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对唐筛的了解有多少

先说前提:1.我医大非临床七年毕业,举凡各种药品实验,国际监察等等的条款、情况等等都非常熟悉。

2.天津话来讲,我的社区医生很“不够揍”,不懂爱装懂,懂了装不懂

3.国际唐筛两种,国外普遍早期筛查,这样一旦发现问题早治疗早干预,我国规定孕中期唐筛,15-20w,建议大家15w赶紧去,以免耽误(请自行计算如果出问题的话,20w唐筛,一周后出结果,一周内咨询预约羊膜检查,2-3w后进行羊膜穿刺,2w后得到结果,如果还不行,继续预约四维,最后的时间,是否有可能有机会进行干预和治疗呢?)。

说起因:12w问医生,何时唐筛?医生说20w……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改成了16w开单子。

准妈妈对唐筛的了解有多少

16w,是个周三,副手开了唐筛单子,我的医生忽然问,“他是IDF,注意时间”,这句话引起我注意,我连问两边,什么叫IDF,在座两名医生,无人回答。第三次追问,说“没事儿,建本的时候填单子的就要去”(建本的时候由于当时时间很紧张,我的确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填了几个没有任何抬头的问卷调查,而且他说不填写无法建本)。但是在唐筛单子上,给我注明很大的字“IDF”,并要求只能周二或周三的上午检查,到时候要带着晨尿(自己收集好带过去)。这让我更加的疑惑,明明唐筛单子上写着“周一-周六全天均可检验唐筛”,为何到我时间就不一样??我继续问大夫,当然结果就是懂了装不懂。只是模棱两可的说,没事儿,你必须这天去。

回家请教了万能的妈网,妈网,55bbs,均没有结果,大家似乎都没什么反应。只有妈网有一个人有点疑问,但也没多说什么。Baidu了idf,没有结果。最终绿豆爸灵光乍现下,搜索纯英文版本的google,英文孕妇筛查和IDF,得出结论,很有可能IDF=InternationalDiabetesFoundation,也就是国际糖尿病协会,虽然对于中立的协会我不抱反对的态度,而且我怀疑仅仅是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孕产妇中期血糖/尿糖检验,但对于这种检验,首先是要给予“知情同意书”,并将同意书备案,说明可能涉及到的检查,是否有多抽血或验尿以及其他检查,相关检查的补助情况,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旦出现问题所给予的赔偿的。很遗憾,我显然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这个时候也只是一个猜测而已。最好的方法是按照他的时间去问检查的大夫。

17w,周二,刻意憋尿到了红桥妇幼,做检测之前先观察,大夫果然对于IDF注意了一些,说是要验尿。我直接问,IDF是什么,不告知的话,我只做最基本检测,其他的都要拒绝。大夫倒是没什么不满,在我强烈要求下出门找了几个人问了问,回来跟我说,“就是市里面的一个要求,具体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想做,就验尿(可能要涉及多抽血,大夫没多说),不想也没关系的。但是具体是什么没人知道。

最终,由于IDF仅仅是我的猜测,是否纯粹的国际性数据统计不得而知,最终我还是只抽血做了唐筛。

小编总结:各位孕妈们如果很在意不想泄露自己的信息,不想参与相关检测,请务必注意IDF的规定,只要做标准唐筛即可。标准唐筛只要1管血即可,不需要尿检,不需要指定时间去妇幼。

准妈妈你对分娩四要素了解多少呢?

过去将分娩要素归为三点,即产力、产道及胎儿。近年来,发现精神因素与分娩关系密切,故将分娩要素归为四点,即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

(1)产道:由骨产道及软产道组成,是胎儿娩出的通道。软产道指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会阴,骨产道指骨盆。骨盆大小与体型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通过骨盆测量可以了解骨盆情况。

(2)产力:主要指宫缩力,其次为腹肌的收缩力。产力在分娩中起重要作用,依靠宫缩力使子宫颈管消失,子宫口逐渐扩张,胎头下降。宫口开全后,由于胎头压迫产生向下用力、屏气的感觉使腹肌收缩用力。

(3)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对于分娩十分重要。胎儿过大可能增加分娩困难。胎位是指胎儿在母体内所处的位置,大约97%为头位、2%~4%为臀位、0.25%为横位。头位是正常胎位,臀位及横位是异常胎位。即使是头位,由于头的屈伸程度不同,胎头与骨盆的关系不同也有异常情况。一些异常胎位需要在产程中由医生检查发现,并根据情况给予处理。

(4)精神因素:指产妇分娩过程的精神状态。紧张、害怕、担心都有可能增加难产的机会。

产道、产力、胎儿及精神四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产妇的配合下,医生根据情况全面判断,才能使分娩顺利进行。

对于宝宝的心理恐惧,妈妈了解多少?

