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引起的耳聋

朱逊,两岁以前长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很招人喜欢。可不料祸从天降,就因为一次生病卫生院给他注射了一针庆大霉素,三个月后,他竟失去了听力,语言逐渐退化,最后成了又聋又哑的儿童……这是中央电视台曾播映的一幕聪灵儿因医疗事故变为聋哑儿的悲剧。但许多人并未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有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不是超大量用药,是不会引起耳聋的。看来人们还没有真正了解药物引起耳聋的实质和特点,以致此类事件还一再发生。

药物性耳聋被破坏的不是外耳和中耳的声音传导系统(不是传导性聋),而是感知声音最重要又最脆弱的部位耳蜗毛细胞遭致药毒损害。毛细胞是听觉神经的末梢感受器,正常情况下毛细胞把声能转化成生物电冲动传给听觉神经输入大脑中枢,人才能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耳毒性药物专门伤害毛细胞,让人感受不到外界的声音。这种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聋”,难以治愈。

婴幼儿聋不易识别

药物性耳聋不疼不痒,外耳道既不红肿也不流脓,孩子不哭不闹,反而变得安静。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孩子都变哑了,家长还不知是耳聋引起的。儿童药源性耳聋常为双侧性、永久性损害。特别是幼儿,由于不会诉说或表达不准确,待家长发现时,语言发育已经受损害,不仅致聋而且致哑,贻误了治疗时机。调查显示:在我国众多的耳聋患者中,因药物毒性作用致聋者约占一半左右。

小心致聋的药物

目前医学上发现的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有60多种。过去知道的主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近年来发现还有一些药物也具有耳毒性,抗生素类还有丁胺卡那、新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其他类药物有:保泰松、阿斯匹林、消炎痛、灭滴灵、心得安、苯巴比妥、乙胺碘呋酮等。

造成耳聋不仅与药量有关

上海医大曾对4年间用过庆大霉素的175例6个月至8岁的儿童进行电测听检查,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严重耳聋121例,2岁以前的损害尤其严重。损害程度与用药总量、给药途径和疗程长短有密切关系。椎管内给药的危害性最大,其次为静脉给药、肌肉给药和皮肤损伤后表面给药,口服相对安全。两种或多种耳毒性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损害的几率增高。

母亲受害可遗传后代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能从母亲的乳汁中分泌出来,损伤婴儿听神经,引起耳聋。还有的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先天性耳聋。近年更进一步发现,有药物性耳聋家族史的人,对耳毒性药物特别敏感,病人有家族聚集性特点。例如一位病人,仅注射0.5克链霉素,很快听力急速下降,出现耳聋,经追访探明,他家祖孙三代竟有17人因注射该药而致聋。研究探明,药物性耳聋系由细胞线粒体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引起的,即家族的变异基因可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她的子孙,使之具有潜在的过敏性,此称“母系遗传”。家族史可看作是药毒性耳聋的危险因素之一。

贴心提示:6招防范失聪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婴幼儿禁用耳毒性药物;

2、母系亲属中有对某种药物致聋者,其后代均绝对禁用该类药物;

3、儿童避免随便使用抗生素,必须用时,需选择无耳毒性抗生素。剂量宜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避免联合用药;

4、用可疑耳毒性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并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5、用抗生素期间,同时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A及硫酸软骨素等, 使感觉细胞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以起到保护内耳、预防药物中毒的作用。

6、一旦发现药毒耳聋迹象,应及时就医治疗,可选择维生素、神经营养药和血管扩张剂等,必要时可加用激素,治疗可持续2―3个月。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听力和语言训练,力争使轻中度耳聋患儿的听力恢复或好转,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如果已发展为重度,可在必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选配助听器,加强听力、语言的康复训练,以使患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警惕易引起胎儿畸形的药物

到底有哪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呢?我们在此列出一些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准妈妈们必须特别注意:

1.抗生素、抗真菌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毒性较小,是首选药物。先锋霉素类药物包含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克罗等,是次选的药物。氨基甙类药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起胎儿第八对脑神经受损、肾脏损害。四环素类药物毒性大,可抑制骨骼发育,使小儿乳齿染色。氯霉素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导致新生儿患灰婴综合征、骨髓抑制而白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磺胺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等。长效磺胺可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异常,不用为宜。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发育有影响。利福平可导致无脑儿、脑积水和四肢畸形。外用抗真菌药对胚胎毒性较小。

