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行为习得与矫正的尝试与探索

弱智儿童行为习得与矫正的尝试与探索生成2008-05-1210:42:17[anerroroccurredwhileprocessingthisdirective]关键词:弱智 [anerroroccurredwhileprocessingthisdirective]  

  三、恰当的使用强化物:弱智儿童各种行为的习得都离不开各种强化物强化的作用。

  怎样使用恰当的强化物,对弱智儿童的行为习得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强化物的使用,我们应该考虑以下所有方面问题。第一当我们使用实物、活动和代号等强化物时,应该注意与社会性的奖赏一起来使用。这样社会性的奖赏会逐渐被认同。而到最后,我们不需要在使用社会性奖赏以外的强化物。弱智儿童在完成作业时,每一次全对的时候都可以得到一颗糖。老师在奖赏糖果的同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实物奖赏和社会奖赏同时作为行为习得的强化物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物作为强化物逐渐在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淡化,最后达到让学生在师长的关注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第二当被强化的行为出现以后,我们应该立即给与强化物。良好的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出现,不能有时间的延误。否则,不良的行为可能会被错误的强化。有一次,李壮同学将不同颜色的积塑分类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当他刚刚完成黄色积塑的分类,便站起来离开座位,这时,老师察觉他成了一部分工作,便给于口头赞赏.在这种情况下,强化物很可能作用的是他离开座位的不良行为.也许以后她离开座位的机会就会有所增加.因此,强化物的出现应是针对良好行为的形成.

  第三:要建立弱智儿童新的行为,我们必须在他每一项出现时立刻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化.我们很希望某同学能安静的坐下来完成某一操作练习.每一次当老师看到他安静的坐在位子上进行操作练习时,便立即称赞他说:“好孩子你学习真努力.”老师的口头赞赏便大大强化了他安静的操作的练习行为.第四: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和次数是固弱智儿童已经习得的行为的关键环节.在弱智儿童建立新行为的初步阶段.每一次出现良好的行为时,都应该立即给与强化物.但当这种行为主见的稳定下来以后,强物的出现次数和时间间隔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达到只需要行为间歇性的强化物.例如学生到教室以后,我们希望他把外衣脱下挂起来。起初,老师帮助他把外衣挂起来,后来老师知道他把外衣挂起来,帮助他形成把大衣挂起来的行为。每一次把大衣挂起来,都能被老师称赞。两个星期以后,这位同学已经习惯的把大衣挂起来。这时候,老师便在他挂起两次大衣后称赞他一次。再过两个星期,老师便在他挂起四次以后才给他称赞。最后老师只是偶尔称赞这位同学把大衣挂起来,直到他这一良好的行为形成。四、智儿童行为的矫治弱智儿童在习的良好行为的同时,也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在某些强化物的错误强化下,他们会形成打架、骂人、说谎等另一些不良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弱智儿童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表扬的愉快感觉。他们会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说成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极为常见。有的弱智儿童还能编出自己想说的话来。如为了得到家长的注意,会说老师或者是同学打了她。这种误会的例子我们在平常也能碰到许多。弱智儿童行为的习得也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虽然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他们也可以改变已有的行为,这就为我们的行为矫正提供了物质和理论的基础。弱智儿童行为的矫治最重视的是“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只要把弱智儿童的学习环境作系统的 排,他们不良的行为会逐步得以矫治,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形成。弱智儿童不良行为又称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学习、骚扰他人或对弱智儿童本身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经常地、严重地、持续不断的危害个人及他人的身体,打乱学习生活的正常秩序从而阻碍个人参与群体活动及运用公用设施的行为状况。对弱智儿童的成长与进步极为不利。因此,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程度的重视。弱智儿童的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欠缺:这种情况是由弱智儿童智力发育迟滞引起的。即属于弱能的行为,表现为能力不足,专注时间短暂,经常需要师长的帮助和个别辅导才能完成作业。2、行为过渡,这类儿童大多是较为严重的弱智儿童,往往有感官功能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为自我伤害、攻击他人。或是咬破手指或是使劲的抠、搓自己的皮肉、砸自己的头等等,有时能见到皮破血流。3、行为不恰当。这类行为区别于正常行为的表现是不合乎常理。例如,有个同学无论看女同学还是女老师的长发,她都要用手拉扯。

