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儿科疾病宜于冬病夏治

冬养三九,夏治三伏

今年7月14日入伏,很多医院的冬病夏治工作早已准备停当。在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科里专门负责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的张桂菊副教授介绍说,“治未病”、“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思路广受家长们认可,截止到7月4日,科里冬病夏治三伏贴已经预约了一千余名患儿,甚至有外地的家长要求邮寄药物,根据往年的经验,临近贴敷的十天内预约的人会更多。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李燕宁教授说,孩子的很多呼吸道的疾病,易发于秋冬季节,祖国医学认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季毛孔开泻,易伤津耗气,造成阳气不足,夏季气候潮湿,再加上常吃一些冷食,易造成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使冬季的发病有了基础。因此,中医提倡“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理论,即在夏季阳气旺盛之际用中医中药进行调理。夏季治疗是驱除慢病的最佳时机。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身体汗腺分泌亢进,代谢旺盛,这时贴药更易吸收,也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

对于孩子,冬病夏治临床除了口服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治疗疾病外,还有温针灸法和敷贴法,相比之下,敷贴法更为简单易行,也就是“三伏贴”。

宜于夏治的冬季多发病

李燕宁教授说,所谓“冬病”是指每到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儿童常见的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某些属于中医所讲虚寒性的疾病,如反复发作的腹痛、泄泻等。

而“夏治”顾名思义则是指在夏季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治疗,从而预防疾病在冬季的复发或减缓发作时的症状。

春夏季节,天气渐热,阳气渐升,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向上向外发散,这样体内的阳气就相对空虚,到了秋冬季节易被阴寒之邪侵袭导致疾病的发作或加重。所以在春夏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之季,注意阳气的培育和补充,使用辛散温通的药物敷贴特定穴位,激发正气,固其根本,能达到未病先防,减少冬病发生的目的。

小儿“肺常不足”,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衣着冷暖护理不当,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常常反复感冒,出现咳嗽、咳痰、咽痛、气喘等症状。针对小儿这些特点,进行三伏贴敷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伏贴敷药物组成、剂型,贴敷穴位等与疗效有很大的关系。

“上火”的孩子同样适合

听到这儿不禁问,这么说三伏贴,贴的是温热的药,以助孩子阳气,那么在现实中,很多孩子是由于饮食不节积食或穿得过暖上火后反复感冒,既然积食上火,这样的孩子不是有热吗?再贴热药合适吗?

张桂菊说,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机体的脏腑形态还未完全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健全,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三伏贴适用于孩子肺脾肾三脏虚弱的病症。这些药物是温热的,但仅仅是外敷,绝不会由于贴药而引起上火。小孩子上火积食都是由于过饱过暖引起。反复感冒表现为流鼻涕咳嗽的孩子大多是肺脾气虚,脾虚的孩子如果饮食不慎就容易积食,尤其在感冒前后。所以古代儿科医家说“无虚不成积”,所以这些孩子从根本上讲还是体质虚弱。

更为严谨的是,在贴敷前后,医生会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辨别,给出个性化的贴敷和调理方法,如肺气虚弱体质选用肺俞穴、膏肓穴;脾虚痰湿体质加用脾俞穴;肾气亏虚体质加用肾俞穴。此外,属胃肠积热、脾虚 亢体质,在贴敷前后加用相应中药,如清热消积或健脾平肝中药,或加用捏脊、推拿治疗等进行调理,可明显增强疗效。

应严格遵守固定疗程

小雨在敷完第一贴、尝过敷贴过程中的“灼热”后,任由妈妈怎么哄,也不要去医院敷第二贴。当然,很少有小朋友是喜欢去医院的。妈妈没了辙,想想自己工作忙,每回还得顶着大太阳带孩子去医院敷贴也挺麻烦,也就应了他的请求。

贴了头一贴,忘记或者放弃贴第二贴,或者第一年贴完全部疗程后,见效果不错,第二年就不继续敷贴的例子有很多。殊不知,中医疗法贵在坚持,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

张桂菊说,有的家长担心贴敷的时候医院人太多,天气炎热,或者暑假要旅游,不能按时到医院来,我们根据这情况准备了贴敷药物,配有穴位指示图,并派专人指导,让家长带回药物自己贴。

李燕宁教授强调,儿童敷贴最好能严格遵守固定疗程,连续治疗3年。冬病夏治中的贴“三伏贴”通常分为头伏、中伏、末伏三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天,每一伏的第1天是最佳敷贴时机,阳气最旺,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发挥作用,取得良效。

今年三伏是40天,所以需要贴4次。到冬天冬至时还有“三九贴”,联合使用可加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会更好。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敷三伏贴属于中医外治疗法,它和口服中药一样需要忌口,所以在敷贴的过程中,切忌不要给孩子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效果。

绝大多数孩子可以接受贴敷

天天妈妈在一个网络论坛里看到不少家长在夏天送宝宝去敷贴,于是决定今年的三伏天也带天天去试一试。天天是早产儿,出生后体质不是很好,经常感冒,照理说,给天天敷贴,提高身体体质正合适。可是,医生刚把药敷上,天天就开始叫唤“疼”,还不停地蹭来蹭去,想自己动手把背上的贴撕下来。天天妈不忍心,便让医生把贴撕了下来,敷三伏贴这事儿就这样不了了之。

