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发布时间:2008-04-20  浏览次数:document.all("getinfoclick").src='http://'+serverip+':'+serverport+'/cms/cms/infopub/getclick.jsp?infoid=1208420871245434&channelcode=Q0704';  来源:《东方中华》

  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以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与合作,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心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这里主要从民族认同、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和国家观念等层面作一些叙述。   双重认同意识   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一般表现为对本民族的亲近感、归属感以及许多情境下的自豪感。热爱自己归属的民族,关心自己归属的民族,并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奉献心力。   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来说,民族认同是人的情感同某个民族的单一互动,即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就在心理上认同为哪一个民族。中国的各民族则不同,普遍存在双重的心理认同,即既认同于自己所属的具体民族,又认同于共同归属的中华民族。   中国各个民族的成员都属于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民族,如蒙古族、回族等等,属于这些民族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认同于自己的民族。无论身处何处,都不会忘却自己的民族归属,对自己的民族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深深地熔铸在自己的血脉之中。   中国各民族还同属于中华民族,因而同时又形成了中华民族心理,即在心理上认同为具体民族的同时,也认同为中华民族,有着双重民族心理。如蒙古族、回族在认同自己属于蒙古族、回族的同时,也认同自己为中华民族。尤其在重要关头,中华意识表现得极为彰显。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操纵支持下,分裂势力在蒙古地区进行独立活动时,内蒙古地区的各盟、旗以各种方式加以反对。1913年初,内蒙古22部34旗王公召开了西蒙古王公会议,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外蒙独立,并通电声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中华意识。又如,满族著名作家老舍在抗日战争中写了一首题为《各族携手保中华》的诗,内容有:“何处是我家?我家在中华!扬子江边,大青山下,都是我的家,我家在中华。为中华打仗,不分汉满蒙回藏!为中华复兴,大家永远携手行。”诗中流露出的中华意识、中华情感犹如金石泻落,掷地有声,诗中激情抒发的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心声。   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度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息息相关。中华强,则各民族强;中华弱,则各民族弱。各民族必然关心中华民族的进退盛衰,形成中华心理。   二是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各族体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家源自中华,依附中华,因而心理归属中华。   三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救亡图存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责任,中华复兴成了各民族共同追求,这强化了各民族的中华意识。   中华心理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对中华大地开发的历史,对中华意识的形成和积淀意义重大。   万千奇迹,共同创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这片东方热土。   在中国的东北,满、鄂伦春、锡伯、朝鲜等民族开垦土地,种植庄稼,从而有了“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使千古沉睡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并且在寒冷的地区成功地种植了水稻。   在中国的北方,蒙古、达斡尔等民族开发了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的大片牧场,发展了牧业经济,于是有了“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在中国的西北,有漫漫的沙漠和无边的戈壁,冬天严寒,夏天酷热,《西游记》中描写的火焰山就在新疆。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克服了各种不利的地理条件,发展绿洲农业,发展牧业生产。于是天山南北成为如诗如画的好地方;青海湖畔牛羊肥壮、瓜果飘香;宁夏一带成为粮丰草足、鱼跃花香的“塞上江南”。   在中国的西南,居住着藏、壮、彝、苗、土家、瑶、布依、白、傣、哈尼、纳西等众多民族,他们适应和改造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或在空气稀薄的世界屋脊,或在山高路险的莽莽密林,或在地形复杂的高原、丘陵,发展生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于是有了秀丽的山水,片片的稻田,有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场,有了好像挂在半空中的层层梯田。   在中国的南方,岭南地区虽然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但历来被称作“瘴疠之地”,经常疫病流行,以致在封建时代,有些地方成为安置被朝廷处分的官员和流放犯人的地方。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被流放到海南。但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开天辟地,使岭南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于是有了一片片的橡胶林,一排排椰子树,也有了一个个通向世界的港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统称为高山族的群体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岛上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把台湾开发成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经济开发,丰富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内容,少数民族有特色的经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由此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流汗流血的劳作,世世代代的创造,自然而然地使各民族对自己开发耕耘的土地充满感情,喜爱之,依赖之,既而升华为浓烈的中华意识。   