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多的原因及护理

导读: 概述 小儿汗多的原因及护理 注意事项

概述

人们都会出汗,这方面在小儿身上更为明显,平常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小孩经常出很多汗,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汗多的原因以及护理。

小儿汗多的原因及护理

人体的汗液可以起到防止皮肤干燥以及散热的作用,并有助于保持正常的体温。婴幼儿由于身体的发育非常快,身体的代谢也是比较旺盛,活动量比较大,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因此,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汗,特别是上半身,尤其是头部,作为父母也是该了解这些孩子容易出汗的部位及时给孩子擦汗,避免孩子出现着凉。

当然,有些孩子汗多是由于生病引起的。比如患了结核病、佝偻病等都有可能引起孩子汗多。,孩子就会有严重盗汗现象。若仔细观察,得了结核病的孩子还会同时伴有发烧、咳嗽、全身乏力、消瘦等症状;感染性疾病也会有发热、精神差、食欲差等中毒反应。

注意事项

家长还是应该对孩子多加关心,多了解一些照看孩子方面的知识。

小儿多汗的原因及性质

  小儿多汗的原因及性质

  小儿多汗可以分为生理性多汗与病理性多汗两大类。

  生理性多汗常常可以找到明显的原因,如衣服穿得过多、剧烈的运动、吃了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把引起多汗的原因排除以后,多汗的现象就消失了。而且,这类小儿一般健康状况较好,没有发现其它疾病。

  小儿病理性多汗原因比较复杂,是多种疾病共同作用出现的症状。所以,必须准确地诊断出小儿多汗的相关疾病,找出病根,才能有效地治疗小儿多汗症。

  那么,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辨别小儿多汗的性质呢?

  多汗出现的时间

  如活动性佝偻病多数是在晚上睡后多汗,深睡以后汗液逐渐减少;结核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则为通宵多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盗汗;空肚子时多汗应考虑低血糖症;蹲下突然站立起来时多汗应注意脑部暂时缺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

  多汗与伴随症状

  多汗伴枕秃(即俗称小儿脱帽圈)和方额头、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多为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等,应怀疑结核病和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多汗伴游走性骨关节肿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状,应注意风湿病。

  多汗与年龄

  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结核病、风湿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多汗的部位

  全身性多汗多半是感染性疾病和风湿热、低血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身体的一侧多汗则可能有脑部病变;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

  当然,鉴别小儿病理性多汗,除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分析以外,还应进行有关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父母也不能擅自下结论,随便给孩子用药。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可以带孩子上医院检查,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以便及时正确诊断。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小儿汗多的原因及如何护理

小儿汗多的原因及护理

出汗是体内的水分通过皮肤上的汗毛孔排出到体外的过程。汗毛孔就是汗腺在体表的开口处,汗腺的分布以头部、胸部、背部和腋下等处最为密集,所以这些部位容易出汗。人体分泌汗液不仅可以防止皮肤干燥,而且可以通过汗液在皮肤表面的蒸发来进行散热,以调节并保持正常体温。因此出汗对人体是有利的。

婴幼儿由于体格发育快,身体代谢旺盛,活动量大,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所以年龄越小,汗就越多。特别多汗的部位是上半身,或是头部,父母要掌握这些出汗的规律,及时帮助孩子擦干身上的汗液,并及时更衣,以免孩子着凉。

有的孩子白天一切正常,入睡时却满头大汗,浸湿枕头,甚至上半身都会湿透,但过1~2小时后,汗液减少,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在刚入睡时,小儿的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引起汗液分泌较多,待孩子熟睡以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汗液也就逐渐减少了。所以,在孩子入睡的时候,不必给他盖太多,待孩子熟睡以后,父母则需要注意防止宝宝蹬踢被子而着凉。

这种生理性多汗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得到改善,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是大量出汗会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所以对这种多汗的孩子,需要及时补充足够水分。当然,有些孩子汗多是由于生病引起的。例如患了结核病、佝偻病、感染性疾病等,孩子就会有严重盗汗现象。若仔细观察,得了结核病的孩子还会同时伴有发烧、咳嗽、全身乏力、消瘦等症状;感染性疾病也会有发热、精神差、食欲差等中毒反应。另外,从出汗的时间上来看,通宵出汗常见于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前半夜异常汗多见于活动性佝偻病;早晨起来空腹时出汗,多因低血糖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父母如果想弄清孩子多汗是不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应带孩子到医院看儿科医生,做必要的化验检查。经检查没有器质性疾病,可用中药或推拿按摩治疗严重的自汗和盗汗。

本文Hash:7623bf31e58963aecadbcb03db9922135a0f7cb7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