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护理生长发育曲线的4项指标

自古以来,生下来胖嘟嘟的婴儿总是比瘦婴儿更令人骄傲。难道出生时胖嘟嘟的婴儿就是健康的代名词吗?

胖与瘦:和出生体重有多少关联?

肉乎乎的小胳膊小腿,这样的小宝宝给人的印象是“身体健康”;而像“虾仁”一样弱小的宝宝,不管是家人还是外人,都会为他担心不已。

没有理想的出生体重

虽然出生时胖嘟嘟的宝宝比瘦瘦的宝宝更让父母放心,但医生们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并没有理想的出生体重,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足月出生的宝宝,体重大概应该在2.5~4千克之间,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都认为是合适的体重。

胖与瘦的背后

无论孩子出生时体重是多少,重要的是要看他今后的长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如果宝宝身体健康,每周称一两次体重比较合适,然后是每半个月称一次。在宝宝1岁前,有一个体重增长的大概值:1~3个月,平均每天增加25克左右;3~6个月,平均每天增加20克;6~9个月平均每天增加15克;9~12个月,平均每天增加10克。

有的孩子即使不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也并非都是生长发育异常,如果孩子体重增长一直很均衡,而父母本身就是瘦弱的体形,即使孩子体重在最低线以下,也没必要担心。瘦小的孩子并不代表身体不强壮,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体重曲线下端的瘦孩子,通常只是吃得少,或者父母很瘦,并没有健康问题。

现在倒是肥胖婴儿越来越让人担心。不过,在1岁之前,宝宝胖些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时期,宝宝在储备脂肪和能量,以备成长所需,这种储备在1岁时达到高峰期。第二年,宝宝开始学习走路,每天消耗会更多,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都会放缓。一直到孩子6岁,体重增加得都很少。6岁以后,宝宝体重会开始重新增长。但如果让重新增长发生在6岁以前,就需要注意了,因为这有可能导致成人后肥胖。

太胖?太瘦?让生长曲线说话

在1岁之后,要定期测量孩子的体重,大约每3个月一次,这一习惯应该一直坚持到少年期。但是,只测量孩子的体重还不够,还应该绘制出孩子的生长发育曲线,这样才能正确估计孩子体重和身高的关系。

绘制生长曲线的好处是,如果孩子的生长发育超出了曲线,能很容易发现,并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多长2~3千克很容易,而父母天天看着孩子,如果没有生长曲线,根本觉察不到孩子的变化。尽量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出现肥胖再采取措施,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预防总是胜于治疗。

生长发育曲线的4项指标

体重体重是反映宝宝生长发育最重要、最灵敏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宝宝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

身高(或身长)身高也是宝宝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长期营养状况,主要受遗传、种族和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头围头围是反映宝宝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MI)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是评估宝宝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宝宝的体形是否适中。

如何绘制宝宝生长发育曲线

绘制生长发育曲线,要做好以下几点:

做顺时记录每个月为宝宝量一次身高、体重和头围,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生长曲线表上。

连线观察把每个月描出的点连成一条曲线,观察宝宝的生长曲线是否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是匀速顺时增长。

做横向比较每2~3个月,需要对生长曲线增长速度进行一次匀速比较,如果出现突然增减,需要引起注意,必要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

计算BMI值计 出宝宝的BMI值,将它描绘在BMI曲线上,如果曲线为匀速顺时增长为正常。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4大指标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健康成长?婴幼儿是否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4个指标来看,这四个指标分别是体重,身长,头围,胸围。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健康成长?婴幼儿是否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4个指标来看,这四个指标分别是体重,身长,头围,胸围。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不是简单的身体由小增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牵涉到个体细胞的增加、分化,器官结构及功能的完善,而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的指标的。

小儿生长发育总的特点

出生后头2年身高、体重增长较快,2岁至青春期以前有较为稳定的增加,青春期快速增长,以后渐渐停止。体格发育有头尾规律,即:婴幼儿期头部发育领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增长不多而四肢、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婴儿期头部高度占全身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常用的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有: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一.体重

