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妈咪瘦小腹的15个方法

(1)食物要煮熟。

现在的时尚烹饪是半生不熟,导致淀粉无法被消化,大多数蔬菜与谷物中的淀粉聚集于大肠,产生二氧化碳,使得腹部隆起。》》产后哪些东西不能吃怀孕后怎样保养皮肤

(2)食用健康食品。

发酵的奶制品能激活消化食物所必需的物质,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物系统,从而防止腹部隆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宿便和体内毒素排出,可以让腹部变平坦。

(3)少喝带气饮品,少嚼口香糖。

喝带气饮品或嚼口香糖时会吞食很多空气,特别是口香糖中含有多元醇,不会被小肠消化。

(4)避免经期前综合症。

如果你的腰围在月经比平时粗,可以试试吃些富含铁(水里、干果)、钙(奶制品与矿泉水)、锌(红色肉、鱼、贝壳、海鲜……)的食物,这些无机盐能帮助你平衡激素,避免经前期综合症。

(5)节制饮食,特别是每天晚上。

因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新陈代谢会减慢,这时候大吃特吃的食物就会变成脂肪在体内堆积。节制饮食,听着音乐进餐,是达到成功的关键。但要切记,那只是节制,而不是要把自己“饿死”。只要合理地食用健康的低热量餐,坚持一段时间后,你的腹部就会发生令你满意的变化。

产后新妈妈瘦身紧实腹部的方法

有些妈咪原本的少女身材,在产后完全走了样,就算喝水也会胖;有些妈咪就算生了几胎总是能够瘦回来」,除了体质之外,瘦身的认知其实更是关键,不要老是想一朝瘦就享用终身。

其实瘦身是一辈子的功课,每一个妈妈都梦想恢复到生宝宝之前紧实的腹部,一般的想法都是通过做大量的仰卧起坐来达到这个目的,但实际这只能活动到腹部直肌,而这块肌肉在分娩的过程中已经拉伸得很开。

所以再做那么多仰卧起坐的话不但会给这块过度劳损的肌肉加重压力,而且也不见得会有明显的效果。以下我们会介绍几个小动作,不但可以尽快收紧腹部,同时还能够加强底盆骨的力量!

1/4仰卧起坐

身体平躺,膝盖弯曲自然分开,保持与肩膀同宽,脚掌平放在地面,两手放在耳朵两旁,然后收紧腹部,双手抱紧头部慢慢抬起离开席子,保持这个动作五秒钟,然后呼吸,恢复。重复这个动作5-10次。

1/4仰卧起坐加旋转身体

与之前开始的动作一样,先平躺在地面上,然后慢慢呼气,双手抱着头部,肩膀慢慢离开垫子,然后身体向左扭转,左手的手肘抬起向着右脚膝盖的方向。

保持这个动作五秒钟的时间,然后再呼气,慢慢恢复到开始的动作,之后再用相反的方向重复这个动作,每个方向做5-8次。

空中踩水

身体平躺在垫子上面,头部朝上,膝盖呈九十度角弯曲,脚掌贴在地面上,双手手掌朝下自然放在身体两边。

收紧腹部肌肉,然后呼气,保持膝盖,双脚弯曲抬起,右脚进行打圈的动作,到了最高点的时候左脚抬起进行同样的动作,不断重复进行踩水的动作,每只脚踩五次。

单脚打圈

首先身体平躺,头部朝上,手掌朝下。收腹并且抬起你的右脚,然后右脚慢慢转向侧面,不断地慢慢打转,整个过程中保持有规律的深呼吸,腹部要保持收紧,臀部也要保持贴紧地面。顺时针转十圈,然后再逆时针方向转十圈,之后再换脚重复此动作。

单脚支撑

首先做出一个掌上压的动作,双脚并拢撑地。脚趾弯曲,尽量将身体的重量转移到脚趾上,收紧腹部,然后抬起其中一只脚,另一只脚支撑在地上,保持这个动作五秒钟,然后再换脚进行同一个动作,重复五至八次。

剖腹产妈咪的产后家庭护理方法计划

虽然在减少产妇产前痛苦和增加胎儿安全分娩方面要胜于自然分娩,但其弊端也不少。首先是产妇术后恢复要比自然分娩慢得多,刀口完全愈合和身体完全恢复需要1—2个月,甚至更久一些。如果发生术中意外或术后刀口感染,则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尤其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在一些人中间流传有剖腹产的婴儿头脑聪明、体格健壮的说法,这是不科学的和毫无根据的。相反,据研究,剖腹产新生儿的脐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自然分娩的新生儿要低,能抗病的补体含量更低。所以,剖腹产生的新生儿更易感染疾病。从婴儿角度看剖腹产也不如自然分娩,而且剖腹产对孕妇也有一定的伤害,因此为了让产妇顺利恢复,一定要仔细护理。

剖腹产后护理的五个方法

1、尽早活动

目的: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孕晚期和产后比较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剖宫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引起此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不能早日下床活动、年龄较大、多胎经产妇等。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压痛、水肿、心跳及呼吸会加速。

剖宫产术后双脚恢复知觉,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24小时后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当导尿管拔除后应多走动,这样不仅能增加胃肠蠕动,还可预防肠黏连及静脉血栓形成等。下床活动前可用束腹带绑住腹部,这样走动时就会减少因为震动的关系碰到伤口而引起疼痛。

