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孕妇分娩猝死的主因

分娩时是有危险的,羊水栓塞就是最大的杀手。近来在一些影视剧中,常会出现孕产妇死亡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孕产妇死亡的个案,这引发人们的关注。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主任张建平教授,请他来详解相关知识,提醒医务人员及孕产妇自身应加强监测,对症预防。

妊娠期

预防妊娠合并症

医学上将不是由于暴力而是由于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所引起的突然死亡称之为猝死。张建平指出,孕产妇猝死有3种类型:妊娠期猝死、产褥期猝死、分娩期猝死。各种类型猝死的原因不一定相同。

孕妇猝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张建平称,妊娠期猝死多见有妊娠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的病情突变。以原有疾病加重为主:

一类是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处理不及时易发生颅内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抽搐)、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等病变引发猝死。

第二类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总容血量较非孕期增加,较妊娠前增加30%—45%。产后3日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时期,除子宫收缩使得一部分血液进入体循环以外,孕期组织间潴留的体液也回到体循环。因此,对于妊娠期合并心脏病患者,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3天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而导致猝死。

分娩期

羊水栓塞易致重病

张建平指出,分娩期猝死多见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

在产妇分娩期,羊水栓塞是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羊水栓塞(AFE)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一系列危重综合征,是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羊水栓塞的发生较为罕见,国外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总的发病率为1/80000。但死亡率极高为70%—80%,其中1/3为猝死。羊水栓塞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其诱因有胎膜早破、宫缩过强、前置胎盘等。

羊水栓塞是最大的杀手

产褥期

预防原有疾病加重

张建平说,产褥期猝死以原有疾病在产褥期加重为主,肺栓塞、电解质紊乱、产褥感染是产妇死亡的三大原因——

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所属分支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综合征。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也可来自盆腔静脉。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产生压迫,产后长期卧床等多种危险因素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每1000—2000个妊娠者就可能有1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是非妊娠妇女的5倍。因此临床必须做到早期预防,应密切观察下肢有无疼痛、麻木、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等,产后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卧位时抬高下肢。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低镁血症等。低钠血症可导致脑细胞水肿。高钠血症可致脑细胞脱水而诱发猝死。低钾血症使骨骼肌功能紊乱,严重时导致呼吸肌麻痹。低钾还可以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致猝死。高钾血症主要是心脏的毒性作用,严重者引起心搏骤停。低镁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强而传导性降低,因而可引起心律失常,还可导致低钾血症。上述电解质紊乱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有的患者发生猝死。但经充分治疗后孕产妇病死率可下降。

产褥感染

产褥常为厌氧菌、链球菌、 黄色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所致,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猝死。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多因宫缩不良、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各种原因所致产科出血短期内出现严重低血容量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而猝死。

了解羊水栓塞的孕妇们千万要注意咯,以免发生意外。

专家提醒:羊水栓塞为孕妇分娩猝死主因

分娩猝死主因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width=401height=337>

近来在一些影视剧中,常会出现孕产妇死亡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孕产妇死亡的个案,这引发人们的关注。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主任张建平教授,请他来详解相关知识,提醒医务人员及孕产妇自身应加强监测,对症预防。

1

妊娠期

预防妊娠合并症

医学上将不是由于暴力而是由于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所引起的突然死亡称之为猝死。张建平指出,孕产妇猝死有3种类型:妊娠期猝死、产褥期猝死、分娩期猝死。各种类型猝死的原因不一定相同。

孕妇猝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张建平称,妊娠期猝死多见有妊娠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的病情突变。以原有疾病加重为主:

一类是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处理不及时易发生颅内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抽搐)、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等病变引发猝死。

第二类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总容血量较非孕期增加,较妊娠前增加30%―45%。产后3日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时期,除子宫收缩使得一部分血液进入体循环以外,孕期组织间潴留的体液也回到体循环。因此,对于妊娠期合并心脏病患者,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3天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而导致猝死。

2

分娩期

羊水栓塞易致重病

张建平指出,分娩期猝死多见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

在产妇分娩期,羊水栓塞是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羊水栓塞(AFE)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一系列危重综合征,是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羊水栓塞的发生较为罕见,国外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总的发病率为1/80000。但死亡率极高为70%―80%,其中1/3为猝死。羊水栓塞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其诱因有胎膜早破、宫缩过强、前置胎盘等。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多因宫缩不良、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各种原因所致产科出血短期内出现严重低血容量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而猝死。

3

产褥期

预防原有疾病加重

张建平说,产褥期猝死以原有疾病在产褥期加重为主,肺栓塞、电解质紊乱、产褥感染是产妇死亡的三大原因――

肺栓塞。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所属分支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综合征。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也可来自盆腔静脉。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产生压迫,产后长期卧床等多种危险因素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每1000―2000个妊娠者就可能有1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孕产妇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是非妊娠妇女的5倍。因此临床必须做到早期预防,应密切观察下肢有无疼痛、麻木、皮肤温度及色泽改变等,产后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卧位时抬高下肢。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低镁血症等。低钠血症可导致脑细胞水肿。高钠血症可致脑细胞脱水而诱发猝死。低钾血症使骨骼肌功能紊乱,严重时导致呼吸肌麻痹。低钾还可以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致猝死。高钾血症主要是心脏的毒性作用,严重者引起心搏骤停。低镁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增 而传导性降低,因而可引起心律失常,还可导致低钾血症。上述电解质紊乱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有的患者发生猝死。但经充分治疗后孕产妇病死率可下降。

产褥感染。产褥常为厌氧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所致,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猝死。

孕妇要掌握的知识分娩时谨防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病情极为凶险可怕,它常在瞬间就将孕妇置于死地,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中有50%在一小时内死亡。故它被称为产妇的致命杀手。

羊水栓塞起病急

不可预料,病势凶险。它是在分娩过程中,导致混有毳毛、胎脂、胎粪、角化上皮细胞、粘液的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然后引起肺栓塞、休克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的一系列危症。患病的产妇有的死于心功能衰竭,有的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有的死于全身性出血。羊水栓塞的短暂先兆症状是呼吸困难和胸前有压迫感。只有及时发现其先兆症状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阻止羊水栓塞的发展。其急救处理包括吸氧、气管切开、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凝血象监测、血气分析等。

分娩过程的状况

由此可见,产妇只有到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分娩,才能减少此病的发生。

羊水进入母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妇科专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宫缩间歇正确施行人工破膜,以防止穿刺后形成胎膜后血肿,导致分娩时血肿处破裂,使羊水进入宫颈破损的血管而发病。合理使用催产素,防止宫缩过强,使羊水溢出后被挤入已破损的子宫小静脉血管而发病。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时子宫切口血窦大量开放,如羊水没吸净,娩出胎儿后子宫收缩,可致羊水被挤入切口的血窦而发病。专家发现,胎盘早剥、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前置胎盘等均可致羊水通过损伤的血管或损伤的胎盘血窦而进入子宫内破损血管而发病。宫颈及宫体发生过损伤及发育不良者,可致胎盘与子宫发生粘连,分娩时可致这些部位发生裂伤。高龄初产妇宫颈坚硬,不易扩张,如宫缩过强,可致宫颈或子宫裂伤。上述这些情况均可致溢出的羊水从破损的血管进入母体而发病。

滞产、产程长或胎儿宫内窒息、死胎等,可致胎膜强度减弱,致使羊水从胎膜渗出,然后被子宫吸收进入母体,也可致羊水栓塞。可见,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及时纠正异常胎位和发现胎儿发育异常,确定正确的分娩方式,对防止羊水栓塞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Hash:d51024d2cb1aa69a5442d03330d65e3d4cd8c553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