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有耐药性(1)

一名刚出生的新生儿,居然对7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专家推测,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因为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昨天,一则新闻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注。据调查,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全球第一。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来自郑州市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和国家药监局监测的数据一样,2009年,郑州市接到的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第一位。

有关人士指出,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胜过滥用枪支,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法规,监管抗生素的使用。

新闻由头:吃肉恐吃下“定时炸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尹晓青副研究员对山东、辽宁的部分农村畜禽饲养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为了避免感染疾病,不同类型的生猪饲养户广泛使用工业饲料。工业饲料一般被认为是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添加药物的载体。被调查饲养户中,有50%饲养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远超过了动物治疗疾病的需要量。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抗生素的滥用在全世界的养殖业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国显得更为严重。

动物产品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极低,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专家提醒说,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他不良反应;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L

数字发言:我国消费抗生素全球第一80%以上属滥用

抗生素,人们习惯称它为“消炎药”,有了头疼脑热,很多人习惯吃上几片。

据人民网日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其中2.47万吨用于出口,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在我国所有药品的消费前十位中,抗生素几乎占去半壁江山。

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田常俊举了一组关于抗生素的数据,据调查,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全球第一。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数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消息:一名新生婴儿对7种抗生素耐药

据媒体报道,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无效!头孢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无效!后来的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个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

新生儿的耐药性从何而来?

专家说,新生儿的耐药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吃了抗生素药物,准妈妈本身感染了耐药细菌,耐药细菌就有可能通过血液抵达胎儿体内。对于这个病例,专家推测,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们还没发现,新生儿一出生就出现耐药的情况。”郑州市儿童医院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熊虹说。

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崔世红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说,新生儿耐药主要指 的是感染了耐药细菌,不过,在母体中,如果准妈妈感染了耐药细菌,虽然有可能传染给胎儿,但是因为有胎盘保护,所以感染的几率也不是很大。

现状:药品不良反应抗生素占第一

什么是耐药细菌?耐药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说,细菌作为一类生物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是“耐药细菌”。

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尚佳介绍,正常人体内有许多菌群,而很多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不仅杀坏的细菌,好的细菌也死了,打破了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每使用一种抗生素,没有被杀死的细菌会记住这种药,变成耐药菌。20年前,临床上开始用抗菌药环丙沙星,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现在这种药对60%以上的病人失去作用。

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但是,在现实中,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比皆是。

11月25日,郑州市21岁的董女士感冒了,有点咳嗽,去了社区诊所,医生直接开了“头孢”。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省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张国龙说,这种现象不仅在郑州,全国都是这样。在美国,就算做心脏手术,也只用一天先锋霉素,可是在我国,做个普通手术,都是三组抗生素连用7天。

来自郑州市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郑州市接到的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第一位,而这个排序,和当年国家药监局监测到全国的数据一致。

“在临床上,抗生素用得多,不良反应报告当然也会多。”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危害: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胜过滥用枪支

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田常俊说,在美国,枪支很容易就能买到,可是抗生素很难买到,我国刚好相反,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比滥用枪支还要大。

张国龙介绍,抗生素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许多以往十分棘手的感染性疾病,如天花、肺病等,都遭遇“克星”,抗生素也因此被奉为“灵丹妙药”。然而面对“克星”,病原微生物顽强抵抗,产生“耐药性”是其一大本事。

卫生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8万人左右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许多医学界人士担心,有朝一日病菌耐药性进化速度超过抗生素的研制速度,我们又将回到抗生素诞生前的“黑暗”岁月。

呼吁:国家应出台相应法规“监管”抗生素

据了解,国内滥用抗生素现象虽然已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关注,几年前就先后出台了国家药品限售令,规定药店必须凭处方才能对患者出售抗生素,同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我国已经有严格的规定,仅有少量抗生素可以作为促生长剂在饲料中使用,而且对不同动物不同生理阶段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以及停药期有严格规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对此,专家建议,就人类而言,人们要增强自律,尽量少用抗生素,同时出台相应法规,从法律上制约抗生素的使用。

而对于饲养业滥用抗生素的做法,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重视动物性食品中药残的监管及其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在动物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借鉴欧盟的做法,不断完善各类药物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的相关管理规定;大力推行、严格执行农产品标志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信息,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同时健全食品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体系,对动物产品实行市 准入制和产地追溯制,对滥用抗生素的养殖者和销售药物残留超标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

提醒:不是所有的感冒抗生素都有用

尚佳说,30多年前,几十到100单位的青霉素效果很好,现在很多人感冒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

“现在有人一感冒就使用抗生素,岂不知这样会造成耐药性,以后感冒不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好,而且剂量和级别也越来越高。”尚佳说,其实,很多感冒病人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一周左右时间即可自愈,此外,很多感冒大多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也没有作用。

许汴利提醒:作为群众,不要一生病就去药店买抗生素,生病后听从医生建议;作为医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病人开药,不要给病人滥开抗生素。

新生儿最怕的5种抗生素

目前普遍推崇母乳喂养,但有些抗菌药能通过母乳危害宝宝健康。乳儿最怕的常用抗菌药有以下五种:

氯霉素: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功能,引起宝宝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另外,由于乳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从乳汁中摄入的氯霉素不能很好地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导致中毒,可引起婴儿拒食、呕吐、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灰婴综合征)等。

磺胺: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的磺胺类药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能影响脑组织而造成脑核黄疸。另外,磺胺类药物还可能使婴儿产生过敏反应。

呋喃妥因:呋喃妥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含呋喃妥因的乳汁可使缺乏G6PD的乳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异烟肼:异烟肼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乳汁中的异烟肼进入乳儿体内后与维生素B。结合而从尿液中排出,可造成乳儿缺乏维生素B。

甲硝唑:甲硝唑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甲硝唑使乳汁产生金属味而使乳儿食量减少、拒乳。此外甲硝唑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产生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乳儿的健康,母亲因病必须用以上抗菌药期间,应停止母乳喂养。

新生儿禁忌使用5种抗生素

目前普遍推崇母乳喂养,但有些抗菌药能通过母乳危害宝宝健康。乳儿最怕的常用抗菌药有以下五种:

氯霉素: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功能,引起宝宝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另外,由于乳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从乳汁中摄入的氯霉素不能很好地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导致中毒,可引起婴儿拒食、、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灰婴综合征)等。

磺胺: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的磺胺类药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能影响脑组织而造成脑核。另外,磺胺类药物还可能使婴儿产生过敏反应。

呋喃妥因:呋喃妥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含呋喃妥因的乳汁可使缺乏G6PD的乳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异烟肼:异烟肼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乳汁中的异烟肼进入乳儿体内后与维生素B。结合而从尿液中排出,可造成乳儿缺乏维生素B。

甲硝唑:甲硝唑的乳汁浓度与血浆浓度相等。甲硝唑使乳汁产生金属味而使乳儿食量减少、拒乳。此外甲硝唑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产生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乳儿的健康,母亲因病必须用以上抗菌药期间,应停止母乳喂养。

本文Hash:059e59e98c777e790d0804189c9c373dd4cbe71f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