体重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最重要也是最灵敏的指标。因为体重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近期的营养状况。体重可以受多种因素如: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的影响。体重在出生头3个月增长最快,一般为月增长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3~6个月次之,一般月增长600~800克。6~12个月平均每个月增长300克。1岁后小儿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3岁小儿平均每个月体重增长150克。1岁后小儿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体重(kg)=年龄(岁)×2+7(或8)

二.身长

身长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但它反映的是长期营养状况,短期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营养、疾病等)对身长影响不明显。它主要受遗传、种族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身长的增加同体重一样,也是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长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长4~7.5厘米。幼儿期孩子的体型由婴儿期的肥墩型向瘦长型转变。这期间躯干稍长些,下肢稍短些。幼儿期后,四肢的增长逐渐快于躯干的增长。一岁以后平均身长的公式为:身长(cm)=年龄(岁)×5+80(cm)。小儿的身长与体重都可以用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来评价。

三.头围

头围是反映孩子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头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长1~2cm。3岁时头围平均为48cm,已与成人相差不很多了。由此可看出,脑发育主要在生后头3年。正常小儿后囟门3个月闭合,前囟门1岁~1岁半闭合。过迟闭合要考虑有无佝偻病的可能。有的孩子出生时囟门就较小,闭合也会早些。这与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较好有关。因此要综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超量服用鱼肝油或超量服用及注射维生素D,一般问题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孩子头越大约聪明,聪明与否和头围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头围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了。头围过大则要考虑有无脑肿瘤、脑积水的可能。

四.胸围

孩子在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随着月龄的增长,胸围逐渐赶上头围。一般在孩子1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但现在由于普遍营养状况较好,不少婴儿在未满1岁时胸围就赶上了头围。影响胸围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状况不好,缺乏体育活动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孩子1岁后,胸围增长明显快于头围,胸围逐渐超过头围。到青春期胸廓发育很快,向成人体型转变。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护理要点

婴儿首先学会头部的运动。婴儿都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最初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过渡到躯干、手和腿。许多早期的运动早已预先设定在大脑里了。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就知道应该如何吮吸了。如果什么东西碰到了他的脸蛋——比如新妈妈的乳头或者手指——他就会努力地用嘴去够。用不了几天,他就能十分熟练地吃奶了。如果新妈妈想按住他的头不让他动,他马上就会生气,而且还会扭动脑袋想要挣脱出来。(或许这就是婴儿与生俱来的防止窒息的本能。)一般最晚到一个月左右,婴儿就会用眼睛去跟踪物体,还会用手去够东西。

学会用手

有些婴儿刚一出生就能随意地把拇指或者其他手指放进嘴里。怀孕期间的超声波检查显示,宝宝在出生前就会吃手指。然而,大多数婴儿直到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才能有规律地把手放进嘴里。同时,由于婴儿的小拳头这时还攥得很紧,所以他们一般都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单独叼住拇指。

但是许多婴儿在大约两三个月的时候,竟然能一连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手。他们把手高高地举着,直到突然一下砸在自己的鼻子上为止——然后,他们会伸出胳膊,重来一遍。这便是手眼协调的开始。

手的主要作用是抓住东西和操纵物体。婴儿似乎事先就知道他下一步要学什么。在他真正能够抓住一件物体的几周之前,他好像很想努力地抓住物体。在这个阶段,如果新妈妈把一个拨浪鼓放在他手里,他就会抓住它摇晃。

到半岁左右,宝宝就学会了如何去够离他有一臂距离的东西。也是在大约这段时间,他还会学着把一个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逐渐地,他就能更加熟练地摆弄东西了。从大约9个月开始,他会很喜欢小心翼翼而又专心致志地捡拾一些小东西,尤其是那些新妈妈不希望他们去碰的东西(比如一点尘土)。

右撇子还是左撇子

孩子习惯用哪一只手是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大多数婴儿在最初的一两年里都是双手并用的,而且两只手同样灵活,然后,才会慢慢地偏向使用右手或者左手。很少有婴儿在6~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偏爱使用某一只手。左撇子或者右撇子是天生的。大约有10%的人习惯使用左手。习惯用哪只手做事与家族因素有关,有的家庭会有好几个左撇子,而有的家庭则一个也没有。强迫习惯使用左手的孩子改用右手,会使孩子的大脑出现混乱,因为大脑早已形成了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顺便说一下,习惯用右手还是习惯左手的现象跟使用左右腿的偏好以及优先使用哪只眼睛的情况是相似的。