  无论弱智儿童有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应该加以矫治。矫治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具体列出问题行为的内容,问题行为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问题行为出现后的结果如何等要进行较为详细地描述。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提供原始材料和起始基础。第二步对表现在某一个弱智儿童身上的问题行为,列出优先矫治的先后顺序。学生的哪一个问题行为是最先矫治的,同时可进行几项问题行为的矫治。这些问题行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应该进行恰当的分析。

  第三步对要矫治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找出问题行为存在的等级和类别。  第四步,分析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情况下,恰当地行为会被惩罚和强化。某同学希望获得到老师的注意,他在教室里大喊大叫甚至是扔掉书和书包。老师用批评的方法制止他这种行为。当时看起来似乎一时有效,他会立即就返回座位去,可他有这种行为的原因是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批评正好满足了她这方面的希望,所以下一次他希望老师注意他时,他还会大喊大叫的那样去做。这种老师的批评,正是强化了他这种不良行为。所有的问题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强化而习得来的,大部分行为是因为得到间歇性强化而不断出现的。例如有的同学吃饭时喜欢从别人碗里夹肉吃,通常情况下老师发现就制止她这种行为,可是有的情况下老师会看不见,这就间歇性的强化了她这种行为,从而使这一行为持续出现。因为她达到了多吃一些肉的目的。

  第五步,制定问题行为矫治的计划。选择有效的强化物,逐步矫治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是一个日常化的教育训练内容。它必须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这就更需要详细的问题行为矫治计划加以指导。选择行为矫治的方法在整个矫治中也是重要的环节。问题行为矫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正面强化良好的行为。弱智儿童在有了良好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给以强化物,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加强。渐渐的学生们的好行为被各种奖赏所强化,他们学会了以适合适宜的行为来获得别的注意和赞赏。在某种情况下,弱智儿童不明白什么是合时宜,什么是不合时宜的行为。他们需要学习适合时宜行为。如在超市里购物,某些弱智儿童爱乱跑乱跳,这是老师如食用糖果使他安静下来,也许会使他更加乱跑,其实这是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教导 他在超市购物时的合时宜的行为。如学习如何从货架上选取物品,认识物品的种类和名称,学习使用购物车等等。教师用称赞关注及间歇性的给于糖果来强化这些适合时宜的行为,这种乱跑的问题行为就会被良好的行为所代替。

(2)消减不良的行为。将不良的行为的强化物取消,令不良的行为渐渐的消失。某同学在教室里哭闹为的是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是老师不去理睬他,最初他的反应是哭闹得更加厉害,可是他得不到关注时,就没有了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物,他这一不良行为会逐步消失。

(3)当弱智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时。把他从这种活动中暂时隔离出来。对弱智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改造,同时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良好的行为。如某同学讨厌写字,每当写字时他就会捣乱,把笔弄断、把纸斯烂。为了消除他写字时的强化物,老师坚持要他把字写出来,同时指导他如何写字,看着自己也能写字,学生很高兴,老师及时的鼓励他,他从中得到了满足,以后他便形成了良好的写字行为。

  第六步:实施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矫治要做好记录。行为组成了学生的生活活动,在活动中在矫治计划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强化物,做好弱智学生的行为矫治工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第七步,检验行为矫治的效果,通过记录、观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检查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情况,看行为矫治是否成功。从而找出矫治下一种问题行为的方法。总之,只要我们弃而不舍,适时地给于弱智儿童合适的强化物,他们的问题行为就能得到矫治,他们的良好行就能够逐步形成。


[anerroroccurredwhileprocessingthisdirective]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 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 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 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 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本文Hash:b86abcf458cea31dde27dd4ad649570930839e0f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