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构建有生命力的绘画

这是一组名为“我眼中的树”的幼儿画。同样稚气的画面,有的饱含着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有的一眼就能看出老师“教画”的痕迹。这些痕迹大家应该非常熟悉:许多孩子画柳树就画一个有大枝桠的树干,然后画由上向下垂着的线条,代表柳枝;画苹果树就画一个粗壮的树干,树干上是一个椭圆形的树冠;树干则是千篇一律的纹状年轮和树皮。毋庸置疑,这样的画没有生命。它们不是孩子观察所得的对树的认识,而只是表达了老师对树的归纳。

画面很美却很重复

仔仔(化名)是个安静的孩子,他很爱画画,因此,妈妈给他报了绘画培训班。在幼儿园,仔仔画画下笔很肯定,粗略一看,画面丰满而漂亮。可是,曹弘颖老师却发现了问题:仔仔画的人物,嘴唇、眉毛、眼睛总是一个模样,这样的画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仔仔在外面上的是这样的绘画课:譬如画牛,老师在黑板上画,对孩子说,小朋友,牛的头是什么形状呢?是梯形。牛的身子是什么形状呢?是椭圆形……孩子完全可以参照已经给出的图形去画(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先入为主的图画代替了孩子自主的观察和对事物特征抽离分析的过程,绘画作品作为一种儿童内心世界的独特语言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此已经消失了。曹老师告诉记者,对于绘画,没有观察就难以创造。如果孩子不通过观察而一味让孩子模仿老师的范画,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去触摸世界的机会,让孩子对外界世界的独特感受禁锢在成人模式化的表达手法上,给了孩子一个有问题的方便。这种方便培养出的孩子常常是没有生命力的画匠,而非我们期望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观察带来的改变

细致的观察能使孩子的触角更加敏锐,带给他创作的激情和绘画的灵感。某天要让孩子写生画树,曹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院子里去观察树木,不断引导他们尽量多地发现各种树的独特之处,不断地肯定孩子的发现……仔仔这次写生的对象是一棵银杏树(图1),虽然树干还残留有模仿的痕迹,但可喜的是,我们从他的银杏树中已经发现他的变化——他能画出像扇子的银杏叶,能将树枝和叶子画得错落有致。曹老师说,这说明,通过这次活动,他已经尝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稚嫩的画笔去表达。所以,曹老师认为,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与其带他们进入学习简单绘画技能的课堂所产生的教育效能,不如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和生活,引导他们去感知去表达。

每一棵树都不一样

仔细看了这组树的画图,很容易就能分清哪些是观察所得,哪些在重现以往老师所“教”的树的形态。孩子通过对树的观察,便能分清树干、树枝和树叶(果实、种子)的基本关系,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中将所观察到的表现出来,如树干是下粗上细,树枝是长在树干上的、树叶是长在树枝上的、有些树枝是左右错落的……由于孩子的观察力还不够细致,同时,每个孩子观察的兴趣点也不同,所以,孩子的画有的着重表现树皮(图4图7),有的着重表现树叶(图2),有的着重表现树枝(图3),但这些画都会让人看到真实的树的再现和孩子个性表现手法的痕迹。这些画,是有生命力的。

本文Hash:7251f9109037c97132f77a81a1284aee3508a66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