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家里有这类人物一定要好生伺候

炎炎夏日,现在正是夏天最热的时期,周围的空气都漂浮着浮躁因子,粘腻的汗液流在身上,让我们的心情不免的烦躁不已,在夏季这潮湿又热气熏蒸的天气里,最不容易也是最辛苦的人,应该就是准妈妈们了,由于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所有的营养都是由母体供给,所以孕妇需要及时为体内的胎儿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夏季会造成孕妇生理变化的情况有很多,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准妈妈或者是您即将成为一个准妈妈,就马上一起来学一学准妈妈在夏天应该注意哪些情况吧!

夏季孕妇容易便秘

处于怀孕中的女性大多数是患有便秘的,尤其是夏季这个炎热燥湿的天气,这个也和孕妇的身体变化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引发孕妇便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激素”。

从排卵期到月经生理期是黄体激素起主导作用,黄体激素有抑制肠蠕动的作用,肠蠕动力减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便秘。女性怀孕以后黄体激素的功能随着孕期越来越强,一直要持续到妊娠四个月的时候,也就是孕吐终止时,这个时期是孕妇便秘的高发期。

怀孕四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黄体激素减退,便秘就可以缓解,但此时孕妇的子宫增大,肠道会受到压迫,很可能会再次出现便秘的情况,同时因为孕妇的腹部血管也会受到压迫,两腿的血液循环不畅通,还容易引发可怕的痔疮。

还有整个怀孕期间由于担心腹内胎儿受到影响而不敢运动生怕伤到孩子所以导致孕妇运动量不足,这个也是引起孕妇便秘的原因。

治疗夏季孕妇便秘的方法

夏季很多孕妇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影响到心情,饮食也因此没有了规律,表现为食欲不振,所以经常出现便秘的情况发生,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便秘简直是一种难熬的酷刑,因此很多准妈妈在遇到便秘的情况之后会不知所措,开始慌了,其实这种情况是很好解决的,只要多注意饮食规律再加上适当的锻炼,便秘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甩掉了。

有人这样“逗”孩子,家长一定要制止

  久久健康网编者按: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这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看到一群大人逗一个孩子。

  首先是孩子爸爸指着他的一位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案例二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

  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案例三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比如,一位妈妈反应,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

  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说:不行!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然后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

  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础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那么,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上面的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

  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

  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尾语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太可怕!春节一定要看好孩子,太多家长有类似经历了

过年期间本是合家欢的日子,但是假日期间同时也充满着很多的危险,那么孩子在还没有那么强的安全意识前,作为家长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呢?1太可怕!春节一定要看好孩子,太多家长有类似经历了

过年期间是合家欢的日子,人们忙着走亲会友大采购,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跟着爸爸妈妈到处游玩:逛公园、看话剧、赶庙会……忙得不亦乐亦。而这些地方往往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人挤人不说,各种有趣好玩的活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恰恰这时,危险也不期而至。

须知,节假日期间、人多拥挤的地方正是孩子走失的高发点。每年这期间,孩子被拐、走失的案例日渐攀升,对此父母需要引起足够警惕和注意,以防悲剧发生。

根据以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走失儿童中,5~10岁的孩子占大多数。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活动的自主性较强,且没有安全意识,危险更容易发生在他们身上。相比之下,更小一些的孩子,因为父母看得比较紧,犯罪分子得逞的机会会少一些。

或许你会不以为然,心中会有“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遗憾的是,危险是不分人的。正相反,唯有人掌握主动权,对危险有所警惕,才可能避免不幸遭遇降临到自身头上。

生活中,我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小宝宝,父母往往紧拉着他们的手;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往往自顾自地在前面走,或专注地看自己的东西,孩子常常落在后面一大截。孩子呢,也总是被各种新奇的事物吸引,并不太注意父母走到哪里了。这恰恰反映,我们的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对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自然危险来临时,我们的孩子(甚至包括大人)常常不知如何应对。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说,“我们有天天对着孩子耳提面命,‘注意安全’‘不要一个人到处乱跑’‘不要跟陌生人走’之类,孩子全都知道。”真的如此吗?

几年前山东某幼儿园曾举行过一个防拐骗演练活动,结果大出老师和家长的预料:虽然事前这些孩子经常接受安全知识教育,但在孩子心中却很少有安全这根弦,或者说很多孩子对危险的防范意识很不强,这才导致:陌生人随便一个许诺或一个玩具竟然一下子骗走了6个小朋友。

相信这个演练拿到现在的幼儿园,同样仍有很多孩子上当。因为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问题——说明,我们对危险的认识和警惕是不够的,孩子从小没有被灌输过“危险就在身边”的道理,也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经验准备。

应该怎么做?除时刻对危险绷着一根弦之外,我们的父母还需要在平日教给孩子相关的安全知识:

1.去商场、超市、游乐场、公园、庙会、各种公共活动场所等,需特别提高警惕。最好带孩子了解周围的环境、哪是安全出口;

