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导读: 概述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注意事项

概述

手足口病是经常在五六岁小孩身上的一种疾病,它的表现症状为低热、在身上会长红色的皮疹。它的很多表现症状都有感冒的症状相似。小面小编给您说说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小孩要做到勤洗手、多喝热水、勤晒衣被。()由于秋季是疾病多发生的季节,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孩子睡觉的地方要保持经常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新。()不要带孩子去人特别多的地方。

治疗方法。如果发现的早的会,给孩子身上出现皮疹的地方抹点药就行,注意多让孩子休息,做好孩子的皮肤护理问题。如果孩子还伴有发热的症状,那么就要给孩子畏服一些治疗发热的药。如果感觉很严重的话,并且还有别的并发症的话,要马上去医院检查治疗。

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就是预防。如果得病大多数会是比较轻的,家长不需要紧张的,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就要去医院治疗。

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的原则

首先,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其次,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再次,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

1.该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四、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并无疫苗。请广大家 朋友不要轻信谣言,以防上当受骗潘先海强调说,目前国家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没有特效药,任何有关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和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都是谣言,群众千万不要随便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除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芦根10g、板蓝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的原则

首先,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其次,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再次,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

1.该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四、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并无疫苗。请广大家 朋友不要轻信谣言,以防上当受骗潘先海强调说,目前国家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没有特效药,任何有关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和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都是谣言,群众千万不要随便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除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芦根10g、板蓝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手足口病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Al6引起。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相关专题推荐:手足口病的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

本文Hash:84840e7bb4268ec667f2336dbe87ed26c2819f4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