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掉下床没事也别掉以轻心

1、让人后怕的宝宝掉床经历

9个月大女婴摔下床没被当回事三天后急救为时已晚

早前有这样一个新闻:在德清一名仅仅9个月大的女婴,不慎从半米左右高的床上摔落。当时,宝宝额头上肿起了一个小包,但是没能引起父母的重视。隔天后,孩子开始出现呕吐的症状,甚至咳出咖啡色的血丝。夫妻俩这才带着孩子,来到当地的一家医院治疗,但无法查清病因。三天后夫妻打算带着孩子前往省儿保治疗,可正是在去的路上,躺在母亲怀里的孩子已经渐渐失去了意识,手脚变得冰凉。医护人员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急救,依然未能挽救这弱小的生命。

2、为什么宝宝掉下床有如此大危害?

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一些家长没有发现宝宝有皮外伤,也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但往往一些看不见的“内伤”,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要了孩子的命!

儿科医生表示,“小孩特别容易伤到头部,因为头比较大,占比重也大,一旦摔下,头肯定首当其冲。再加上头不像身体其他部位,有衣服包裹着,而是硬碰硬的,一旦受伤就较重。而且小孩子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尤其是6个月左右的孩子,一开始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时间久了伤情才会表现出来,那个时候再来治疗,病情已经加重。而有些家长往往会根据坠落的高度自行判断伤情,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头部发生撞击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嗜睡、呕吐、昏迷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一旦宝宝出现持续的脸色苍白,呕吐甚至咯血,睡觉迷迷糊糊,那么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外伤,必须要马上送医,做进一步检查,然后再观察个三四天,等确定无碍后出院。

3、必学:宝宝掉下床的紧急处理

如果宝宝真的从床上掉下来了,家长应该立刻做哪些紧急措施呢?

不要急忙抱起宝宝

一些家长听到宝宝哇哇大哭,跑过去后发现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抱起宝宝看看有没有受伤。实际上,发生这种情况,不要急忙抱起宝宝,而是应该先确认其是否骨折。如果宝宝跌落后剧烈哭闹或失去意识,且手脚不能活动,需要怀疑是颈椎受到伤害或脑震荡及颅内出血。无论是骨折还是颈椎受伤,都应该立刻将受伤部位固定,不要移动。如果家人不会固定受伤部分,必须等急救人员来操作,以免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及时止血

宝宝掉下床后如果发生流血的状况,家长可先进行止血处理。最简单有效的就是直接加压止血法。可拿一块干净的纱布放在伤口上直接加压,直到出血停止。如果宝宝流鼻血,可以用手压住其鼻子上方(鼻根的地方)以帮助止血,但不要把宝宝的头仰起,以免血液返流到胃部引起刺激性呕吐。

4、“头等大事”:掉床后学会观察宝宝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宝宝发生跌落后,不要心急火燎地将宝宝从地上抱起,首先要学会观察宝宝,检查宝宝是否有意识,有没有受伤,若有意识不清,宝宝不哭,那可能伤到了脑,情况严重,必须马上去医院治疗。家长要注意动作不要过猛,以免导致其他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你发现宝宝的手脚不愿动,一碰就疼得哭起来时,检查是不是骨折或脱臼,家长可以先用冷水或冰块敷于受伤部位,再将宝宝送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摔到颈或背部,应将宝宝的身体保持平躺不动,拨打紧急电话。

如果没什么事也不要让宝宝立即睡觉,先逗逗他,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观察有没有后续的变化。另外,宝宝掉床后至少观察24小时,在此期 宝宝如果没有异常表现,方可安心。

