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药难:这些事情90%妈咪不知道!

小宝宝身体娇弱,难免受到病毒侵扰。一旦宝宝病倒,妈妈可就忙坏了:看病、喂药、护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但是宝宝年纪还小,妈妈们往往不能顺利往宝宝口里塞入药物,给宝宝喂药成了一道大难题。搜寻药品说明书上查不到的服药注意事项,小编整理出以下的宝宝喂药锦囊。如何让喂药变得轻松?下面这些小技巧妈妈们得学会!

给宝宝喂药需遵守喂药守则

喂药守则需谨记

1、给宝宝用任何药品之前,妈妈都需要在明亮的光线下,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和医生开的医嘱。妈妈需要仔细核对药品成分、适应症、给药途径以及喂药剂量等重要信息,绝对避免看错信息给错药量或喂错了药。

2、在给孩子喂药之前尽可能找其他家人复核一次药物相关信息,以降低用药错误风险。

3、给两岁以前的宝宝喂药,最好找家人协助,宝宝不喜欢药物的气味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妈妈要给他吃这些难闻的苦苦的东西,难免会挣扎抗拒,这时就需要有人在旁配合安抚和制住宝宝,避免导致吐药或呛咳等问题。

4、如果宝宝不满一岁,在喂药前最好先用毯子把宝宝手脚包裹起来。

5、喂药时,妈妈最好采取坐姿,让宝宝半躺在妈妈的手臂上。切忌在宝宝平躺时喂药。

6、有些宝宝讨厌药物的气味,不仅抗拒吃药还哭闹,这时妈妈千万不能捏着宝宝的鼻子喂药或者在宝宝哭闹时强硬灌药,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呛咳,还会让宝宝越来越害怕和抗拒吃药。

7、要和家庭成员沟通好宝宝的吃药剂量和吃药时间,避免重复喂药或者加重剂量,过分的药物会加重宝宝器官的负担。

8、喂药后记得把药品放到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好奇的宝宝抓到误服。

9、给两岁以上的宝宝喂药时,不要把药品说成是糖水之类的甜品哄宝宝,宝宝混淆概念后容易误服药品。妈妈应该告诉宝宝药品是生病时用来治病用的,平时不能拿来吃,给宝宝树立起药品和食物不同的概念。

不建议给3岁以下的宝宝服用片剂或胶囊

3岁以下的宝宝吞咽功能还不完善,片剂或胶囊容易呛入气道,造成宝宝窒息。宝宝应该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的药品。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药品市场上儿童剂型缺乏,导致很多时候不得不拿成人的片剂和胶囊减量后给宝宝服用。

3岁以下宝宝不建议服用片剂或胶囊

正确片剂减量方法

医生给宝宝开成人的片剂时,往往要求给宝宝减量服用。如果单纯用1/2或1/4片,难免切偏了,不容易达到准确的药量。建议妈妈们把片剂整片研磨成粉末,然后均分,尊医嘱用量给宝宝服用。

成人的片剂研碎后一般口味都不要,建议妈妈可以把药粉混在辅食里给宝宝食用,可以冲淡药味,要求必须饭前服用的药物除外。因此,妈妈在拿到药物后,要及时询问医师或药剂师确认药物和食物是否可以同时食用,食用的话有什么食材搭配禁忌。

硬胶囊怎么服?

如果医生给宝宝开的药是硬胶囊,妈妈给宝宝服用时需要打开胶囊,将里面的药粉等量均分后按药量给宝宝服用。有些胶囊打开后不能研磨和溶解,需要直接喂给宝宝,比如抑制胃酸的洛赛克,因为它做成的是肠溶小颗粒,研碎后就不能达到肠溶的效果;有些胶囊打开后要研磨一下,比如治疗流感的达菲胶囊,要通过研磨让药物和辅料分离,然后溶解在水里给宝宝喝下去。因此妈妈在拿到药后要和药剂师确认胶囊类型,以选择正确的喂药方式。

软胶囊怎么服?

宝宝常服的还有一种软胶囊,比如维生素D滴剂。这类药需要先用热水软化胶囊 ,泡软后剪掉胶囊尖,将里面的内容物挤进一个小勺里,再喂到宝宝嘴里。不要直接拿着胶囊向宝宝嘴里挤药,以免胶囊不慎掉进宝宝嘴里,引起窒息。

糖浆最好用滴管或针管喂

宝宝的药很多是糖浆剂型,由于加入了甜味剂和矫味剂,宝宝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给宝宝喂糖浆前,要先摇摇药瓶,混匀药物。喂药时建议妈妈试用滴管或没有枕头的针管,可以保证给药剂量准确。用管压住宝宝的舌头,从舌根处往嘴里慢慢推入药物,因为舌根处的味觉不敏感,可以有效防止宝宝吐药。喂完糖浆,需要再喂宝宝几管水,以防糖浆在口腔里残留对宝宝刚刚萌出的牙齿造成损伤。

糖浆最好用滴管或针管喂

肛门栓剂使用5注意

当口服药物宝宝不接受时,可以考虑选择肛门栓剂。使用肛门栓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妈妈接触栓剂前要用皂液洗净双手;

2、轻轻去除栓剂外包装,不要把药物拿在手里时间太长,因为手的体温很容易让药物在体外溶化;

3、如果家里有润滑剂(如儿童型开塞露),可以在宝宝肛门周围涂一圈,以便插入栓剂;

4、让宝宝侧躺,将栓剂轻轻插入宝宝肛门;

5、插入后保持侧躺的姿势1-2分钟,防止栓剂滑出肛门。

眼药水不要滴在眼珠上

妈妈需要掌握正确的滴眼药水的方法:

1、滴眼药水之前,妈妈要用皂液洗净双手;

2、核对药品确保药品无误;

3、让宝宝采取舒适的坐位或者仰卧位;

4、妈妈旋开眼药水瓶盖,确保滴眼药的滴嘴不接触任何物体表面(包括宝宝的眼睛);

5、用手指轻轻扒开宝宝的下眼皮,将一滴药液滴入下眼皮和眼球之间的结膜囊内,不要滴在黑眼珠上;

6、眼药水滴入后用手指压住内眼角2分钟左右,以防止药液顺着鼻泪管流入鼻腔,之后用干净纸巾擦掉留出的多余药液;

7、通常眼药开封后只能保存一个月,所以妈妈在开封时最好在药瓶上注明开封日期,一个月过后就要丢弃药物。

这些药,怕烫哦!