民族合作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各民族存在的差异和发展的愿望,产生了合作的需要。以经济文化为纽带,形成了强烈的合作精神。各民族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同奋斗,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各民族意识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   在文化方面,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不仅各展其美,而且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共吐芳华。各民族文化交流源于长期的共生共处,源于各自的特色,也源于彼此的需要。因为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才能更好地滋养和发展自己。战国时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讲的是赵武灵王穿着少数民族的衣服骑马射箭。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缘起和久远由此可见一斑。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既有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族文化,也有汉族学习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学习吸收。其内容几乎涉及文化的所有方面,不胜枚举。比如,汉族的语言、文字、诗歌等给少数民族予巨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同样给汉族予很大影响。在当今的中国舞台上,少数民族的歌舞大放光芒,广受汉族人民的喜爱,对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以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各民族更是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人类社会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可以想象,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大地上到处是荆棘、野草、野兽出没,江河四溢,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 难,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需要群体的合作精神,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劳动。于是中华民族以智慧和汗水,也以合作精神,开出了一片片田地,培育了一个个物种,驯化了许许多多野兽、野禽,兴建了大大小小的工程、建筑,造就了锦绣中华。   五谷和六畜由各民族共同培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民间春节张贴的对联中,往往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两条联语。那么“‘五谷”是哪些东西?“六畜”又指的是什么?它们都是哪个民族最早引种和驯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多民族众手种五谷、众心驯养六畜。   稷(粟)、黍、稻、麦、菽(豆)习惯上被称做五谷,是中国栽培作物的代表.也是传统农业生产的核心。这些粮食作物的引种和改良,今天成为人民的盘中餐,是各族人民长期努力、辛勤培育的结果。   黍、稷是黄河流域华夏族(即汉族)首先种植的。   水稻的种植却是今天壮族等民族的先民--南方百越民族的发明。中国古代越族种稻不但在国内最早,在世界上也属先行者,考古工作者已在浙江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稻谷。   大豆的种植是东北民族祖先的功劳。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栽培的起源地,居住在东北的古代民族则是中国最早的大豆栽培者。豆类作物除大豆外,还有蚕豆、豌豆、回鹘豆等,统称为“胡豆”。过去,一些书上常把一些少数民族称作“胡”,把少数民族地区称做“胡地”,所以,一听名字,就可以判定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到中原的。其他冠以“胡”姓的作物,如胡萝卜、胡椒、胡麻等,也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   麦子则是居住在西域(新疆)的民族最早引种的。   除了五谷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植物也是少数民族首先引种或培育的。茶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栽培和利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的一大贡献。首先种植和利用茶叶的是南方少数民族。云南西双版纳、墨江等地的哈尼族山区,盛产普洱茶。普洱茶被誉为“绿色的金子”,名扬四海。   油菜是西北少数民族首先种植后传入内地的一种重要油料作物,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一到春天,油菜花开,金光耀眼。   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枇杷、橄榄、椰子、槟榔都是南方少数民族首先利用和栽培的;西瓜、哈密瓜在中国西北地区首先种植;葡萄、核桃、石榴经西域引种到中原。这些农作物的引种和培育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   在家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牛、羊、猪、狗、鸡,合称“六畜”。   猪、牛和鸡是由南方民族最早驯化和饲养的,它们在南方民族的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天仍然是他们肉食的主要来源。   狗和羊是由西部的民族最早驯化和养殖的,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是靠着羊生存和发展的。   马是最后被驯化的动物,驯养马匹是草原民族的功劳。马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工具以后,便大大地改变了牧业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书上往往把最好的马称作天马,有一句成语叫“天马行空”,天马就产在新疆的伊犁地区。   同居于东方,共生于中华,各民族必须友好相处,取长补短,和衷共济,才能发展自己,共同进步。这是各民族的共同意识,也是真切的历史事实。   共同爱国情怀   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生死与共,命运攸关,利益一体,因而各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 许多版图很大、甚至地跨几大洲的帝国,但最后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文化有的成了碎片,有的成为历史之谜。能够延续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长期保持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格局的,只有中国。