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哭闹不能够掉以轻心

哭是婴儿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是生理上的需要。但是,因为婴儿期孩子缺乏语言表达能力,表达痛苦也只是哭闹这一种方式。因此,年轻的父母要能够学会区分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并结合其它表现,如呼吸、体温状况等,判断孩子的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家长对婴儿的哭闹切勿掉以轻心。

由于婴儿的哭闹是平常之事,家长往往对此并不介意。以前就出现过患流行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等危症的病婴,因家长对婴儿的哭闹不当回事,以至于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患儿的疾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而死亡。所以,作为年轻的家长,对婴儿的哭闹要有一定的认识。

生理性哭闹,大部分是由于饥饿造成的,把奶头放入婴儿嘴中,哭闹声一般就可以停止。病理性哭闹,一般来说,哭声异乎寻常,持续时间长,或者时哭时停没有规律,哭声微弱或带有呻吟,有时还会出现间歇性,有时会喘不过气来,有时伴有高热或者其它异常性表现。给予喂奶或者爱抚只能暂时起作用。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几种情况是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

1、婴儿夜啼。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其日醒夜睡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白天或睡前玩耍过度造成的,但也有不少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以致于鼻塞影响呼吸和进食所造成的。此外,蛲虫于夜间在肛门周周骚扰引起不适,也是造成婴幼儿夜啼的常见原因。故对“夜啼郎”应作仔细检查,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2、婴儿哺乳时哭闹,避开奶头,并且有口臭和流涎现象。原因可能是口腔感染,如鹅口疮、口腔炎、咽炎等,影响其吸吮或吞咽,故每食必哭。

3、婴儿哭闹时摇头,或以手抓耳,牵拉其耳廓时哭声更大,提示可能患有急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肿,或者是异物如小虫等进入了外耳道。

4、婴儿哭声嘶哑,可能为急性喉炎引起的声带水肿;哭声嘶哑伴有哮吼性咳嗽和呼吸困难,可能为白喉引起喉头和气管粘膜炎症,而造成呼吸道部分梗阻所致。

5、婴儿哭声急促而窘迫,伴有喘鸣,鼻翼扇动和鼻唇区青紫,为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如果平时一般情况尚可,只有啼哭时才出现气急和面色青紫,那么,婴儿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6、婴儿大便前哭闹,多因粪便干结,不易排出;而大便时哭闹多因肛裂、直肠或乙状结肠炎症,后者可伴有粘液血性便。

儿童“开口晚”不可掉以轻心很可能有听力障碍

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若一旦发现孩子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有关专家介绍,孩子“开口晚”,不少都是因听力障碍造成的。目前,我市医疗卫生部门已开展了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工作,如果听力测试通不过,作为家长应细心观察。专家介绍,新生儿的听力与成人不同,成人的平均听觉在26dB以内,而新生儿的听觉在60-70dB。出生不足1个月的婴儿,对突发的大声响会产生一次惊跳(哆嗦)。如果正在睡觉,会睁开眼;如果睁着眼,声音不太大,会闭一下眼。出生1个月的婴儿,对突发的声音能使之一怔,伴有手的挥动或伸展;睡眠时听到突发声响会闭一下眼;哭闹时听到突发声响会停止哭闹。

3个月的婴儿,睡眠时听到突发声音会双眼紧闭,手指乱动,但多数不会有全身惊动;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会使孩子转脸或转眼;吵架声、哄逗声、歌声或音乐声会使孩子导致不安、喜悦、厌恶的表情。

5个月的婴儿,将闹钟接近耳边,听到嘀嗒声时,孩子能转头朝向闹钟,能较好地分辨熟人的声音,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听到突发大声响会全身一惊,紧抱大人或哭闹起来。

7个月的婴儿,能追踪声音;听到收音机或电视的声音,能够立刻转头找到声源;对孩子说话或唱歌,他会静静地盯着您,偶然还会发出声音来“回答”;对隔壁房间传来的声音,室外动物叫声或其他大的声响能主动寻找。

