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应注意,宝宝身上长有米粒大小的红点可能是血管瘤

  60%长在头颈部

  新生儿一出生,家长往往会把孩子浑身上下摸一边,看看是否健康。萝卜头的妈妈也不例外,“我儿子出生后,大概1个月的时候就发现他耳朵下面有四个点点,像被蚊子叮咬过一样,当时留意没敢轻举妄动,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候那4点就连在了一起,变成一块红斑,再以后还有点凸起,现在10个半月,红斑大概有1厘米的直径了”。结果一检查,发现是血管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介入&血管瘤专科主任张靖介绍,血管瘤并不是一种遗传病。但统计显示,约1/3的血管瘤,在孩子一出生时就有了。还有一部分是在婴儿两周大时显现出来,而深部的血管瘤可能要等到3至4个月大时才发现。

  据了解,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最多发良性肿瘤。大约有60%的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约25%发生在躯干,约15%发生在四肢。而且血管瘤长得非常快,0-6个月是快速增生期,所以一旦发现孩子身上,尤其是颜面部有米粒大小的红点,像蚊子叮咬的小红斑,就应该考虑是血管瘤。

  超六成被误诊误治

  由于血管瘤很常见,加上在孩子身上生长迅速,且因红斑十分明显,所以家长往往是“病急乱投医”。很多患儿家长就像小萝卜头妈妈一样,四处打听,结果看了儿科、整形美容科之后,又在朋友圈里一打听,发现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后就更糊涂了。

  张靖指出,目前血管瘤治疗现状混乱,比如网络上搜索“血管瘤”,就有无数个治疗方法弹出来,这些大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有医生采用激光治疗,而对于小婴儿来说,做激光治疗肯定没办法配合,还要打麻醉,且只能消除表面的血管瘤,等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长出来。手术更加是不合理的做法。作为专业的血管瘤专科医生,我们认为有30%血管瘤被错误的诊断、30%血管瘤没有及时治疗、30%血管瘤被过度治疗。

  “婴儿血管瘤生长有一个特点:在0-6个月处于快速增长期,在7个月-2岁稳定期,3-9岁则处于消退期。”张靖说,“我们绝不能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血管瘤会稳定,还会自己消退,就任由其生长,因为在早期血管瘤生长迅速,巨大瘤体常破溃出血、合并感染,或形成明显疤痕,损毁容貌,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于血管瘤应该越早治疗越好,而且还应该找血管瘤专科的医生进行治疗。

  早期涂抹眼药水就能好

  到底血管瘤要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呢?血管瘤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及病史得到确诊。当然,还有一些需要跟血管畸形鉴别。如果一个肿物不能诊断是血管瘤还是血管畸形,可以做B超检查以鉴别。

  “在鉴别诊断为真性血管瘤后,我们认为应该以最小的代价进行综合治疗,如果能够消除血管瘤,不复发也不留下疤痕,这就达到了完美的治疗效果。“目前主要的治疗办法有加压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激素治疗、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激光治疗、硬化治疗等七种治疗办法。”其中,有一种针对真性血管瘤有明显效果的简单办法,就是在早期发现的时候,给孩子涂抹上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这种原本治疗青光眼降低眼压的眼药水,被发现对于血管瘤有很好的疗效,大片的红斑经过涂抹几次后能变浅变淡,最后甚至可以消失。

  如果耽误了治疗时间,血管瘤已经长成了凸出的大瘤体,甚至出现了溃疡(皮肤破溃),则要进行其他的治疗。

(编辑:程淑燕​)

家长要注意!小心你家宝宝吃的是成人药

目前台湾医改会分析市场上的儿童药袋,发现有的药早已被取消许可证却仍然开给小孩吃。有的小孩吃大人药,造成药量过重及重复给药,小孩的各器官、功能尚在发育中,其对药物的反应也与大人不同,小孩不宜使用大人药,家长不可不慎。

案例一

强强生病感冒爸妈除了担心外,也很苦恼喂药问题,因为总是要经过一场可怕的战争。一人抓手脚并备妥开水、毛巾,一人紧抱着斜躺的孩子并控制一侧手脚,可怕的药粉半溶在汤匙的开水里,强强才一张口便尝到可怕的苦味,就开始嚎啕大哭、奋力抗拒:这时爸妈不得已只好趁着他大哭时,将汤匙塞进口里强灌。强强拼命挣扎哭闹,药水就在口里翻腾,嚎啕大哭让药水有机会窜进气管,引来一阵呛咳。激动的情绪、舌根的苦味,加上身体的不适,最后以“呕~”抗议,吐得强强和爸妈一身,这场喂药大战才在爸妈无奈、强强惨哭下草草收场。