5、防止宝宝掉下床来的几种办法

婴儿床加装护栏

这是最安全可靠的办法,待在安装上护栏的婴儿床里,宝宝再怎么爬与翻身,都不太会容易掉到地上的!妈妈可以把一些宝宝比较喜爱的玩具也放在里面,随便他怎么玩都不用担心。不过等宝宝长得再大一点,学会了攀爬的本领,这样的婴儿床也就不那么安全,妈妈就要小心谨慎地看护了!此外,婴儿床护栏的间隔距离必须小于10厘米,才不会出现宝宝头部被卡住的危险情况。

家长床上自制小围栏

如果宝宝没有专属的婴儿床,那么睡在你床上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在床上自制小围栏,防止宝宝翻身掉下床。比如你可以把宝宝放在被子和枕头中间,被子要用叠起来厚厚的那种,把拉得开的那一面朝外,背对宝宝,防止他把被子拉开后盖住脸又挣不脱而发生窒息!这个小围栏不要靠宝宝太近,左右都给他留一个翻身的空间供其活动。这样,宝宝就不太容易会翻出去。

注意床外安全

建议家长在床周围的地面上铺一些比较柔软的东西,比如海绵垫、泡沫垫、厚毛毯等。这样即使宝宝不小心掉下了床,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损伤。另外,离床比较近的地方最好不要放置桌子、热水瓶等危险物品,以免宝宝掉下床,碰伤到宝宝。

温馨提示:如果宝宝在睡觉妈妈要忙别的事情不能全程照看,建议妈妈可以拿几个婴儿摇铃或者那种碰一下就能响的小玩具放在宝宝的四周,小摇铃或玩具一响就能提醒妈妈宝宝已经醒了。妈妈也可以隔十分钟左右回来看一下宝宝,以确保他安全。

宝宝出牙期发烧,家长别掉以轻心

最近天气闷热多雨,10个月的萌萌突然发起了低烧,妈妈以为是出牙所导致的低烧便没怎么在意,结果到了第二天,萌萌的体温越来越高,达到了39℃,还出现了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医生诊断是口腔感染合并了感冒引起的发热。

出牙期易感染导致发热

处于萌牙期的孩子出现低热,长辈们往往会安慰说这是正常情况,不需要过于紧张。但萌牙为什么会发热?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如此呢?“牙齿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多数孩子无任何不适,但也有部分会出现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视孩子的体质而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翁志强解释,孩子第一颗乳牙冒出来的时间通常在6个月到1岁之间,而全部20颗乳牙长齐大概在孩子2~3岁之间。在长牙这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烦躁、哭闹、咬东西、爱咬手指或硬物、流口水、入睡难、轻微腹泻等问题,有些孩子还会发烧。

严格说来,孩子出牙期的发热并非乳牙萌出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此时期孩子牙龈痒的刺激,会喜欢啃咬东西、磨咬牙齿、牙龈,再加上萌牙期牙龈红肿又易被磨破,遇上免疫力差的孩子,就容易遭受到口腔里原有细菌大量繁殖侵袭,引起口腔黏膜感染、发炎而导致发热,一般来说感染并不严重,因此出牙导致的发热大多是低热。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内部的细菌侵袭外,来自外界的细菌侵袭也是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之一。在春季和夏季由于天气渐热、多雨,各种病毒活跃,是口腔和上呼吸道细菌、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如果家长没做好足够的预防工作,孩子把东西往嘴里送的同时,就可能把病毒和细菌一同送进去,比平时更容易受到感染,导致合并其他类型的感染,引起高热或其他问题。

出牙期应该注重口腔卫生

一般来说,出牙导致的口腔感染不会引起高热。如体温在38℃以下不需要服退烧药,但要勤观察,了解孩子是否口腔感染、发热甚至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如果超过38.5℃就建议去医院就诊查明发热原因。

翁志强强调,孩子在出牙期出现发热,家长应加强口腔卫生清洁。如每次喂食后让幼儿喝口水或帮助清洁口腔内残留食物,避免食物残留以利细菌繁殖。另外,因为很多情况下病毒感染,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发性小溃疡,且疼痛症状明显,还会有超过38℃的发热。