学会翻身和滚落的危险

婴儿学会控制头和胳膊的年龄各不相同,他们学会翻身、独坐、爬行和站立的时间就更是因人而异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体重。体瘦、结实、精力充沛的孩子总是急于运动,而身体较胖的好静的孩子可能希望再等一等。

到了婴儿开始学翻身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他独自放在桌子上,哪怕只是一转身的工夫也不行。因为新妈妈无法准确地预测他什么时候就会成功地翻过身来。所以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只要孩子在高处,就要用一只手扶着他。在2~6个月之间,等宝宝能够翻身的时候,即使把他放在成人用的大床中间也是不安全的。别小看那个小东西,他翻到床边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许多孩子就从大床上掉到了地上,这使做父母的感到非常内疚。

从床上摔下来以后,如果宝宝立刻大哭起来,几分钟之后就止住哭闹,并且恢复了正常,就表示他没有受伤 如果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以后,新妈妈发现他有任何行为上的变化(比如爱哭、嗜睡、不吃东西等),就要打电话给医生,向他们说明当时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妈妈都可以放心,孩子一般是不会有事的。如果宝宝失去了意识,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新妈妈也最好立即给医生打电话。

独立坐

大多数孩子在7~9个月的时候,不用扶就能坐得很稳。但是,在他具备那样的协调能力之前,他可能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如果新妈妈拉住他的双手,他就会试着把自己拽起来。孩子的表现总是让父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再过多久我才能让他靠着东西坐在婴儿车里或者高脚椅上呢?一般说来,最好还是等到他能够自己稳稳地坐上几分钟的时候,再让他靠着东西笔直地坐着。但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让孩子坐着开开心,新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新妈妈的腿上,还可以让他靠着倾斜的枕头坐在婴儿车里,只要孩子的脖子和后背挺直就行。最不可取的是让孩子长时间地弯着腰坐着。

高脚椅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让孩子和家人一起进餐。但在另一方面,孩子从高脚椅上摔下来的危险却是让人十分担心的,何况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新妈妈要使用高脚椅,就要选一个底座宽大的,以免椅子翻倒。还要用配备的安全带把孩子扣住。无论孩子是坐在高脚椅上、还是坐在矮椅子上,都一定要有人照看。

拒绝换尿布

宝宝永远都学不会的事情之一就是换尿布和穿衣服的时候躺着不动。那是因为这完全违背孩子的天性。从孩子学会翻身到1岁左右,也就是他们能够站着穿衣服的时候,他们会愤怒地哭喊、挣扎着不想躺下去,就好像那是一种他们从没听说过的暴行一样。

有几种办法多少会有点帮助。有的孩子能被父母发出的有趣的声音吸引,有的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被一小块薄脆饼干或者小甜饼转移。新妈妈还可以用一个特别好玩的玩具来吸引他,比如八音盒或者活动玩具什么的,而且只在穿衣服的时候才专门把它拿出来。在新妈妈让宝宝躺下来之前就应该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要等到他开始喊叫的时候再去想办法。

匍匐和爬行

匍匐,就是宝宝开始拖着自己的身体在地板上爬。这个进步一般出现在6~12个月之间的某个时候。爬行,就是他们用双手和膝盖支撑起身体到处移动,这往往要比匍匐晚几个月。偶尔也有一些完全正常的婴儿根本不会匍匐或者不会爬行,他们只是坐在那儿,蹭过来蹭过去,直到学会站立为止。

婴儿匍匐和爬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他们熟练了之后就会改变方式。有的孩子先学会向后爬,有的则像螃蟹一样往两侧爬,有的婴儿直着腿用双手和脚趾爬行,有的用双手和双膝爬行,还有的则使用一条腿的膝盖和另一条腿的脚来爬行。爬行速度快的孩子可能走路会晚一些,而爬得比较笨拙或者从来就不会爬的孩子却具备了早学走路的动力。