2.教会孩子,与父母走失应该如何做、该向哪些人求救等(具体方法,下文有详述);

3.平时要教孩子辨识警察、军人、保安等人员的特征,并养成向他们求助的意识;

4.从孩子能说话开始就需要训练孩子牢记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号码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十分有必要给孩子讲一些安全方面的案例,或是陪孩子看看相关的安全教育绘本。如果可能,最好能带孩子做一些亲身体验,在孩子知情并乐于配合的情况下,与孩子做一些实践演练。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练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对抗危险的办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危险。

2我不会走丢的故事

下面我们结合《我不会走丢》这本绘本,具体聊一聊防走失。希 望每个孩子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露露一样,在面对危险时能不慌不忙,积极应对。我相信,露露在走丢时之所以能如此从容,跟父母平日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有很大关系,其中肯定少不了必要的实践演练。

【德】达柯玛尔·盖斯勒著

故事是从小女孩露露和妈妈进城去市场买东西开始。市场很热闹有很多人,妈妈担心露露会走丢,可是露露说她不会。虽然如此说,但市场里有太多有趣的东西吸引露露的注意了。露露发现自己跟妈妈走丢了,同时她还遇到了另一个走丢的小男孩,这可怎么办呢?

通过此书,我们需要教孩子记住这样几条走失法则

法则1:站着别动,大声叫喊!

要是有高一点儿的台子,那就站到高台子上,扯着嗓子大声喊!最好别到处乱跑,这样爸爸妈妈就比较容易找到你了。

父母需要告知孩子:走失了,不要到处乱跑,一定要站在原地等着爸爸妈妈来找他。要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来找自家走失的孩子,即使他之前调皮捣蛋、惹父母生气了。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还可事先跟孩子约定好,找到一个显眼的标志,以防两方走失时,能较快而方便地找到会面的地点。

当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样长大的孩子自然就不会产生患得患失感,也不会担心父母的爱会随时撤离。

法则2:要是没有被立即找到,那就打电话!

这就要求孩子能随身携带小纸条,上有家庭地址和紧急联系人的电话。比如露露的胳膊上就写着妈妈的手机号码。这样做可以防止孩子在紧张或着急的情况下,忘记父母的电话。

孩子内心都是善良的,正如上文提到的防拐演练一样,很多孩子都是看着对方有困难,向对方伸出援助之手时被骗走了的,对此,我们要告知孩子,发现对方遇到困难,理所当然要伸出援手。但最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马上找到警察,请警察帮忙处理。

法则3:要是前两条都不管用,那就找警察!

当然,自己遇到危险了,也应在第一时间想到向警察求助。平日里,父母也需要不断向孩子重复报警、急救等的电话号码,确保孩子牢记在心。

对于小宝宝来说,父母还可跟孩子一起玩模拟给警察、消防员等拨打电话的角色扮演游戏,另外还需帮助孩子认识了解警察的相关特征,并知道如何能找到警察。如果周围没有警察,则需要教给孩子如何从众多陌生人中寻求到能帮我们联系警察的人了。

法则4:即便走丢了,也永远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孩子的心灵很纯真,很容易相信他人的话,这就要求父母反复向孩子强调一条准则:永远不要跟陌生人走,不管他给出什么理由;更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即使对方看起来很友善。

生活中熟人犯罪的案例也很多,父母需要跟孩子做好约定,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可以跟谁离开,或可以去找谁。事先给孩子列出能够信任的人员清单,会让孩子遇事时不至惊慌失措。

法则5:寻求帮助要尽量找一个人多而且大家都能看见的地方。

平时父母需要向孩子指出哪些地方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多做这样的练习和指引,能帮助孩子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选择,如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商场、学校等),在那里找到工作人员或保安,请他们帮助自己。

而且,父母需要反复向孩子强调:首先第一件事,是要确保自己是安全的,因此不要轻易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如人少的地方、如大家看不到的地方。

规则6:别慌张!

真正临危不惧的人,除了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外,还有的就是他有足够 的经验和精神支持。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平时需要多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勇气,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和决定给予积极支持,这样的孩子才能更多地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再遇事时保持冷静,才能更好地思考。

以上所有都是针对孩子的。在我看来,最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父母。在孩子还未真正掌握这些法则并熟练使用之前,父母不要将责任推给孩子、将孩子置于危险可能发生的境地,而应该从一开始就紧拉孩子的手,唯有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孩子走失的悲剧发生。

最后强调几点安全准则:

1.危险离我们并不远,且它时刻在伺机降临到那些不以为然的人身上,唯有事先做好准备,才能做到最好的预防。

2.在所有的危险中,人是最危险的。与人相处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即使对方看起来很友善。

3.面对危险的时候,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孩子自身的力量很弱小,在孤立无援时,要注意先保护好自己,静待机会再向父母、警察、老师等寻求帮助。

本文Hash:3484ce58c3df97d44306f6e28d2fa02fde83e1f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