处于出牙期的孩子不断受到牙齿萌出的刺激,止不住地想要啃咬东西。因此家长可以购买市售的咬牙胶或磨牙饼条回来让孩子咬,减少幼儿出牙时的不舒服感觉。

宝宝声音嘶哑切莫掉以轻心

声音嘶哑是指病变对发声功能产生影响,轻者仅音调变低、变粗,重者发声明显嘶哑甚至完全失声。喉部的病变或全身的疾病均可影响喉部,导致声音嘶哑的。

⒈急性喉炎

原因: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等症状,多见于四五岁以下的小儿,冬春为易发病季节。声音嘶哑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为急性传染病的前兆或并发症。起病时多有干咳,白天较轻,夜间入睡后明显,有的小儿吸气时有喘鸣音,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治疗:患急性喉炎的小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镇静剂等,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采取增加室内湿度等措施。

⒉先天性喉喘鸣

原因:主要是由于妊娠期营养不良导致胎儿缺钙而引起的喉软骨软化。小儿吸气时声门上的会厌软骨阻塞喉入口或两侧杓会厌襞靠拢,使喉腔狭窄而发生吸气性喉喘鸣,呼气时则正常。

治疗:多数患儿的睡眠和饮食不受影响,所以除了注意营养和预防感冒外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治疗措施。

⒊喘鸣性喉痉挛

原因:由于喉肌痉挛使声门关闭而发生的喘鸣,常发生在血钙含量低的小儿身上,多由营养不良或佝偻病引起。发病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小儿吸气时有喘鸣及呼吸困难,持续一两分钟后做一次深吸气,症状就消失了。一夜可发作几次,发作间歇期均正常。

治疗:及时松解患儿的衣服,同时击拍其臀部,用冷毛巾敷其面部,亦可撬开患儿的口让其深呼吸。平时可给患儿口服钙剂、维生素D制剂,并适当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也有助于喉痉挛的解除。

⒋气管或支气管异物

原因:当小儿误把别针、纽扣或细小的玩具部件放入口中时,或在咀嚼豆类食物时说话、哭闹而深吸气时,可将这些异物吸入气管。也有小儿在被迫服药时,因方法不当使药物呛入气管。异物进入气管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烈的刺激性呛咳,声音嘶哑及反射性喉痉挛而出现的憋气、面色青紫等。异物停留在气管中,可随呼吸气流在气管中上下移动,引起剧烈的阵发性咳嗽。如果异物落入支气管,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会减轻,但由于一侧支气管堵塞产生肺不张,另一侧吸入气体增加而产生代偿性肺气肿,时间长了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且症状可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小儿不慎吸入异物,切忌惊慌,也不能用手去抠异物,以免异物越来越深入,难以取出。急救的办法是赶紧抱着小儿,让其头朝下,脚朝上,轻拍其背部;年龄稍大的小儿可让其先吸一口气,再用力猛咳一声,设法把异物咳出来。以上方法不能解决时,应尽早去医院,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⒌慢性喉炎

原因:以声带及喉黏膜表面慢性充血、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起初为间歇性,渐变为永久性,常于早晨起床时较重。

治疗:去除刺激因素,急性发作时应禁声,慢性期应以改善发声的训练为主。

⒍声带息肉

原因:在小儿身上比较少见。声音嘶哑程度与息肉的生长位置、大小有关,一般呈持续性。

治疗:轻者在去除刺激因素并通过发声训练后可自愈,大多数需手术切除。

预防

⒈注意环境卫生

室内勤通风换气,以免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和微生物引起呼吸道疾病。

⒉营养锻炼并重

注意均衡营养,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⒊预防气道异物

给小儿吃豆类食物时不要逗弄,教育他不要把东西放在口鼻里玩耍,这些都能有效地预防异物 进入气道。

本文Hash:64e7d418f0e8a53bdbe05bcdbfb42faae54eb86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