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病因和接种预防

对于婴幼儿,麻疹曾经是危及小儿生命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麻疹潜伏期常为6~18天,有低热、精神差等状况,易被家长忽视。发病时可有高热、眼结膜充血、流泪、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发病第3天在口腔两颊的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玫瑰红色,略高于皮面,疹间皮肤较正常,出疹顺序为颈后,渐波及额、面部,然后自上而下顺次延至躯干和四肢,有的到达手掌和足底。4~5天后,进入恢复期。出麻疹的孩子全身抵抗力降低,这时若护理不好或环境卫生不良,很容易发生肺炎、喉炎、脑炎、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性浮肿、干眼症等合并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麻疹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从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

麻疹的治疗没有特异性,应注意加强护理,给予足够的水分和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屋内保持空气新鲜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8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病较少,9~12个月的婴儿应该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生。

当婴儿没有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时,又不慎与麻疹患儿接触,您可带孩子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预防发病,或者在接触病人2天之内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以使孩子不发病,或即使发病也可减轻病情。但两种方法只能采取一种。

若孩子患过麻疹,将终身不再发病。

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和预防

预防接种是用各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注射到健康的婴幼儿的身体里,使小儿增强相应的抗病能力。

预防接种后小儿常会产生一些反应,一般分为局部性及全身性两大类。

局部反应: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5厘米之间,超过5厘米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时可涂龙胆紫药水。

全身反应:首先表现就是发烧,轻度为37摄氏度—37.5摄氏度,中的37.6摄氏度—38.5摄氏度。39摄氏度以上为重度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年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接种疫苗后要加强护理:(1)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2)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4)多喝开水。(5)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风疹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风疹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风疹(german measles,rubella)是儿童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特点是 微,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病人。通过飞沫传播,从出疹前5 天到出疹后2天均有传染性。除鼻咽分泌物外,血、粪、尿中亦有病毒存在。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l~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成人也可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而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 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其发生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故具有传染病。

  临床表现

  (一)后天性风疹

  1、潜伏期 约14~21天。

  2、 前驱期  约1~2天,低热、轻咳和流涕,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

  3、 出疹期

  1) 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l周左右。轻度脾肿大。

  2) 皮疹  在发热及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手掌足底无疹。

  3) 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传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

  4) 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

  5) 此外尚有感觉异常及睾丸疼痛等报告。合并症有感染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预后均良好。

  (二)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多于出生时即有各种畸形或多种脏器损害:

  1、先天性畸形以先性心血管畸形、失明(白内障、视网膜病、青光眼)小头畸形、智力障碍、骨发育障碍为多见。

  2、于生后可有新生儿肝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耳聋、脑炎及脑膜炎等病变,也可出现死胎、流产,出生后1岁内死亡率可达10%~20%。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见非典型细胞。

  (二)病毒学检测  患者咽部分泌物及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孕妇原发感染风疹病毒后,可采取羊水,胎盘绒毛或胎儿活检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及鉴定。方法包括电镜观察、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干扰试验、免疫沉淀试验、荧光或酶标法检测风疹病毒抗原等。亦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斑点法直接检测RV(rubella virus)抗原或应用斑点杂交法检测RV RNA,后者是取代病毒分离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三)血清学检查  采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升高者诊断为近期感染,可用血凝抑制试验(HI)、单扩溶血试验(SRH)、免疫酶荧光法(ELFA)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TR-FIA)。快速诊断RV感染常测血清中IGM抗体和测定特异性IGM亲和力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史,耳后、颈后和枕后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出疹迅速、消疹快、全身症状轻的特点,临床诊断不难。对亚临床型感染病人,必 时可做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诊断标准是:1、典型先天性缺陷如白内障、青光眼、心脏病、听力丧失、色素性视网膜炎;2、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检出风疹IgM抗体或持续增高的血凝抑制滴度。如未见畸形而仅有实验室证据,称之为先天性风疹感染。

  风疹与幼儿急疹的鉴别在于后者常发高热,热退疹出;药物疹患者则无淋巴结肿大;肠道病毒感染伴皮疹者,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表现,亦无淋巴结肿大;与轻型猩红热及不典型麻疹有时会混淆,血清学有助于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仅给对症及支持治疗。先天性风疹患儿可长期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检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预防

  隔离期5天。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若有接触史可于接触后5日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减轻或抑制症状。对于已确诊风疹的早期孕妇,应考虑终止妊娠。对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一)被动免疫  易感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可获被动保护或减轻疾病症状,唯其效果不确切,通常不用此法预防。但如易感孕妇接触风疹后不愿或不能作治疗性流产,则应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20-30ml。

  (二)主动免疫  减毒风疹疫苗接种后,98%接种者均产生抗体,可获终身免疫。一般用于儿童15月至青春发育期之间,怀孕妇女证实抗体阴性而且保证免疫后3个月内不怀孕者亦可使用。既使妊娠妇女不慎应用,亦很少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本文Hash:582c10fc7b9ac1913f6141c4f44395ded334583f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