李燕宁教授说,三伏贴是用几味温热的中药调制成的,刚贴上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有麻、热、痒的感觉,这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现象。家长可以用玩具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对贴敷药物的反应不一样,经验表明,只有很少的孩子反应很敏感,哭闹疼痛,则应该马上取下药物,以免造成皮肤的灼伤。孩子每次贴敷时间比成人短,约为2~3个小时,年长儿如果贴敷部位无明显不适反应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不到1岁孩子的皮肤娇嫩,专家不建议他们用敷贴疗法。一般情况下,孩子过了2岁,敷贴疗法相对比较安全。如果孩子的皮肤容易过敏,或者正巧发烧了,就不要带孩子去敷贴了。

张桂菊说,孩子贴之前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洗,夏天本身容易出汗,在贴敷之前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另外贴敷毕竟有药物,建议穿宽松一点的衣服,因为进行贴敷的时候人很多,要是穿的衣服不便于贴敷会很麻烦。如果有病情的诊断材料可以带过去请医生帮你判断一下是不是适合贴敷。贴敷后孩子不宜去空调房,因为遇冷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适合冬病夏治的儿科疾病

1.婴幼儿风湿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中医称之为“痹证”,认为多由卫外功能不足,腠理空疏,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关节酸痛,累及四肢大关节,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宝宝会出现跛行。迁延日久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变形。

风湿病的穴位贴敷法所选用的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同时根据痹证不同症状特点以对应取穴,如肢体关节走窜疼痛,取膈俞、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起“血行风自灭”之意;以遍身关节疼痛为主者,则选取关元、肾俞以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若肢体麻木、关节酸痛者,则取商丘、足三里,以运脾治湿。穴位贴敷法,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穴位治疗的作用。

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还可能诱发多种合并症,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哮喘,所以对过敏性鼻炎不可忽视,一定要早防早治。穴位贴敷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如麻黄、细辛、白芥子、辛夷等,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根据病情程度,对称性地贴敷在患者脊椎旁开的大椎、肺俞、膏肓、内关等特定穴位上。

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和“喘证”范畴,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是因肺、脾、肾三脏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遇外感六淫或非时之气、劳倦过度、饮食内伤等因素引触而发,所以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化痰通络、降气平喘为主,而缓解期以正气虚为主,多表现为肺、脾、肾不足的征象,宜扶正,可用补肺、健脾、益肾之法,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中药外敷治疗可免去宝宝服药之苦,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宝宝会比较乐于接受,常选肺俞、华盖、膻中穴等穴位,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4.腹痛、泄泻

腹痛、泄泻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脾胃虚寒型常表现为腹部隐隐疼痛,绵绵不休,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劳累、吃冷食或着凉后加重,热敷或者揉按可以缓减。这样的孩子多表现为四肢不温、舌质较淡、苔白,常选用附子、川乌、桂枝、麻黄、细辛、干姜等药物贴敷治疗。例如经常腹痛的宝宝可选用中脘穴,泄泻贴神阙穴,一般贴4~5小时后揭去,于初、中、末三伏各贴一次。如敷药处起疱,疱内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

适合冬病夏治的儿科疾病

1.婴幼儿风湿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中医称之为“痹证”,认为多由卫外功能不足,腠理空疏,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关节酸痛,累及四肢大关节,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宝宝会出现跛行。迁延日久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变形。

风湿病的穴位贴敷法所选用的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同时根据痹证不同症状特点以对应取穴,如肢体关节走窜疼痛,取膈俞、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起“血行风自灭”之意;以遍身关节疼痛为主者,则选取关元、肾俞以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若肢体麻木、关节酸痛者,则取商丘、足三里,以运脾治湿。穴位贴敷法,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穴位治疗的作用。

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还可能诱发多种合并症,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哮喘,所以对过敏性鼻炎不可忽视,一定要早防早治。穴位贴敷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如麻黄、细辛、白芥子、辛夷等,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根据病情程度,对称性地贴敷在患者脊椎旁开的大椎、肺俞、膏肓、内关等特定穴位上。

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和“喘证”范畴,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是因肺、脾、肾三脏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遇外感六淫或非时之气、劳倦过度、饮食内伤等因素引触而发,所以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化痰通络、降气平喘为主,而缓解期以正气虚为主,多表现为肺、脾、肾不足的征象,宜扶正,可用补肺、健脾、益肾之法,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中药外敷治疗可免去宝宝服药之苦,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宝宝会比较乐于接受,常选肺俞、华盖、膻中穴等穴位,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4.腹痛、泄泻

腹痛、泄泻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脾胃虚寒型常表现为腹部隐隐疼痛,绵绵不休,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劳累、吃冷食或着凉后加重,热敷或者揉按可以缓减。这样的孩子多表现为四肢不温、舌质较淡、苔白,常选用附子、川乌、桂枝、麻黄、细辛、干姜等药物贴敷治疗。例如经常腹痛的宝宝可选用中脘穴,泄泻贴神阙穴,一般贴4~5小时后揭去,于初、中、末三伏各贴一次。如敷药处起疱,疱内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

本文Hash:6dfb0221091e77a511ac55564cd86dc00885aae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