小宝宝会害怕很正常,别太担心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1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7种以上的害怕。

由此可见,胆小害怕在宝宝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另外,恐惧感还具有积极意义呢!它会令身体瞬间处于紧张状态,反应和行动都变得敏捷起来,以便躲过可能的伤害。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害怕某些东西,才会设法去躲避和保护自己,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对狗的恐惧,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加安全、更加慎重和更加有益的方式对待各种动物;对与父母分离的恐惧,能够让孩子学会感激别人的照顾,学会控制怒气。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恐惧情绪会逐渐消失,因此,父母不必为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分担心。

分年龄段,帮他和害怕说“byebye”

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害怕一种不会存在伤害的事物,或者因为害怕某件事情而出现了恐惧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了。相信看到宝贝脸上布满浓郁的恐惧色彩,每个父母都会为之心疼。那么,怎样帮助宝宝抹去心灵上的恐惧感呢?其实,还是有不少方法可以去尝试的。

宝宝怕怕事件薄

据研究,害怕是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如有些过去不感到害怕的人物或事物(如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有伤害性的威胁等)会渐渐变成儿童害怕的对象;而过去曾经害怕的人物或事件(如带毛的小动物、昆虫、陌生人等)反倒变得不那么害怕了。也就说,大致来看,正常儿童的恐惧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但这种减少并非呈简单的直线下降,一些研究提示,儿童早期恐惧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后,约在9~11岁又会有所上升。

0~6个月:

●高分贝的噪音;

●突然而来的声响;

●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18个月后这种情况会基本缓解……

细语呵护

心理学家认为,小宝宝生来比较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恐惧心理,只是会引起痛苦的感觉,更像一种生理反应。作为一种心理反应的恐惧感,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而这些刺激常常是外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使得宝宝产生不适应感觉,因此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能自由来去的环境,不妨抱起宝宝“一走了之”,离开刺激环境,找到他能适应的好地方;如果是面对无能为力的刺激,比如突然而至的大声响,这就需要父母的细语呵护了。父母可以把他搂到怀里,温柔地安慰宝宝说:“妈妈抱抱,不怕不怕。”还要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身边。”以此来帮助宝宝克服不安情绪。只有在健康的依恋关系中发展出充分的安全感,宝宝才不会产生太过剧烈的害怕心理。

6~12个月

●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

●浴盆和浴缸排水……

树立好榜样

由于宝宝的情绪体验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很大,因此,父母勇敢角色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触某事物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表现出对某事物的正性情绪体验,孩子就可能消除对那个陌生事物的恐惧。比如,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时候,表现出对小狗的紧张情绪,则孩子就会认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长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动,则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会小很多。此外,同伴的榜样作用,也能很好地帮助宝宝克服恐惧的不良情绪。

对于宝宝害怕的事物 ,当他们看到年龄相仿的同伴表现得很勇敢时,对宝宝来说也会是一个积极的刺激。他们会去模仿,并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到。比如,孩子怕狗,我们可以让他看到同龄小伙伴友好地跟狗狗玩耍,跟狗狗亲近。但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狗应是很温顺的,否则其他小朋友和狗玩耍时受到狗的攻击将会使得怕狗的幼儿更加坚信:“狗是可怕的。”

1~2岁

●陌生人

●陌生环境

●吓唬的言辞

●受伤……

分散注意力,消除害怕

父母可以也就是把宝宝害怕的东西与喜欢的东西混在一起,让宝宝对他所害怕的东西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恐惧感。例如:有的宝宝害怕打针,甚至还没打看到护士的准备工作就开始哭上了。您这时说些“没事”“宝宝不怕”之类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哭得更厉害。而不妨讲讲他喜欢听的故事,或者吃点我喜欢的食物。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注意力,从而让他逐渐适应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甚至可以在去打针的路上就开始讲他喜的故事或聊他感兴趣的事情,提前激发他的兴奋情绪;到了地方也可以引导他看看周围新奇的事物,激发好奇心,转移注意力。

2~5岁

对噪声、陌生的人或物、痛、坠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改变个人环境的事物等刺激的恐惧逐渐降低了、减少了;

●对黑暗、动物、想象中怪物或强盗、水、超自然事件以及有潜在危险的情境的恐惧增加了。

●后一种害怕和恐惧是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儿童开始逐渐能够预见潜在的危险。

游戏帮他逐渐面对害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场游戏,往往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通过游戏帮孩子克服害怕情绪,轻松、有趣,也易于宝宝接受,尤其是对于宝宝怕黑、怕水等情况。例如,孩子害怕和陌生人交往,不妨设计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使他有机会接触到陌生的小伙伴,并通过和伙伴们一块玩耍,克服胆怯的毛病,改变怕受欺负、怕被嘲笑等心境。对于害怕黑暗的孩子,可将室内照明度逐渐调低,在这个过程中和宝宝一起玩他喜欢游戏。经常这样玩耍,宝宝会逐渐不再害怕黑暗。

从陌生到熟悉,消除恐惧

生活中,消除一些害怕或敏感的事物可以借鉴系统脱敏法,将害怕刺激分成几个等级,以不同的方式(图片、幻灯或言语指示)向儿童呈示或者逐步引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好计划一步一步进行,使宝宝不断接触和熟悉恐惧源,逐步克服恐惧心理。

例如,孩子怕猫,先给他看猫的照片,让他熟悉猫的形状,最好让他对猫逐渐产生兴趣。然后陪宝宝听猫叫的声音,由远到近,慢慢适应。最后在很远的地方让孩子看猫,慢慢靠近,一次不行,可以等下一次,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为止。逐渐提高孩子的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孩子就可以用手摸猫,与猫一起玩耍等。

本文Hash:e054aed84ab3aca089af1ff9a4bdc692a131ce51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