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咪和宝宝如何预防和治疗胎毒?

  胎毒的预防与治疗

  1、孕妇吃什么去胎毒

  通过日常饮食去除胎毒是最常用的办法。怀孕期间具有解胎毒的食疗妙方,可以适量食用一些豆腐、莲子、绿豆汤、白莲、橄榄、荠菜、鹅蛋、菜花等偏凉的食物来解热清毒,在夏天,也可吃少量西瓜。怀孕期间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吃滋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和当季水果,少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

  特别是孕晚期,是胎宝宝发育最快的一段时期,建议怀孕后期多吃青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切忌为清胎毒”乱用吃药,某些清胎毒偏方、龟苓膏,所含成分不适合孕妈妈饮用,盲目服用有隐患。也不建议喝成分不明的凉茶、青草茶等,以免加重子宫虚寒而导致流产。

  民间有些可在怀孕期间喝的排毒水可以减缓胎毒的症状,最常听到的则是以白莲须糖水来清胎毒,食用方式则建议在产前一个月至15天前喝,大约一周1至2次。

  做法则为用白莲须约5至8钱,加入洗净的鸡蛋连壳1至2粒,水需盖过药材,而电饭锅外则用3量杯水,放入锅中煮好后,将白莲须过滤去除后,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红糖饮用,至于蛋也可一并食用。这个药方性平味甘,具有补肾、消热毒的功效,且鸡蛋又有丰富的蛋白质,适合孕妈妈使用。下面推荐三款既营养美味又有助去胎毒的菜肴:

  首先推荐的是艾叶水煮蛋,蛋最好用鹅蛋,鸭蛋、鸡蛋也可,用少量艾叶,打两个蛋下去,吃蛋喝汤,两周或每月一次,吃4次。另一款为绿豆煲老鸽汤。选老鸽子,加绿豆一碗,煲两个小时,喝汤,无需吃肉。

  孕8个月后就可以吃, 一周或两周一次。如果找不到老鸽子,也可以换成猪肚,同样煲绿豆喝。最后推荐玉米连须煲水。用玉米连须煲水喝,可以放上一点冰糖,就可以防止宝宝出生后出现黄疸,至少一星期一两次,要喝几次。

  2、宝宝吃什么去胎毒

  宝宝去胎毒的食疗方,民间常使用黄莲5分,甘草1钱,在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在电饭锅中外用一量杯水熬煮成汁,煮好后滴在宝宝嘴里,每次约2至3滴,一天3次,等宝宝出院后连吃3天就可以解胎毒。

  不过,由于黄连很苦,难以下咽,因此若妈咪有哺育母乳时,也可透过哺乳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调理宝宝的体质,舒缓其皮肤症状及哭闹等现象。

  人们认为常用的清胎毒中药有甘草、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中药对宝宝的健康不利。例如,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宝宝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毒。

  宝宝去胎毒还有一个民间验方,就是食用珍珠粉、八宝粉等。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认为,珍珠粉具有美白、收敛伤口的功效,在中医的角度上确实有解热清毒的功效,不过,在医学上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出能解胎毒。若真的要吃,也务必找可信赖的中药店才好,毕竟有些珍珠粉是用加工后的贝类制作,若买到假货可能会因此摄食到过量的重金属。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孕妈咪对如何去除胎毒有了一定的了解,胎毒的危害很大,因此从孕期开始,孕妈咪就要去胎毒。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乙肝?

我们都知道乙肝是一种带遗传的病,一不小心就很容被传染上。很多人都说,乙肝在初期都没什么反应,一旦身体有反应了或者身体哪里不舒服了,到医院检查结果就很严重了。小孩免疫力较差,及其容易染上乙肝病毒。要如何预防乙肝呢?感染上乙肝后该如何治疗呢?

宝宝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但会比成年人更容易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了解如何防止新生儿感染乙肝。

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危害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居所有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约占传染病总数的1/3。全球3.5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国有近1亿人。根据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中国2013年乙肝的总发病人数是96,2974人,接近100万人。

如果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前也没有注射过抗体,你的宝宝在出生后12小时内也未接受治疗的话,那么在宝宝出生的过程中,你把病毒传染给宝宝的几率大约是10%~20%。如果你是在怀孕晚期感染乙肝病毒的话,那么传播的几率是80%~90%。

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宝宝可能不会马上有任何乙肝病毒的症状,但会比成年人更容易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几率为90%,成年人是5%~10%)。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终生传播乙肝病毒,而且发展为肝脏疾病或肝癌并最终致命的风险也比较大。尽管某些药物对控制感染人群的肝脏疾病大约可达40%的有效率,但乙型肝炎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

如何防止新生儿感染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中国实施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有效地保护了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乙型肝炎防控效果显著。2012年5月,中国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已经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指导,如果妈妈不是乙肝感染者,宝宝接种乙肝疫苗共需要打三针,第1针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针和第3针分别需要在宝宝1个月和6个月大时接种。

如果你感染了乙肝,你的宝宝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国际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微克)重组酵母或20μg(微克)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这样能够极大地防止宝宝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的详细治疗: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药物疗法为辅。应避免饮酒及使用对肝有害的药物。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用药宜简不宜繁。

1、强调卧床休息,给予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饮食,外加充足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索C。

2、进食过少及呕吐者,应每日静滴10%的葡萄糖溶液1000~1500ml,酌情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3、保肝降酶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甘草酸制剂(如异甘草酸镁等)、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水飞蓟素等。

