但如有药物不良反应也会显现得更快、更严重,且因输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导致各种输液反应,比如滴速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因为儿童的肌肉不发达,如定位不当容易伤及血管和神经,因此,除了疫苗接种外,一般很少给儿童肌注药物。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轻易选择输液,那些能够自愈的,或者通过雾化、口服用药能够治愈的,肯定不要选择输液治疗,但是当病情严重需要输液时,也不要盲目拒绝。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

本文Hash:0c7c499e919720fbabb4b9c89ed2221ef3a7b89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