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告状啦

电视剧里面的状师都是一副惩恶锄奸为民伸张正义的样子,可飞飞妈妈家真出了个“小状王”。飞飞妈妈可发愁了:幼儿园里,飞飞特别喜欢“告发”别人,这可怎么办?

为什么那么多“小状王”

其实,很多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都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

三四岁大的小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宝宝上了幼儿园,对老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老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告发”背后的潜台词

小孩子的心思有时候很复杂,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在他们告状的背后,其实有很多的“潜台词”。

1.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

有时孩子告状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其他小朋友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爸爸妈妈的态度如何。飞飞在邻居的土豆家和土豆一起看电视,土豆越看离电视机越近。飞飞这时忍不住向土豆妈妈“告状”:“土豆往前挪啦!”飞飞在自己家,妈妈不准他离电视机那么近,可土豆家呢,情况不清楚,所以飞飞告状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可不可以往前挪”。

父母的做法:要让孩子知道,看电视坐得太近,这是铁定不能允许的。不管在任何地方,或者别人先这样做了,都不能改变这条原则。

2.老师,你看我做得多好!

飞飞在幼儿园,最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甜甜的饭没有吃完。”“老师,小小不好好画画。”这些告状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把饭全部吃完了,我画完了”,想被老师表扬。

父母的做法:那就给孩子一点表扬吧,这没什么可值得吝啬的,相信幼儿园的老师也懂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并不是因为他的“告发”而表扬他,而是因为他确实完成得好。

3.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飞飞和家属院里的乐乐又为了什么事情争了起来,后来干脆打起来了,被乐乐抓了一个血印子的飞飞别提有多委屈。只有赶紧告诉妈妈:“妈妈,妈妈,乐乐不讲理,还打我!”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与其一个人伤心还不如赶紧告状,这样也会心安理得一点,觉得自己必定会得到应该的补偿和公理。

父母的做法:先尽情地安慰一下吧,让他知道你永远都支持他,然后再鼓励他勇敢、大胆一些。

4.谁让你不给我玩,这下栽了吧!

飞飞也有“坏心眼”。玩玩具的时候,毛毛不把自己的天线宝宝给飞飞玩。飞飞看到毛毛在使劲扯天线宝宝的头发,就大声告诉老师:“老师,毛毛在给天线宝宝拔毛啦!”

父母的做法:对孩子这种“小心思”,可以包容一点。就事论事,只对他“告发”对象的行为做出应有的反应。当然,也可以暗示他,“小聪明”没有用,大人其实心里明白着呢,自己该干嘛干嘛去。

妈妈应对

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除了可以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找别人的茬 。

2.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心的小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

当然,这两点就算我们大人做起来也不会很容易。只是父母要用心在这两点上,日积月累,你就会看到孩子的改变。

宝宝的那些状况告诉你他吃的好不好

  宝宝出生后奶量变化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的吃奶量会发生明显变化,如生后第一天每次只需要5~10ml,到一周后可增加到60ml/次,然后保持比较稳定的奶量。因此,判断奶量是否合适与生后日龄有关。

  宝宝究竟该吃多少奶?

  一天中每次的喂奶量可以不同,喂奶的间隔时间也可能为2~6小时不等(取决于宝宝的睡眠和活动周期),但每天的总奶量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不同宝宝的奶量存在差异,与宝宝的活动、睡眠、个体差异等有关。因此,判断宝宝奶量是否足够,或担心宝宝身体是否正常,不能单纯看每次奶量多少,而应看宝宝的生长情况,以及精神情况是否良好。那如果宝宝奶水吃得不够好,会有什么表现呢?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就可以判断新生儿可能出现奶水摄入量不足。

  症状一,宝宝不喜欢主动觅食;

  症状二,身体活动减少、脸部表情减少,喂哺时吸吮变得没力,吞咽不好;

  症状三,奶量不正常,白天甚至4-6个小时不吃奶;

  如果宝宝缺乏上述正常反应,即吸吮无力或拒食,或奶量达不到正常需要量,则可认为是吃奶不好。暂时性的吃奶量不足,但精神状况良好,生长正常,则无需处理,否则应及时就诊。新生儿厌食可由许多病理原因造成,需要在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判断。

  摄入正常的婴儿是怎么表现的呢?

  正常新生儿会在饥饿情况下出现主动觅食动作,或变得警觉、身体活动增加、脸部表情增加甚至哭闹,喂哺时吸吮有力,吞咽良好。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吃奶的间隔时间与喂奶量及睡眠周期等有关,一般间隔2~3小时不等,较大宝宝夜间连续睡眠4~6小时不吃奶也属正常。

  (编辑:苗皓)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如何教育爱告状的孩子?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如何教育爱告状的孩子?育儿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你告状,这是不是让你令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两难……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孩子为什么爱告状?三四岁时孩子的认知层面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他对爸爸妈妈平时给他立的各种规矩很敏感,因此,他会觉得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些规矩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最乐于遵守、履行的。当他发现其他的孩子违背了他熟悉的规矩时,他就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在孩子的心里,规矩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既然看见了让他不理解的事情,那他就要说出来。1、“我”为了宣泄紧张的情绪。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2、希望大人对“我”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就会发生“告状”的行为。3、“我”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手足无措,他们就利用“告状”,以求大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4、“我”想逃避责任。有些孩子因为做错了事情,害怕大人批评、责骂,因此用“告状”来个先发制人或转移目标,以达到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的目的。5、“我”利用告状来抬高自己。孩子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产生了嫉妒心理,如果发现别人有一点的错误,就会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6、“我”对规则的敏感性。孩子的告状与大人所理解的告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记住父母定下的规矩了,并且大都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对这些规矩极其敏感,一旦有人没按照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不能理解。如何应对爱告状的孩子?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关键是看爸妈如何看待和处理。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父母在倾听孩子的告状时,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2、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3、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 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5、父母对待孩子告状的态度要认真。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6、父母、老师要多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理能力又相对偏弱,因此常用的方法是向成人求助。这时老师、父母都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锻炼能力。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改掉这一毛病。总之,如果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告状,父母大可不必过分担忧,这都是正常现象。可以鼓励孩子多些独立性,不要让孩子有依赖心理,多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对孩子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12/2页下一页

本文Hash:82ed6b86de9f178c798eb9219bf666f6d30e053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