吃大人药严重伤肝、伤肾

让大人和小孩都痛苦的吃药记忆,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萧敏慧表示,小朋友就医绝大多数都是常见的感冒不适,但是许多医疗院所却没有让孩子服用安全性高、专为小朋友设计、不苦易吞服的“儿童药剂”,而拿成人的药丸、锭剂、胶囊,以药物减量(不一定是减半,依照体重减量)、磨粉分包方式给孩子吃。小孩吃大人的药,药品磨粉分包时必须换算剂量,易增加开处方及调剂时的错误机率,可能造成药物过重或不足(或是过少影响预期的治疗效果)情形:此外,药丸、锭剂和胶囊除去屏障后变成粉末,往往变苦,让吃药成为孩子的“苦”差事了。

此外,小孩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解毒、排除等代谢功能较弱,特别是小小孩,一旦服用成人用药剂量,容易导致副作用,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肾等内脏器官受到伤害,应小心谨慎。

重复给药治病不成反得病

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药品政策组咨询委员王照允药师也指出,除药物过重外,重复给药也应注意。

案例二

妮妮两岁五个月,最近因感冒到医院就医;过了两天又因为皮肤起红疹,到附近的小儿科诊所看病,两边的医师都开了抗组织胺口服药,隔天被妈妈和阿嬷重复喂药后昏睡了15个小时,这可吓坏了妈妈和阿嬷,赶快送到医院,医师为他打了点滴之后才无大碍。

并用多种药理作用或疗效相近的药品,容易超过建议的使用量,而且易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建议医师在开药时应减少药物的品种,避免同时开多种作用或疗效相近的药物,对疾病治疗或症状改善效果较好。此外,如果宝宝已在服药,又因其他原因就医时,家长最好将上次就医所开的药,带去给医师看,以免重复给药:如发现小朋友的药单有四笔以上药品时,最好请教医师或请药师协助,评估必要性和安全性。

家长应注意的宝宝学走路四大情绪

从宝宝迈出第一步开始,他的情绪、行为都会相应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他将不再是一个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须在渴望与父母亲近以及追求独立、积极探索之间寻求平衡。专家指出,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行走这项新技能充满了新奇感,但是随着他们越走越稳当,甚至学会跑之后,他们又会时刻盯着父母,不愿父母远离他们。以下四种情况在初学走步的宝宝当中较为常见,父母了解之后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1、个性变化许多宝宝在学习走步之前性情都比较温和,而且很容易相处,但是自打他们迈出第一步之后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性情也变得暴躁起来。父母会发现宝宝的性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有些变化甚至是惊人的,还有些原本就很胆小的孩子变得愈发谨小慎微。专家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宝宝的个性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拓展。应对方法:a、接受宝宝个性上的变化。避免过度保护,也不要打击宝宝大胆探索的热情,但是必须时刻注意他的安全。b、制订一定的行为规则。帮助一岁的宝宝度过情绪波动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遵守一定的规矩。2、缠着妈妈学会走路让宝宝感到非常兴奋,但他同时感觉到舒适的生活现状发生了改变。宝宝会走路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总被抱在怀里了,他会因此感受到成长的痛苦,因为他不能再完全依赖于父母了。家长应注意的宝宝学走路四大情绪学会走步之后的几个月内,最让宝宝不安的就是离别。这一阶段的宝宝在父母离开或是有陌生人出现的时候大哭大闹就是这个道理。应对方法:a、做游戏。家长可以和宝宝玩“捉人”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告诉他,爸爸、妈妈离开之后他也是安全的。b、在离开之前让宝宝有充分的准备。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再见的习惯。如果你只是暂时离开,那就告诉宝宝,你很快就会回来。3、行为倒退对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说,这可是个苦差事,所以他们有时候不愿意走路也是正常的。还有些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前能够轻松地冒出个别单字,如爸、妈,但是当他忙于练习走路的时候可能就不再说这些字了。另外,学会走路的宝宝在某些时候可能还是喜欢爬行,特别在他们重重摔过一跤或是感冒之后。应对方法:a、留心行为倒退的迹象。如果孩子吵着要大人抱,那在他睡觉的时候就多抱着他哄哄。如果宝宝不愿意走路,你可以试着用玩具逗他。b、重新激发他对语言的兴趣。如果宝宝出现了语言障碍,家长应该经常和他说话,多给他讲故事,多问他问题,在他回答的时候给予鼓励。(兼职编辑:徐倩云)

本文Hash:123b68f7f49dc1aecbaa7bb10175a200cd919835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