2.镇静催眠类药物:安定、利眠宁等药物短期应用较平安。

3.酚噻嗪类精神药物:抗精神病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4.解热镇痛药物:有报道说,阿司匹林在妊娠早期长期服用,可致腭裂、唇裂、肾脏畸形、心血管畸彤、神经系统畸形;消炎痛则可致动脉导管过早关闭。

5.泻药:妊娠期禁用,以免发生反射性子官收缩,从而引起流产。

6.抗凝血药物:如双香豆素等,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7.激素类药物:性激素,如己烯雌酚、炔孕酮、炔雌二醇、甲羟孕酮、甲基皋丸素、同化激素等对胎儿亦有致畸作用。

8.维生素类药物:孕期服用维生素药物要适量,不可过量。

9.甲状腺素和抗甲状腺药物:如他巴唑、脲类等,均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10.抗肿瘤药物:可导致对胎儿多发性先天性缺陷。

11.中成药:凡说明书上注有“孕妇忌用”或“孕妇慎用”的中成药皆不宜服用。中草药制剂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所以孕妇要慎服中成药。

小儿用药应警惕药物性耳聋

有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损害听觉神经与肾脏功能,严重的还会引起耳聋。其中以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为突出,称它们为“耳毒性抗生素”。

庆大霉素如果用量过大,疗程太长,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内耳,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微循环或损伤听神经末梢。据观察,首当其冲的受损部位是耳前庭,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走路摇摆;若毒性涉及耳蜗,则会发生耳鸣、耳聋。此药主要靠肾脏排泄,若肾功能不好,药物难以排出而积蓄中毒,这样肾脏进一步遭受损害,更易导致耳聋。年龄越小,耳中毒的程度越重,而且与用药的总量、给药途径和疗程长短密切相关。静脉滴注引起的毒性反应比肌肉注射要高得多。另外,妇女孕期及临产前如果使用庆大霉素不当,有可能酿成胎儿的肾脏损害和永久性耳聋。成人应用该药发生耳中毒反应者也不少见。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它对听神经、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与庆大霉素相仿。如果发现眩晕与耳鸣应立即停药。

卡那霉素对耳蜗神经与肾功能的损害最为明显。其持续性耳鸣往往是听力下降或耳聋的先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但在有的病人耳鸣与耳聋会同时发生,甚至没有耳鸣直接出现耳聋;若有肾功能损害,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患有肾病者忌用,50岁以上的病人慎用。

新霉素对耳蜗神经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卡那霉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病人耳部先有闷胀感,继而出现耳鸣和耳聋。过去认为新霉素的口服制剂毒性较小,实则不然,即使局部应用,也有中毒的危险,应当提高警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耳毒性抗生素具有三个隐蔽性特点。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约8000赫兹),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待用药数周、数月或停药半年、一年后,毒性扩展至低频率区,病人听话发生困难,也不会意识到与用药有关,这在医学上称为“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与老年人中毒反应发生得最快。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但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如一位患皮炎的病人,只注射了半支链霉素,就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眩晕、耳鸣,继而听力迅速下降,出现耳聋等症。医生在追访中发现,这家祖孙三代中竟有17人因注射该药造成顽固性耳聋,有遗传性倾向,此谓“过敏性耳毒反应”。

当今婴幼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如滥用耳毒性抗生素而引起聋哑,造成终生残疾,将会影响我国人口素质。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由于应用这类药物导致聋哑者,竟占整个聋哑儿童人数的一半以上,故必须引以为戒。尤其是新生儿的肾功能尚不健全,一般不主张使用庆大霉素。

尽管如此,我们对耳毒性抗生素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按病情需要,该用时还得用。但要注意严格掌握适应症,限用于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或对其他抗生素有抗药性的患者,不宜用于病毒性疾病,也不宜用于肾炎、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症。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剂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幼儿、老人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用药总量不宜过大,疗程不能太长,要按规定用量使用,有条件时,用药期间应做血药浓度检测。一旦出现眩晕、耳鸣,应立即减量或停用,若需要较长时间用药,应定期做听力及肾功能检查。此外,不要忽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如庆大霉素与羧苄青霉素合用,可使前者的抗菌效力降低;庆大霉素与速尿、利尿酸、氯喹、氮芥、心得安、保泰松、甲地孕酮等合用,可加剧对内耳及肾脏的毒性反应;若与晕海宁同用,会掩盖耳毒性反应。

其他耳毒性抗生素,如紫霉素、万古霉素、巴龙霉素、春雷霉素、多粘菌素等,也都应遵照以上原则使用。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王怀莲

本文Hash:5789b9a896914ec0b92e42d9c590b305230768e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