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儿童哮喘家长作用大于医生

5月5日是世界哮喘日,今年的哮喘防治宣传活动特别强调儿童哮喘的控制,并且致力传达“您孩子的哮喘是可以控制的”这一信息给各位父母。专家指出———防控儿童哮喘家长作用大于医生

孩子常揉眼睛和鼻子须留心

胡女士刚满四岁的儿子有个“坏习惯”,经常用手揉眼睛和鼻子,她反复告诫这样做不好不卫生,可孩子却总是忍不住。一次,胡女士带孩子外出踏青,玩得正高兴时孩子突然不跑了并出现憋喘现象,胡女士慌忙把孩子送去医院,结果被诊断为哮喘发作。胡女士很纳闷,家里人都没有哮喘病史,怎么孩子会“突然”得了哮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慧玲教授解释说,哮喘确有遗传倾向,但绝不是唯一诱因。空调、地毯的广泛使用,宠物的饲养,都会增加室内过敏原密度,促使哮喘发病。其次,现在的大多数儿童成长环境过于干净,接触病毒、细菌等感染源的机会大大减少,造成抗感染免疫能力降低,而过敏反应增强,导致哮喘频发。再者,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增高,也会促进哮喘的发病。这些也是近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主因。

另外,与成人哮喘有别,儿童哮喘多数时间可以无症状,但却可以迅速发作并严重起来。儿童在不发烧情况下出现鼻痒、流涕、眼痒、晨起后连续打喷嚏等症状时,以往常常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其实这更多是过敏性鼻炎的表现。而过敏性鼻炎则是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就应考虑到哮喘的可能性,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哮喘患儿应尽其所能运动

才上小学一年级的馨馨是个文静的女孩。既不上体育课,也不参与同学间的游戏活动。原来在她进学校的第一天,妈妈就叮嘱她,不要参加运动,否则哮喘会复发。

鲍教授指出,哮喘儿童似乎应该尽可能避免运动,甚至有些学校不允许患有哮喘的儿童参加体育课。而实际上,哮喘儿童与所有正常儿童一样,应该尽其所能地进行锻炼,而不应予以限制。适度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完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不“敢”动的孩子体质会变弱,哮喘发病率也会增高。

家长认知程度决定哮喘防控效果

针对儿童哮喘的治疗,鲍教授指出,患儿对药物的依从性非常重要。如果患儿对某种药的依从性很差,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导致患儿依从性下降的原因很多,如年龄小,难以接受过于复杂的吸入操作等。因此,在早期发现和防控儿童哮喘方面,家长的作用比医生更重要,其防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但遗憾的是,患儿家长对儿童哮喘的防治特点却缺乏足够了解,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很少进行,或不规范用药,使得大多数患儿只是不断地接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哮喘不能得到长期完全控制。其实,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家长注意:抗生素用太早儿童易得哮喘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太早,会增加哮喘发病风险。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分析说,肠道益生菌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平衡至关重要。而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改变孩子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哮喘及过敏危险大增。尤其对不足6个月的小儿影响显著。研究负责人卡丽·雷斯尼斯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给小儿使用抗生素。

儿童用抗生素的几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是万能药

抗生素是万能消炎药,不论宝贝是感冒、拉肚子、发热还是咳嗽都可以用。———小小妈

专家观点: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等就没有效果。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很多时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并不管用。另外,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腹泻也需谨慎使用抗生素。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就无济于事,抗生素仅适用于肠道细菌感染。

误区2:越新越贵的越好

使用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才能更好。———明明妈

专家观点: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并不是贵药或新药的疗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药好。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可谓物美价廉,而且药效稳定,加之人们不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而且,老药的不良反应比新药更明确,更有利于诊疗。

误区3:多种混用疗效好

宝宝生病最好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大宝妈

专家观点:临床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而且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更不能擅自联用。不合理的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

儿童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后果

相对于成年人,儿童更容易患病,而目前有部分家长对抗生素有很深的依赖观念,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对此医学专家提醒,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不可“迷信”抗生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表示,家长在保证儿童遵照医嘱服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家长存在“抗生素依赖”,认为使用抗生素“最保险”。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发展,更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之所以易成为抗生素“受害”主体,主要是由于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此外,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儿科医生在儿童铅中毒防治中的作用