4、中医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热重者可服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可服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宜用茵陈蒿汤和胃苓汤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可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可用平胃散。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总体 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行规范抗病毒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应重视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发生应答与否或发生应答的时间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疗程、监测和随访时间,必要时可调整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目前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IFN)类和核苷(酸)类似物。两者各有优缺点。IFN类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核苷(酸)类似物可通过直接抑制HBVDNA复制,进而改善肝组织学病变,延缓乙肝病情进展。其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炎保肝治疗

肝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而如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五)促进蛋白合成药物

马洛替酯:具有促进肝细胞RNA的合成及提高核糖体活性的作用,促进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六)抗肝纤维化药物

目前还缺乏肯定有临床疗效的药物。可酌用冬虫夏草菌丝及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草药制剂。

(七)免疫调整药物

用药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八)对症支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1、人血白蛋白、血浆低蛋白者可适当输注。

2、维生素K1维生素K是肝合成因子Ⅱ、Ⅷ、Ⅸ、Ⅹ所必需的物质。有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可给予肌注或静脉滴注。

3、维生素病情重或不能进食者应补充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安达美)。

4、门冬氨酸钾镁。镁和钾对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门冬氨酸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加鸟氨酸循环。

5、其他药物治疗葡醛内酯(肝泰乐)、肌苷、能量合剂均可应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全程接种共计3针,按照0、l和6个月程序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2、意外接触HBV感染者血液和体液后的处理: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水平,并于3和6个月内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县城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疫苗或是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1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各20μg)。

秋季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腹泻

秋季虽然是一个很舒适的季节,天气不冷不热,很多父母选择在这个季节带着自己的宝宝出去游玩。可是在这个季节宝宝很容易患上一些小疾病,其中腹泻就是很常见的一种。

引起秋季腹泻的元凶是“轮状病毒”。它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5℃的高温下或零下2℃的严寒中,它都能不吃不喝地活着。一到秋天,它就来了精神,伺机侵入人体,经口到肠,繁衍子孙,很快就成了气候。于是,被它侵入的宝宝就腹泻了。

1.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宝宝的手——口行为特别多,除了吃东西,还吮吸手指,只要病毒沾在手上,就很容易被送进肚子。防止“病从口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宝宝“手的清洁”。

教宝宝正确洗手法

教宝宝洗手,要强调程序,最终习惯成自然,达到有效洗手的目的。固定的程序是:用流动水,接水;擦肥皂或洗手液;反复搓洗手指、手心、手背;接水冲洗;用自己的干净毛巾把手擦干。

巧干预,纠正吮吸手指习惯

对有吮吸手指习惯的宝宝要巧干预,以转移宝宝注意力。尽量别让宝宝小手闲着,多给予温暖呵护,慢慢帮助宝宝改掉这个习惯。

2.早就医,好得快

早就医,宝宝才能好得快。宝宝拉稀腹泻了,千万别等,也别自己治,马上用个干净的小瓶,装些宝宝的大便,带上宝宝去医院,大便供化验用。

不轻信“拉稀可以泻火”

相信“拉稀可以泻火”,是把中医的“泻法”与“腹泻”搞混了。

中医辩证施法,针对“实证”、“热症”,采用“泻法”,以解“大便燥结”,达到“清热泻火”的功效。秋季腹泻,轻的一日泻数次,不出三五日,宝宝已经虚弱得经不起折腾了;重的,一日泻十余次或更多,很快就能引起脱水酸中毒,危及生命。所以腹泻绝非可以“泻火”,绝非“有钱难买的好事”,一定要早就医。

忌自行滥用消炎药

“轮状病毒”不怕“抗菌素”。家长们千万别从小药箱里把“消炎药”找出来自行喂给宝宝吃。吃“消炎药”(抗菌素),把肠道里的“好细菌”也连带着消灭了,“轮状病毒”可就闹腾得更欢了。

3.七分养,做好可口营养餐

莫轻信“饿几顿就能好”

小百科之“腹泻不禁食”

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证实,禁食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为禁食虽然让肠道休息了,但是营养跟不上,病儿康复慢,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如果能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适宜的食物,适量地补充,病儿康复快,减的体重少,不伤“元气”。

对于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那是“三分治,七分养”。在“养”字里,病号饭适口、适宜、适量最为重要。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继续喂母乳。但是乳母的饮食要注意:别喝老母鸡汤、排骨汤等油大的汤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饮水要充足;

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在患病期间不要添加新的食物;

营养餐十字原则

“少渣、少油、稀软、少食、多餐”的营养餐才是腹泻宝宝最需要的。其中,“少渣”最为重要,选膳食纤维少的、对肠道少刺激、温和的食材。

烹调时宜蒸、煮、氽、烩,忌炸、煎

根据宝宝病情好转的程度,逐渐由流质、半流质,改为半固体、固体食物

流质:去奶皮的温牛奶、焦米汤、鲜果汁等;

半流质:藕粉、酸奶、稀白米粥等;

半固体:富强粉面片、稠白米粥、鸡蛋羹、蒸 果等;

固体:软饭、菜心、番茄烩鸡脯肉、清蒸鱼等。

一般,经过治疗、调养,经一周左右可以病愈。

专家提醒:病毒引发“乳糖不耐受”现象

有少数患病宝宝腹泻迁徙不愈,大便不能恢复正常,可能是由于轮状病毒的入侵,破坏了肠道的乳糖酶,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这时可以暂停牛奶或配方奶,但可以喝酸奶。待完全康复后,再扩大乳品的种类。

有了这些预防及治疗的措施,父母们再也不用忧愁了,在这个美妙的季节,带着你的宝贝出去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吧。

本文Hash:588c6a738fc239d263cbed71a9da143be502c5b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