基本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始终存在着,各民族共同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尽管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各族人民心向统一,维护统一。于是国脉世代相继,文化传承不断。   在重要关头,各民族总是心系祖国。17世纪初,原生活在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游牧中穿过哈萨克草原到达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生活了150年的时光。后受到沙俄的欺凌和压迫,在困苦之中、忧患之时,他们想起了东方的故土,想起了自己的祖国。于是17万人毅然结队东行,这是一次艰难的、惨烈的长征,他们战胜雨雪风霜,击退沙俄殖民军的围追堵截,经过半年多的跋涉,死伤惨重,伤亡过半,终于在1771年回到祖国。他们受到清王朝的热烈欢迎,并被安置在新疆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一支蒙古人今日仍安定地生活在天山南北。   民族处于危亡之时,在国家遭受侵略之时,为了捍卫国家统一,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民族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与侵犯总是首先发生在边境地区。边境线一带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于是他们便处在了抗敌的前哨。他们一代又一代以自己的忠诚和热血守护国门,抵御外敌。   在沿海抗击倭寇。在明代,日本的大批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杀人、抢劫、放火,侵害百姓,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明朝委任戚继光为将领,进行抗倭。在抗倭斗争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曾立下功勋。广西和湖南土司统帅的土家、苗等民族的武装,曾建立赫赫战功。在浙江进行的多次战役中,土家、苗族士兵多次大败倭寇,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   在东北、西北抗击沙俄。17世纪,沙俄侵略军向中国黑龙江地区进犯,并在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筑起城堡,企图永远霸占这块本来属于中国的土地。东北各族人民奋起反抗,配合政府军队,经过两次战斗,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旧中国对外国签订的少有的平等条约之一,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俄东部边界。   1865年,趁着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发生民族分裂活动的机会,中亚浩汗国的阿古柏入侵中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以武力占领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几乎所有的绿洲,在天山以南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并自封为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1876年,清政府派军队开赴新疆,反击外国侵略者。新疆各族人民热情支持清军,传送消息、充当向导、运送粮食和武器,并派子弟直接投入战斗。由于各族人民的支持,清军彻底打败了分裂祖国的民族败类,驱逐了沙俄侵略者。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西域从此改名为新疆,这就是新疆名称的来历。新疆的意思是“故土新归”―这块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又回来了。   在东南、西南抗击英国入侵者。英帝国主义1840年和1856年两次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各族人民纷纷投身于反侵略的斗争行列。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江苏巡抚裕谦(蒙古族)在浙江镇海保卫战 中,亲临前线指挥,以身殉国;副都统海龄(满族)率军与侵略者巷战而光荣牺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蒙古族人民踊跃捐献马匹、银两支援前方,并迅速组织骑兵参战,在大沽口战役中获得重大胜利。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还把侵略魔爪伸向西藏,先后两次发动侵略西藏地方的战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的领土中肢解出去。西藏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给了英国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江孜保卫战中,藏族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写下光辉篇章。   187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云南陇川等地,当时的景颇、傣、阿昌等族的人民和一些土司、山官、头人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抗英斗争,把武装的英国“远征队”打得狼狈不堪,窜回缅甸。   在南部抵抗法国侵略者。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后,侵略扩张之心不死,又向中国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抵抗,各族人民纷纷参战,于1885年3月,在中越边境取得镇南关大捷,狠狠打击了法国侵略军。正当各族子弟兵在镇南关抵抗法军的时候,春节到了,但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无法欢庆传统佳节。当他们凯旋时,春节已过,于是当地壮族群众杀鸡宰羊,给战场归来的子弟兵重新过年,由此演变成为壮族一个固定的节日--“吃立节”。“吃立”在壮语中是“欢庆”的意思。   在祖国宝岛台湾反击来敌。在台湾,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多次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进犯与占领,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16世纪以来,台湾人民先后抗击倭寇侵略,反对荷兰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为驱逐荷兰占领者进行了长达38年的战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少数民族人民奋起响应,打击荷兰侵略者,支援郑成功的军队,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后,各族人民又英勇地抗击日寇,700多高山族勇士在保卫曾文溪的战斗中,洒尽鲜血,英勇牺牲。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少数人进行的分裂事件,但因违背历史潮流,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而归于失败。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外敌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腐败,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使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就必须进行社会变革,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各族人民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合作,共同奋斗,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包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宪法》庄严地记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新的世纪,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迈开大步,走向新的历史里程。正同心协力,不懈奋斗,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抗战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中华不屈的民族精神