儿科医生在儿童铅中毒防治中的作用

中华儿科杂志18年第3期第36卷述评

作者:沈晓明

单位:20012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国内关于儿童铅中毒的研究刚刚起步,但现有资料足以证明,铅中毒正威胁着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其普遍性和严重性远超过我们的预料,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现代病——儿童铅中毒

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和健康问题,儿童铅中毒即是其中之一。早在100年前,儿童铅中毒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儿科疾病为临床儿科学家所认识,之所以在近一个世纪重新受到重视和关注,原因有以下3点:其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威胁儿童健康的营养和感染性疾病逐渐减少,而交通和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儿童健康的隐患。其二,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但注重致病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也重视对心理健康的危害;由于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但注重临床状态的影响,更看到亚临床状态的危害。其三,在20世纪,人们得到一个共识:21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任何有损于群体和个体智能发育的因素不仅影响人类健康水平,更是悠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儿童铅中毒再次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许多研究证明,当儿童血铅水平在100μg/l(1μg/l=0.00483μmol/l)以上时,即能对智能发育产生不可回逆的损害,而此时往往没有足以引起注意的临床表现。在大量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的基础上,11年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制订新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100μg/l,无论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变化。这一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接受。在14年举行的第一届全球儿童铅中毒预防大会上为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学者进一步认定,并被最新版(第15版)的《nelson氏儿科学》引用。

二、国内儿童铅中毒的现状

根据近10年来国内11个省市的18项初步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在城市的工业区内,儿童血铅平均水平多在200~400μg/l之间,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没有明显工业污染的普通市区,儿童血铅的平均水平也在100μg/l左右。儿童过量的铅暴露已经对生长发育,特别是智能发育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上海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胎儿期铅暴露水平相对较高者,其在整个婴儿时期的发育均明显落后于胎儿期铅暴露水平较低者;铅污染地区儿童智能迟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铅污染地区;铅暴露儿童的体格生长落后于对照儿童。北京、沈阳、西安、福建等地也有类似研究报道。

在我国,铅作业工业和含铅汽油对环境的污染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和停止使用含铅汽油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根本办法。然而,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环境铅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前,我们是否只能坐视子孙后代受铅毒性的危害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三、儿科医生在儿童铅中毒防治中的作用

儿科医生在儿童铅中毒防治中大有可为。儿科医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环境和健康工作者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重要前提。美国的一位儿科医生对一群处于铅污染环境中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在干预4个月后儿童的血 水平下降50%。国内的研究也得出初步的满意结果。这些工作均提示,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针对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是有效、廉价、可行的干预措施。

第二,儿童铅中毒筛查。儿童铅中毒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早期并无典型或能促使患儿主动就诊的严重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血铅水平已经较高,铅毒性作用也已难以逆转。通过血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铅的儿童,对其进行及时的个体干预,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铅的毒性作用。筛查的方法有直接测定血铅或测定反映铅毒性作用的间接指标,如红细胞原卟啉或锌卟啉。前一指标较为客观可靠,但测定的技术要求高,成本也较高。近来已研究成功外周血纸片法测定血铅,使推广的可行性明显增大。外周血纸片法方法简便、廉价,但只适用于铅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且阳性个体仍需复查血铅。

第三,对筛查出来的中重度铅中毒患儿进行必要的治疗。一般认为,儿童血铅水平超过200μg/l,就应进行治疗。国外有成熟的诊治方案可供参考,但国内尚需建立更适合国情的方案。

第四,加强与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重视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和研究。儿科医生往往是儿童铅中毒普遍性和严重性的最早发现人和最直接见证人,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儿童铅中毒问题很重视,并最终取得防治的成功,这也是儿科医生积极参与和呼吁的结果。

我国的儿童铅中毒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真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加入到儿童铅中毒防治的队伍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铅污染给儿童带来的危害,真正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本文Hash:4b52caf158b292a0740c34458fce683ab8533765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