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宝宝常见的几种疼痛部位


解读宝宝常见的几种疼痛部位

  常见痛1:肚子痛

  消化不良:宝宝吃撑了或吃得过于油腻,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主要表现为胀痛,肚子像个小鼓,拍一拍“砰砰”响,疼痛的程度比较轻,宝宝会比较“赖”,不爱笑、不爱玩儿。

  腹部受凉:如果宝宝吃多了凉东西或睡觉时没有盖好小肚子,也会肚子痛。疼痛的程度稍重一些,宝宝会哭闹。妈妈还能听到宝宝肚子里“咕噜咕噜”响,大便很稀。一般排便后腹痛可以缓解,不再肚子痛。

  肠绞痛: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可以反复发作。这种疼痛非常剧烈,宝宝哭得特别厉害,甚至有出冷汗、面色发白的表现。肠绞痛多发生在吃奶以后,按摩腹部及俯卧位能缓解疼痛。

  肠道感染:当宝宝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发生肠炎、痢疾时,都会有腹痛,伴有腹泻、呕吐、发烧等。这种腹痛常为阵发性的,所以宝宝的哭闹也是一阵一阵的。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但过一段时间还会痛。

  肠套叠:这是一种宝宝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梗阻,腹痛非常剧烈。这种腹痛也是阵发性的,隔一段时间疼一次,宝宝哭闹一阵停一阵。最明显的特点是腹痛越来越严重,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宝宝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伴有巧克力酱样的血便。

  常见痛2:耳朵痛

  中耳炎:最容易发生在感冒以后,宝宝会有耳痛,除了哭闹,表现出用手抓耳朵或在枕头上摩擦一侧耳朵。妈妈还能发现有分泌物从宝宝的耳朵流出来,对声音的反应不如以前灵敏。

  常见痛3:嘴痛

  口腔溃疡:受到某些病毒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宝宝会出现口腔溃疡。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病就是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宝宝口腔黏膜会出现多处溃疡。此外,B族维生素缺乏、口腔黏膜烫伤或咬伤及药物过敏,也能引起口腔溃疡。宝宝会感觉口腔内疼痛,尤其是进食的时候。因此,表现为宝宝拒绝吃东西。妈妈能观察到宝宝有进食的欲望,但是一旦吃东西又会马上停止,并大哭起来。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是宝宝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引起的。妈妈能看到宝宝的嘴角发红,有水疱及白色的糜烂面。这种口角的疼痛在宝宝张口说话、进食时尤其明显。有时糜烂面已经结痂,在张口时会裂开,引起出血和剧烈的疼痛,宝宝会突然大哭起来。所以,为了避免疼痛,宝宝拒绝张口,不爱说话、不爱吃东西。

  常见痛4:肢体痛

  外伤引起的关节扭伤、脱臼、骨折:宝宝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肢体损伤,都会引起剧烈疼痛。如果受伤的过程妈妈没有看到,就要通过宝宝的一些表现了解他是否有肢体疼痛。比如某个部位宝宝突然拒绝别人碰、拒绝活动某个关节,如果强行触碰或活动,宝宝大哭不止。另外,肢体某个部位出现肿胀、不正常的弯曲或活动异常,也常常出现在扭伤、脱臼、骨折后。

  常见痛5:头痛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宝宝发生脑炎、脑膜炎时,会出现头痛,表现出烦躁、尖叫、用手打头或用头撞击物体。常常伴有发烧、喷射性呕吐、意识不清。

  头部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宝宝碰到头,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多有点儿皮外伤,极少数情况下会造成颅内出血,引起颅压升高,宝宝就会有头痛。但是最能引起妈妈注意的是宝宝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烦躁不安,同时可能有抽搐、呕吐。

宝宝哪里痛了?常见疼痛大解读

在宝宝生病的时候,经常会伴有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可是宝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痛楚,因此让很多妈妈头疼,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疼痛的特点来判断疼痛地点,以此来向医生准确描述,便于宝宝能够得到及时的医治。