剖腹产后的护理

2、及时大小便

目的:预防尿路感染、便秘

一般术后第二天静脉滴注结束会拔除留置导尿管,拔除后3~4小时应排尿,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如果不习惯卧床小便,可下床去厕所,再解不出来,应告诉医生,直至能畅通排尿为止,否则易引起尿路感染。

剖宫产后,由于伤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顺利排泄,易造成尿潴留和便秘,若有痔疮,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故术后产妇应按平时习惯及时大小便。

3、清淡饮食

目的:避免呕吐或腹胀

剖宫产产妇术后6小时内因麻醉药药效尚未消失,全身反应低下,为避免引起呛咳、呕吐等,应暂时禁食,若产妇确实口渴,可间隔一定时间喂少量温水。术后6小时,可进食流食,如熬得很浓的鸡、鸭、鱼、骨头汤等。进食之前可用少量温水润喉,每次大约50毫升,若有腹胀或呕吐应多下床活动,或者用薄荷油涂抹肚脐周围。第一餐以清淡简单为宜,例如稀饭、清汤,并要少量。若无任何肠胃不适,则可在下一餐恢复正常的食量,哺喂母乳的妈妈可多食用鱼汤及多喝水。

术后尽量避免摄取容易产气的食物,其他则依个人喜好适量摄取。避免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取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帮助组织修复(如鱼、鸡肉)。此外多摄取纤维素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4、密切观察恶露

目的:避免产后出血

无论是自然产还是剖宫产,产后都应密切观察恶露。剖宫产时,子宫出血较多,应注意阴道出血量,如发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卫生棉垫2小时内就湿透,且超过月经量很多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正常情况下,恶露10天内会从暗红色变为淡黄色,分娩后两周变为白色,4~6周会停止,若超过4个星期还有暗红色的分泌物或产后两个月恶露量仍很多时,应到医院检查。看子宫复旧是否不佳,或子宫腔内残留有胎盘、胎膜,或合并有感染。

5、保持伤口清洁

目的:预防伤口感染

要特别注意腹部伤口愈合及护理。腹部伤口分为二种,直切口与横切口。??产后第二天,伤口换敷料,检查有无 渗血及红肿,一般情况下术后伤口要换药两次,第七天拆线。如为肥胖病人,或患有糖尿病、贫血及其它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要延迟拆线。术后若产妇体温高,而且伤口痛,要及时检查伤口,发现红肿可用95%的酒精纱布湿敷,每天两次。若敷后无好转,伤口红肿处有波动感,就确认有感染,要及时拆线引流。如果产妇本身存在下列感染,则需特别注意伤口的状况:

产程或破水时间过长。

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较多。

产妇本身抵抗力差,如患有糖尿病或营养不良。

剖宫产之前已有羊膜绒毛膜炎。

其他因素如腹水、贫血、长期使用类固醇或以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等。

此外,产后月经恢复的时候要注意伤口是否疼痛,因为在伤口处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经期时伤口处持续胀痛,甚至出现硬块。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则应及早去医院就诊。

剖腹产后的自我保健

但是,若孕妇有剖腹产指征时,如骨盆畸形、臀位、前置胎盘、高龄初产妇、巨大儿等,自然分娩可能有困难,容易出现难产,这就应该由医生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剖腹产。在现代医疗条件下,一般说来,剖腹产手术还是安全的。因此,必须作剖腹产时,孕妇及其家属应该主动与医生合作,愉快地接受手术。

剖腹产自我保健

由于剖腹产手术对产妇身体会有一些损伤,所以产妇应懂得一些自我保健常识,以利早日康复。

1、早期下床活动,是帮助子宫收缩、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的主要环节。手术时腹腔打开,使一部分空气进入腹腔,而术后往往活动小,使肠蠕动减弱,容易发生肠胀气和粘连。所以产妇不要静卧,术后麻醉消失恢复知觉后,要进行机体活动。24小时拔出尿管后尽早忍痛下床走走,能增加肠蠕动、早排气,防止肠粘连及血栓形成。同时经过活动,血液循环加快,促使子宫收缩,利于伤口早日愈合。

2、注意伤口渗液及有无感染,保持伤口部位周围的清洁,渗出液较多时,及时请医护人员查看,并更换敷料。痒时不要搔抓,防止伤口感染化脓。如伤口疼痛并局部发硬,用手摸有波动感,说明伤口感染化脓,应及早诊治。

3、注意饮食营养是产妇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面,术后产妇要担负喂养婴儿的重任,更应注意饮食,遵医嘱进食。产后有乏力、纳差等现象属正常反应,不要担心。应食易消化的食物。在腹胀排气前不能吃产气多的食物。排气之后,可以和一般正常产妇一样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4、注意卫生。产妇剖腹产后抵抗力低,如不注意卫生易引起感染。产妇除照常刷牙、洗脸、洗手外,及时更换会阴垫及因出汗和乳汁弄湿了的衣服,卫生用品要经常消毒、勤换。不要过早地将伤口部位形成的痂皮揭去。在伤口拆线前用温水擦洗全身,拆线后可洗澡,但以淋浴为好。

5、及时采取避孕措施。房事一般于产后42天、恶露完全干净后开始。初期宜用避孕套,产后3个月应去原手术医院放环。如果一旦受孕,做人工流产,会特别危险。

6、剖腹产的妈妈与阴道产的产妇不同,为了避免在复原运动中伤口疼痛或不小心扯裂,产后的复原操,最初以呼吸为主,等到伤口愈合之后,再进行较大动作的肢体伸展。

本文Hash:76d405a42646be7c9e3b28f2e410740a3c78c8c8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