站立

虽然有些宝宝精力充沛而又善于运动,早在7个月的时候就能站立了,但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第一年的最后3个月里学会站立。偶尔,新妈妈也能见到1岁以后还不会站立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在其他所有的方面都表现得很聪明、很健康。他们当中有的胖乎乎的,性情比较温和;有的双腿的协调性发展得有点慢。只要医生认为他们是健康的,他们在其他方面也都很好,就不用为这些孩子担心。

相当多的孩子在刚开始学站立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坐下去,所以常常会陷入困境。这些可怜的小家伙会一直站着,直到累得筋疲力尽而烦躁起来。父母同情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赶紧把孩子 从围栏里抱出来,让他坐下。可是孩子立刻就把刚才的疲劳忘得一干二净,再一次站了起来。这一次,他没站几分钟就哭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能够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宝宝坐下的时候,给他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玩,或者用小车推着他多走一会儿。令父母感到安慰的是,孩子会在一周之内学会如何坐下。不知哪天,他就会试着坐下去。他会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屁股往下蹲,等到胳膊够着了下面的坐垫,他就会犹豫很长的时间,然后“扑通”一下一屁股坐下去。他会发现原来摔得并不重,而且他坐的地方也垫得很舒服。

再过几个星期,宝宝就能学会用手扶着东西来回走动了。先是用两只手,然后就用一只手。这个阶段被称为“蹒跚学步”。他最终会掌握足够的平衡能力,什么也不扶就能走上几秒钟。他的精力太集中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大胆的事情。这时候,他就为行走作好了准备。

走路

许多因素都决定着宝宝学会独自行走的时间。其中,遗传因素恐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宝宝的愿望、体重、爬行的熟练程度、疾病和负面经历等。一个刚刚开始练习走路的孩子,如果生病卧床两周,他就会在一个多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不愿意再作尝试。如果正在学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也会在几周之内拒绝再次放开双手独自行走。

大多数幼儿都是在12~15个月之间学会走路的。有一些强壮而又有热情的孩子早在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走路了。也有相当数量的聪明孩子在1岁半,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开始走路。新妈妈用不着采取任何方法去教孩子走路。当他的肌肉、神经和精神都作好准备之后,新妈妈想阻止他都办不到。(学步车不能帮助孩子更早地学会走路,而且还非常不安全。)

O型腿、内八字和外八字

走路较早的孩子的父母或许会担心,这会不会给孩子的腿带来不良的影响。在我们看来,无论孩子自己想做什么,都是因为他们的体格已经有能力承受这种动作了。在练习走路的头几个月里,宝宝有时会形成O型腿或者镰刀腿。但是这种情况既存在于走路较早的孩子身上,也存在于走路较晚的孩子身上。大部分宝宝在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两只脚多少都有点外八字,但是随着他们的进步,脚尖就会逐渐向里合拢。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像查理·卓别林那样,脚尖笔直地分向两侧,而这些孩子后来也只不过还有一点轻微的外八字。一般的宝宝开始都会有一点外八字,而后来双脚往往都是基本平行的。那些开始时两脚水平朝前的宝宝则更容易在以后变成内八字。内八字脚和O型腿常常是相伴相随的。

孩子的腿、踝关节、脚的挺直程度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孩子先天的发育模式。有的孩子似乎本来就有长成镰刀腿的倾向,同时踝关节还容易内翻。体重较重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这种情况。而另一些孩子似乎生来就会长成O型腿和内八字。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那些特别活跃、体格健壮的孩子身上。另一个因素可能和孩子习惯于把脚和腿放在什么位置有关。(比如,新妈妈有时会看到有的孩子双脚在踝关节处形成内翻,那是因为他们总是那样把两只脚对着压在身子下面坐着。)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有的宝宝总是双脚相对地趴着,于是就形成了内八字脚;我们已经知道俯卧的睡姿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危险,因此这种情况就不那么常见了。

从孩子开始站立的时候起,做常规体检时,医生和护师就会观察孩子的踝关节和腿部发育情况。这就是孩子2岁期间要定期接受体格检查的原因之一。如果踝关节无力、镰刀腿 O型腿或者内八字等情况还在继续发展,那就需要采取矫正措施,但是这些情况多数都会随着时间自行恢复正常。

本文Hash:e8b46db957c4af5f4157880461e024bf3e6e3205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