9个月大的婴儿,会发出嘎嘎笑声,会模仿动物叫;对外界声音(如车声、雨声、飞机声)表示关心;听到“不行”或“放下”等喝斥声会将伸出的手缩回或哭起来;听到“来”或“再见”等熟悉的语声时能相应地按大人的指意行动,将很小的声音(如手表)靠近耳边,能转头寻找。

11个月大的婴儿,能模仿大人的声音,如“妈妈”、“宝宝”等;能合着音乐的节拍摆动身体;能听懂熟悉的话,如:“把××给我”、“××在哪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12-15个月的婴幼儿,隔壁房间有声音时,能够歪着头去注意地听;能够听懂简单的语句并做出相应地反应。能按大人的问话指出自己的眼、耳、嘴等身体器官的部位。

听觉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眼球向声源方向转动,寻找声源,面部表情变化(惊奇、笑、哭),动作变化或语言行为变化等。如果婴幼儿对65dB的言语声无听觉反应可视为不正常。

专家提醒,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带孩子去医院或有关机构请专业人员确诊,能治疗的抓紧治疗。二是给孩子验配适合的助听器。三是对0-3岁的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家长需接受聋儿康复机构的专门培训。四是3-7岁聋儿应进入各级聋儿语训机构接受早期康复教育训练。实践经验证明:康复是聋儿的根本出路。

不可对小儿疝气掉以轻心

  近日,记者走访了沈城各医院小儿外科发现,疝气作为小儿一种常见疾病,由于部分家长对此病不够重视,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给孩子终身的遗憾。

  疝气又名小肠气,发病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一般由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害,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当你的宝宝无缘故的大声哭闹时,细心的家长一定要留意是否疾病正在侵害宝宝的健康。因为一些患疝气的宝宝也会用这种方式向家长发出求救信号。

  病症难发现家长要心细

  在采访中,沈阳市儿童医院外科周福金主任告诉记者,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一般在婴幼儿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多数在三个月左右出现,也有两岁才发现的。而有时疾病的发生可推迟到孩子十几岁以后。一般人们所说的小儿疝气,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这是因为男孩的睾丸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而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也就是在身体内留有一个小孔。这种小孔如果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完全闭锁,容易形成较大的腔隙。这时肠道等容易从这里突向体表,从而形成疝气,其外形如“鼓包”。

  周福金主任说,因为腔隙的大小不一样,所以“鼓包”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大如手指肚,有的却比指甲都小。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在给宝宝洗澡过程中,如果两侧睾丸在腹股沟或阴囊内有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用手电照也不透光,很有可能就是小儿疝气。

  大哭是孩子发出的信号

  很多宝宝发病时会出现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的情况。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发烧比较重视,其实有时宝宝无缘故的哭闹也是对家长的预警。

  周福金主任介绍,宝宝在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宝宝平躺或家长用手揉、按时会自行消失。如果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宝宝就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等情况。但是宝宝的感知不完全,身体不舒服只能哭闹。而有些宝宝哭闹累了,也会出现“毫无症状”的情况。所以当宝宝剧烈哭闹或突然用力时,家长应该注意,如果腹内压突然增加,疝气包块变大还不能还纳,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延误治疗影响孩子健康

  周福金主任提醒家长,虽然6个月以下的患儿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病情可暂不处理,但是家长更需密切观察。6个月以上的患儿如果疝块逐渐增大,或有嵌顿时,就应该抓紧治疗。

  据周福金主任介绍,在上个月接诊的病例中,一个三个月的男婴就因为家长对医疗知识的缺乏,造成嵌顿20多小时。结果睾丸长时间供血不足,导致坏死,只能切除。还有一些患儿嵌顿时间久,皮肤出现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当孩子“鼓包”不能消除,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应及时诊治。

  学龄儿童如何防治屈光不正 儿童哮喘为何易在春季犯 小痱子学问多分清病症好下手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本文Hash:3f2c36e9441fcc4e3ba0e8248436fe325fd0bdfe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