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前喝奶危害多妈妈该如何纠正

宝宝睡前喝奶之有何危害

造成乳牙龋齿

睡前喝奶,容易导致宝宝乳牙龋齿。这是因为我们人在睡眠的时候,唾液的分泌相对会比醒着来的少一些,再加上奶水在残留在口腔里面的时间过久而发酵,因此导致宝宝乳牙的结构被破坏。

喉咙发炎或中耳炎

小宝宝们的鼻咽部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不仅相对的狭窄,而且还比较垂直。虽然扁桃体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但是对于牛奶来说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基,因此当宝宝睡前喝完奶之后,就会是的残留的奶渍导致细菌的滋生,从而导致宝宝的喉咙发炎。

并且,由于宝宝的各个器官都比较的相近,因此在细菌的大量滋生之后就会危害到其他的器官的健康,比如引发宝宝中耳炎。

导致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对于2岁以下的宝宝和新生儿来说是比较常见的,也属于生理性的,一般很少会出现不适的症状。但是,如果让宝宝在睡前喝奶的话,那么就会容易让本来需要休息的消化系统再次的工作起来,加重胃食管反流。严重的话,就会使得反流的胃酸刺激呼吸系统,导致发炎,从而引起食欲缺乏,反食,上腹痛,喘息,反复肺炎,喉支气管炎,以及鼻窦炎,慢性咳嗽等症状。

宝宝睡前喝奶之如何纠正

1,如果宝宝年龄还小,不能很好的改变睡前喝奶的习惯的话,那么小编建议妈妈们可以在宝宝喝完奶之后喂几口的白开水漱漱口。

2,喝奶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尽量不要让宝宝抱着奶瓶入睡。

3,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可以通过讲故事,将道理的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改变睡前喝奶的习惯。(99健康网(www.99.com.cn)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妈妈应该如何纠正宝宝睡觉姿势

说到育儿经验,现在的年轻妈妈明显不足。从新生儿降生的那一刻起,妈妈们时常会遭遇手足无措的情况,在很多新生儿的常识性问题之中,有一个是经常被提到的。那就是宝宝总是朝着一边睡觉,是否需要进行纠正。另外一个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关于宝宝的排便问题,既然有那么多的年轻妈妈对于新生儿的常识性问题有所疑问,那么就让我们来做一下解答吧。

Q:宝宝两个月了,总是朝着一边睡,头部都变形了,需要纠正吗?怎么纠正呢?

A:小宝宝的头骨比较软,长期朝向一边睡,的确容易出现头骨被压扁的现象,在民间叫做“睡偏头”。宝宝睡偏头了,会影响头形的美观,确实需要纠正。纠正的方法就是经常帮宝宝变换睡觉的体位,让宝宝多侧向头形比较鼓的一侧睡。必要时可用定形枕辅助纠正头形,不要让宝宝固定长期偏向一侧睡觉,也是预防头骨变形的最好方法。

Q:宝宝两个多月了,排便的量和次数突然减少了,有时候2-3天都没有大便,有没有什么异常呢?

A: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改变,在民间被称为“攒肚”,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随着宝宝身体发育,胃肠道功能逐步健全,很多宝宝在两个多月的时候,都会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的情况。原本每天五六次大便的宝宝,变得每天只有两三次大便,有些宝宝甚至达到两三天一次大便的状态。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新生宝宝是不会自己变化睡觉的姿势的,所以,作为妈妈,你要定时的为宝宝转换睡觉的姿势,当然,也没有必要过于频繁,只要不然宝宝长期固定在同一方向睡觉就可以了,因为宝宝的头骨较软,总向一个方向睡觉,很容易将头睡偏。经常为宝宝转化睡觉的姿势是预防头骨变形的最好方法。如果由于你的疏忽导致宝宝头部已经有所变形,那么你可以考虑使用定形枕来进行纠正。越早纠正对于宝宝来说就越有利。

妈妈给宝宝喂奶该如何正确挤奶

挤奶的事情应该由母亲自己做,因为让别人挤有可能引起疼痛,反而抑制了喷乳反射,如果用力过猛还会造成乳房损伤。挤奶前要洗干净双手。母亲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把盛奶的容器放在靠近乳房的地方。

挤奶时,妈妈把拇指放在乳头、乳晕的上方,示指放在乳头、乳晕的下方,其他手指托住乳房。拇指、示指向胸壁方向挤压,挤压时手指一定要固定,不能在皮肤上滑来滑去。最初挤几下可能奶不下来,多重复几次奶就会下来的。

要注意的是必须挤压乳头后方,这样就能挤在乳晕下方的乳窦上。然后在各个方向上,按照同样方法压乳晕,有节奏地挤压及放松,并在乳晕周围反复转动手指位置,以便挤空每根乳腺管内的乳汁。一般情况下,一侧乳房至少挤压3~5分钟,待乳汁少了,就可挤另一侧乳房,双手可交换使用,以免疲劳。

每次挤奶的时间以20分钟为宜,双侧乳房轮流进行。一天应挤奶6~8次,这样才能保证乳汁分泌量。

每个母亲都应学会用手挤奶的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很好地应用。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当遇到母亲乳房发胀需要缓解、乳汁淤积需要去除、母婴暂时分离(如母亲外出工作),或者低体重几不能吸吮,需要挤奶喂他等情况时,用手挤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首选的、便捷的、污染程度最低的。它不需要设备,随时随地皆可进行。

本文Hash:b03653a0aeab46d595e03afae5d22347d302c94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