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教育中的心理性原则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教育中的心理性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教育中的心理性原则2000-10-09
戴小力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为行为特异性的心理特征部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既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又是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共同构成个性的整体。一个人总是在个性倾向性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活动中表现出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作为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所包括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否按照这些规律对其进行塑造和培养,关系到其能否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作为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健康水平。从上述意义出发,个性心理特征的塑造和培养既是教育问题,又是不能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奠定其个性发展基础并初步形成个性的时期,该时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在整个个性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且主要在教学活动中完成。
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照顾到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卫生知识的指导,以及因升学压力而导致的对其它方面的忽视,致使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上普遍存在着超越心理发展规律、违背心理卫生原则的做法。如片面追求教学效率,随意加大教学量;忽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承受水平,盲目进行强化训练;以简单化的强制式教育代替艺术性的启发、诱导等。这些做法也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达到了教育者所预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并未造成特别不利的影响,实际上却导致了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出现,破坏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并反过来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及整个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显然,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意识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心理卫生从本质上说是维护心理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学问,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能否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其目的的重要保证。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需着重注意以下几项心理卫生原则。
心身统一原则。“心身是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实体,但只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有机体两个有区别的然而不可分割的方面。……疾病总是既是身体的又是精神的。”心与身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关系,大脑在其中起着联系和调节作用,生理机能的状况好坏制约着心理机能的发挥和发展,反过来心理机能的状况也影响生理机能的水平,二者之间由于大脑的连接作用而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关系,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必须充分照顾到心身之间的这种协调统一性,只有将二者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任何破坏身心统一规律的发展计划都将导致极为不利的后果。例如,在能力的培养上,既应避免忽视身体锻炼而单纯发展能力的做法,又应避免超出身体负荷量的能力强化训练(如安排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等)。前者不仅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而且会导致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失调,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并最终影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后者则直接造成学生身体上的过度疲劳,降低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活动 机能,影响学习效率,挫伤学习动机。同样,在气质、性格的塑造上,也应注意个体心理品质发展与身体机能发展的协调统一,避免过于严厉的行为约束和超出身体承受水平的心理发展策略。近年来,国外曾一度盛行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类似“生存实验”的磨难教育,国内也曾有过准军事化水平的少儿军事夏令营等强化教育形式,然而结果却均未能如人所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活动的设计者未能把握好身心统一的规律,忽视学生的身体承受水平而片面强调高强度、高密度的成人式教育内容和方法,造成大量无意义的机体伤病,从而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正常发展。
渐进性原则。循序渐进是心理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同样如此。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渐进”意味着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秩序,避免因盲目加快教学进度而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在某些环节上出现“断裂”,从而引发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就能力发展而言,其渐进性表现在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个体概念能力的发展是依次由数的概念到量的概念,到空间概念,再到时间概念。个体思维能力的发展顺序也是由感觉运动阶段(0~2岁)到前运算阶段(2~7岁),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再到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个体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样是依次由数概念到加减法,再到剩除法,然后到剩方开方法,由简单运算到复杂运算,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等。教育活动必须充分照顾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性规律,避免因盲目超前、随意省略必要的教学环节而造成学生非正常学习困难,并进而引发焦虑、自卑、畏难、厌学甚至惧学等不良心理反应。就气质、性格发展而言,其渐进性表现在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由潜在变化向显在变化发展。因此,对其进行塑造和培养也应是逐步递进式的,切不可急于求成。当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消极的气质行为或偏离性格时,教师应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并有针对性地创设积极、健康的行为情景供其逐步改进、调适。反之,若急于求成,一味采取强制性的高压手段或过份严厉的惩罚措施,则不仅不利于学生积极地调整、完善自己,而且会引发抵触、抗拒心理,导致消极甚至破坏性情绪。
兴趣----自觉性原则。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如学习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中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尚不完善或处在较低水平,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活动自觉性。因此,让他们被动地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单调、枯燥,甚至毫无意义的内容,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导致厌倦、失望、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既不利于心理健康,又阻碍其能力的提高和气质、性格的改进。通过发现、培养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则能避免上述不良心理倾向的出现,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态中实现个性心理特征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教育的内容、目标,艺术地发现 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催化剂,达到寓教于乐、寓健康发展于兴趣爱好的目的。
区别性原则。个性心理特征教育中的区别性原则包括而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正确区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因素,二是区别对待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气质、性格类型的学生。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背景,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例如,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因为能力有限,也可能因为气质上的粗心大意,还可能因为性格上的骄傲麻痹。属于能力方面的原因应给予理解并进行个别帮助;属于气质方面的原因应进行提醒、劝告,帮助查找自身不足;属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则应作出较严厉的批评,以利于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尽快改正。如若处理不当,盲目行事,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且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助长某些不良个性倾向,导致消极的教育后果。同样,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在能力上,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水平较高,有的较低;有的学生能力表现的较早,有的较晚,女生在语言、文学、音乐等方面比男生更早显露出才能,而男生则在绘画能力等方面比女生表现得要早等。在气质上,由神经过程特性决定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明显不同的动力特征,而在性格上同样存在着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的差异。因此,教育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区别对待上述诸方面的差异,在教育方式、目标要求上表现出灵活性和区别性,不强求一致,不简单划一,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不出现消极的负面效果。在区别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问题上,对内向气质者,尤其是具有抑郁质特征者,需要表扬、奖励时宜采取公开的方式,以鼓励其发展外向行为,发扬优点,需要批评和惩罚时则应注意其气质特征中的不利因素,采取个别的方式,以避免触及其过于脆弱、敏感的神经,挫伤其较强的自尊心,造成消极抵触情绪;对于胆汁质等外向气质者,则不宜过多采用公开褒奖的方式,否则容易导致骄傲自满情绪。在需要批评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适当选择公开处理的方式,以利于其增强克服缺点的动力,同时又不损伤其自尊心。
塑造和矫正相结合原则。如果说塑造、培养人是教育的主要功能的话,那么,矫正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塑造工作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的保证。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塑造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随时发现和矫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倾向。只有确保个性心理特征始终处在正常的健康状态,其发展才有意义和可能。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些不良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倾向。如抽象思维过份畸型地发展,导致其与形象思维严重失调;过份内向、敏感;过份追求完美、自我中心等。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不但严重阻碍了个性心理特征的膛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若不及时加以矫正,则极可能发展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以过份追求完美倾向为例,这是一种在中小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偏离性格倾向。表现为凡事从过程到结果均追求极端的完美,思维和行为中不能容忍半点缺陷,以致常常造成行 困难,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如读书时不分内容主次,喜欢面面俱到;写作时总是停留在追求完美的构思上,迟迟不能动笔等。其不良影响尽管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种性格特征若任其继续发展,则极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为心理障碍,并有可能导致强迫倾向或引发心身疾玻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个性塑造的一项基础工程,其质量关系到人一生整个个性心理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较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健康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与健康发展又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从大的方面看,这种不适应状况与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制度片面强调升学家,导致升学压力扩大化和低年级化有直接的关系;就学校本身而言,在教育上忽视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卫生意识也应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备课中心课件下载音像素材语文试题语文论坛◎