70年前,每一位中国人都欢呼雀跃,庆祝着抗战的胜利,到了70年后的现在,我们仍不忘历史,继续的将这一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古老萌动了青春,进步窒息了腐朽;地球在浩淼的银河中巡天遥看,人类在广袤的原野上问星展望。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人类的旗海里闪烁起独树一帜的绚丽!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地球的面庞中照耀起绝无仅有的光辉!面对高山,也许你感喟她的巍峨气势;放眼大海,也许你惊叹她的汹涌不凡;仰望劲松,也许你赞美她的高大和苍翠;俯看小草,也许你称颂她的坚韧和伟大……然而,这许许多多的“也许”隐含着什么?孕育着什么?记载着什么?她们隐含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不屈精神!她们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她们记载了中华民族毅然抗争的英勇斗志!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伤痕累累。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回眸二十世纪,我们看见了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美丽的山河;我们看见了鬼子的飞机在华夏的上空疯狂肆虐;我们更看见了那一把把闪亮的刺刀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刺去……回眸二十世纪,我们更看到了那悲壮的一幕:74年前,仅仅三个月内,广袤富饶的东北大地就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之下;70年前,北平的学生只是为了抗日,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但还要冲破军警的重重阻挠;68年前,虎踞龙盘的南京,30万条生命无一幸存。我们的脸上在流着泪,我们的心中在淌着血!滔滔黄河水容不下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滚滚长江浪,负载不了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炽烈真情。面对侵略者的种种暴行,祖国没有沉沦,面对锦绣河山的呼唤,炎黄子孙没有沉没。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红旗举手宣誓,无怨无悔;江姐和战友们含着眼泪绣出五星红旗,赤胆忠心;凇沪会战的29军弹尽粮绝,英勇壮烈;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惊天动地。我们不能忘记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我们不能忘记平型关的第一场大捷,我们更不能忘记百团大战的第一次反攻。多少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多少华夏子孙为了这片土地献出满腔赤诚。锦绣的中华大地,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悲歌?无数个根据地,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战士的热血?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是什么精神使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目标。这种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永存的民族精神。华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诚甘胆憾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苏武,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还有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屈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唤醒人们,为了自己民族的光明而战。感受民族精神,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屈原《橘颂》的音韵,唱您历史的恢宏,岁月的辉煌;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感受民族精神,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文天祥的一腔《 气歌》,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以鲁迅的一声《呐喊》,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感受民族精神,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如今抗日战争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虽然身处和平,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让我们做高山的攀登者,去饱览险峰的雄姿吧;让我们做浪尖的弄潮者,去领略大海的气魄吧;让我们做时代音符的弹奏者,去奏响祖国激昂时代的最强音吧!让中华民族在我们的手中,腾飞!

民族团结手抄报_爱我中华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编辑本段历史渊源古时候,前秦,前赵,北魏,辽,西夏,金,元,清,我认为很多少数民族都作出了有利于中国的事情比如说北魏,它促进了民族融合,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人口突破3亿。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康乾盛世,所属年代清代。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编辑本段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关系和睦,政治就稳定,紧急就会发展;民族关系恶化,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就会受到破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本文Hash:1b9f79ff70c7981f1530978d1e5e69c7ac0a107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