有些药物成分遇热会发生变化,影响药效。妈妈要了解常见的儿童药物中,哪些药物是不能用开水冲泡或者稀释的。

有些药物遇热成分会发生变化

维生素C泡腾片: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成分容易被还原、破坏,导致失去药效;

止咳糖浆:糖浆或浸膏需要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快速缓解咳嗽症状。如果用水,特别是热水冲服,会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导致无法形成保护膜,从而影响疗效。而且中药剂型的咳嗽糖浆中,往往含有薄荷成分以起到清凉的作用,如果用热水冲服,会影响薄荷的清凉效果。

活疫苗:宝宝服用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和轮状病毒糖丸都属于活疫苗。如果用超过40摄氏度的水送服,会导致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宝宝常服的妈咪爱、培菲康等含有活性菌的药物,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从而降低药效,是不适合用热水冲服的。

抗生素类:为避免降低药效,给宝宝吃抗生素类药品时,建议用凉水或温水冲服。

饭前吃和饭后吃的药物

饭前吃:思密达是治疗腹泻的药物,需要在宝宝空腹时单独服用。因为其成分为蒙脱石粉,是一种矿物质粉,在肠道中可以吸附病毒和细菌,在排泄时将病菌带出体外。如果在饭后服用或和其他药物同服,会将食物和药物吸附后带出体外。因此宝宝服用蒙脱石粉前后一小时最好不要进食任何食物。

饭后吃: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最好饭后服用。比如强的松,最好选择在饭后给宝宝服用。胃里有 食物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脂溶性药物,比如宝宝常服的维生素D滴剂就适合在饭后给宝宝服用,吃饭时摄入的油脂能帮助药物的吸收。还有益生菌类药物,肠胃中的食物能够提供给益生菌足够的营养,以便让益生菌发挥更好的作用。

警惕药物成分叠加

两种甚至以上含有同种药物成分的药品同时服用,就可能因为药物成分叠加而导致某种成分服用过量,对宝宝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妈妈在给宝宝同时服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请务必关注药品说明书,看是否集中药品中含有相同的药物成分。

复方感冒药不建议给6岁以下宝宝服用:复方感冒药通常有比较复杂的药物成分,其中很可能含有具有退烧作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成分。如果在宝宝服用复方感冒药的基础上,再服用退烧药,就很难掌握退烧药的给药量,容易导致退烧药服用过量。

维生素补充切忌过重: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一旦补充过量也会对宝宝身体造成伤害。如果宝宝在服用添加了多种维生素的配方奶,或是服用复合维生素补充剂的同时,再补充维生素AD滴剂,就可能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

宝宝服铁剂注意事项

宝宝服铁剂后不要马上喝奶:因为奶中含有的钙和高磷酸盐,会与铁剂结合而生成沉淀,影响补钙效果,因此宝宝服铁剂后应至少间隔一小时再喝奶。

服铁剂后可适量补充果汁: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吸收,因此宝宝在补充铁剂后,可以适量喝果汁,或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宝宝服铁剂注意事项

宝宝退烧药优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宝宝常用的退烧药通常为两种,一种是布洛芬成分,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从药品分类来说,对乙酰氨基酚的第一适应症是退烧,而布洛芬却属于消炎止疼类药物,第二适应症才是退烧。而且布洛芬对肠胃刺激较大,不适合空腹服用。布洛芬经由肾脏排泄,宝宝身体脱水时也要避免服用,以免对肾脏造成伤害。有过敏体质的宝宝也不适合服用布洛芬。

许多药都可以混入食物中喂宝宝

对于哪些药可以混入食物中喂宝宝,妈妈可以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除非药品说明书里有特殊说明,否则可以加入宝宝爱吃的东西里喂宝宝服用。

对于药粉之类的难吃的药,可以混入食物里,以遮掩难闻气味。

一些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在饭后或掺在食物里喂宝宝还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很多益生菌药物是建议掺在奶水里给宝宝服用的。

维生素D滴剂也适合加入奶中喂宝宝,因为奶中含有的油脂能够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将药混入牛奶、酸奶、粥等食物中喂宝宝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推荐妈妈们把药物混入果汁和糖水中喂宝宝。

需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在将药物混入食物中时,食物的量不可过多,要保证宝宝能一顿吃完。如果将药混入一大碗粥,或一大碗奶里,宝宝一顿吃不完,药量就无法保证了。

宝宝吐药后需要补喂吗?

如果宝宝吃完药很快就吐了,是需要补喂的,因为短时间内药物是无法吸收的,这样药效就无法得到发挥。如果宝宝服药已经超过一小时,此时即使呕吐,也不需要补喂,因为药物大部分已经被吸收了。因此,妈妈可以以“一小时”为标准,一小时内吐药,要原量补喂,一小时以后吐,则不需要补喂了。

本文Hash:cbae7087b260e40e5af290133a1d9ab14fa3d2cd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