从女中学生自杀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人民网银川9月12日电记者杜峻晓报道,记者专程赴银川市第九中学就女中学生神雪自杀一事采访了该校校长陆一鸣。

陆校长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且从大都市上海来到西北,一干就扎下了根。陆一鸣对神雪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神雪的死,不仅给她父母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提醒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非抓不可的地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神雪在校时虽然学习成绩中等,但给老师和同学的整体印象是一个“乖乖女”。她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轻易不向同学或老师敞开心扉。在班上,她与多数同学不大交往,只有两个女同学与她关系比较密切。将近18岁的神雪心理已经成熟,她常在日记或作文中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写得文情并茂,让人怀疑那些“作品”是否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2001年底期末考试时,她因考化学时有夹带被监堂老师识破,按校规要受到处罚。她给学校写了一份检查,其中写道:

“先前那个宁可交白卷,也不作弊的我上哪儿去了?!有了这第一次,那第二次呢?我不敢想,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品质,那份骄傲已荡然无存。敬爱的老师,我知道这对我人格的污辱有多大,也知道这一该死的污点是被我自己刻上去的。但是,老师,当我发现在我做错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办法可以原谅自己了。”

神雪在检查中称自己是“坏孩子”,善于鼓励学生的政教主任李尚怀用朱笔在一旁批道:“改正了,还是好孩子。”出于种种考虑,神雪免于校方处分。

  生活中的神雪显得非常自卑与懦弱,在上初中时就是这样,上高中后,性格中的弱点不是一时就能克服的。遇到困难与矛盾,她不是想着如何克服解决,而是选择了逃避甚至死亡。昨晚记者在翻检神雪留下的一册日记时,就看她在日记中流露出了“悲观厌世,一死了之”的意思。

陆一鸣对记者说,第九中学的教育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九中的教育目标是整体培育,终生负责。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懂得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这是最关键的。如果失去这一条,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由此看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九中从几年前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但到目前还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目前的做法就是把现有的老师在暑假期间送到高等学府进行培训,回来后一边代文化课,同时兼做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就目前来看,这种做法力度还不够,得加强。 更多>>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管理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必须以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只有遵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发挥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作用,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有许多误区,我们必须走出误区,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完善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在对一些学校的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误区,表现如下:
  1.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学校领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有差距,如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会上,写在纸上。由于学校经费困难,又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外面有培训又没有派老师参加,对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没有相应的保证。
  2.学校老师认识不到位。有的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与别人关系不大。其实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还需要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的参与;并且学校领导、教师、后勤服务人员也要参与,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孤军作战,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但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致使许多学校在选择心理测验量表和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外,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这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学生和家长,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还有一些学校虽然积累了许多测验问卷,但却不知如何分析,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造成了相应的资源浪费。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任务。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内学习这门专业并非易事,要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重发展”的思想,而不应仅仅满足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和唯一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不少学校认为就是开设心理课。虽然每周心理课都有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其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是仅仅开设心理课,还难以保证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成纯心理知识的讲解,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相结合,与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
  
  二、怎样搞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要认真组织中小学校继续深入学习教 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解决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深入开展校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与能力。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在提高老师素质方面,每年都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还鼓励老师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小组,从中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认识上的误解,会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上的失误,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如果指引不当,其心理问题就有加剧的危险。因此,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引导匡正,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重点要完善以下一些体系: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教育目标在教育运行机制中是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是教育行为的指导方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尽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并将其纳入教育目标体系中,已成为中小学校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More...↓

本文Hash:3fb15dcddbc80430efa69f04331cbc91bc6f3e1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