消化不良:宝宝吃撑了或吃得过于油腻,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主要表现为胀痛,肚子像个小鼓,拍一拍“砰砰”响,疼痛的程度比较轻,宝宝会比较“赖”,不爱笑、不爱玩儿。

腹部受凉:如果宝宝吃多了凉东西或睡觉时没有盖好小肚子,也会肚子痛。疼痛的程度稍重一些,宝宝会哭闹。妈妈还能听到宝宝肚子里“咕噜咕噜”响,大便很稀。一般排便后腹痛可以缓解,不再肚子痛。

肠绞痛: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可以反复发作。这种疼痛非常剧烈,宝宝哭得特别厉害,甚至有出冷汗、面色发白的表现。肠绞痛多发生在吃奶以后,按摩腹部及俯卧位能缓解疼痛。

肠道感染:当宝宝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发生肠炎、痢疾时,都会有腹痛,伴有腹泻、呕吐、发烧等。这种腹痛常为阵发性的,所以宝宝的哭闹也是一阵一阵的。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但过一段时间还会痛。

肠套叠:这是一种宝宝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梗阻,腹痛非常剧烈。这种腹痛也是阵发性的,隔一段时间疼一次,宝宝哭闹一阵停一阵。最明显的特点是腹痛越来越严重,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宝宝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伴有巧克力酱样的血便。

中耳炎:最容易发生在感冒以后,宝宝会有耳痛,除了哭闹,表现出用手抓耳朵或在枕头上摩擦一侧耳朵。妈妈还能发现有分泌物从宝宝的耳朵流出来,对声音的反应不如以前灵敏。

揭秘!新生宝宝的三大“头”号问题

新生宝宝的手指语言妈妈你能读懂多少

解析:新生宝宝身体的五个小奥秘

新生宝宝常见的几种囟门异常

囟门突起

正常的前囟门是平的,如果突然鼓起来或逐渐变得饱满,尤其在宝宝哭闹时更为明显,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则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可见于颅内患有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长时间地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或因某种原因使用肾上腺素而又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肉门出现饱满。

囟门凹陷

主要见于宝宝身体内缺水。例如腹泻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或是为了降低颅内压而使用了大剂量的脱水剂,从而使前囟门凹陷。此时应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此外,由于喂养不当或疾病的影响导致宝宝营养不良、消瘦,宝宝的前囟门也经常会表现出凹陷的现象。

囟门早闭

是指宝宝在1岁内,前囟门已关闭。如果宝宝出现囟门早闭,必须注意测量宝宝的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可能会有脑部的发育不良,遇到此类情况不要有侥幸心理,这时一定要带宝宝到医院尽快诊断清楚,以利宝宝的生长发育。

囟门迟闭

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门还未关闭。有可能是脑积水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此时宝宝出生后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表现为智力低下、眼呈太阳下山状,身体矮小等。囟门迟闭也见于佝偻病小儿,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伴有多汗、烦躁、肋骨串珠状。

囟门过大

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宝宝的囟门过大,超过了宝宝月龄的标准,很有可能是宝宝存在着先天性脑积水,也可能患有先天性佝偻病。患有先天性脑积水的宝宝在出生时,囟门并不大,但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前囟门就会逐渐大了起来,这时要到专科医院确诊,尽早洽疗。如果宝宝在出生后,不但前囟门大,而且后囟门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也较宽,可能将前后两个面门连通时,爸妈就要警惕宝宝是否有先天性佝偻病,要尽早确诊及时治疗,让宝宝健康成长。

囟门过小

是指宝宝的前囟仅有手指尖大,或小得摸不到囟门。这样的宝宝很可能存在着头小畸形,多为颅骨早闭,尤其是矢状缝早闭,可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的“舟状畸形的头颅”。碰到宝宝囟门小时,要定期测量头围,即观察宝宝在满月前头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此后,每个月或每两个月都应检查头围的增长速度,并与正常的宝宝做比较、观察。如果头围的发育在目前尚且正常,并在随访后的3-4个月还能继续保持,那么,即使囟门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本文Hash:ba1882afed99ad576cd553b1d3e650267a92641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