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笨”一定没出息吗

看到有关“神童”的报道,家长往往感叹自己的孩子不成才,其实成才与早熟、晚熟无必然联系。我国有句俗语说:“好饭不怕晚”。大器晚成的意思是说:大材成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在我国古代,范进50岁才考上举人,姜子牙80岁才当上丞相。这种例子可举很多。

牛顿小时候被教师和同学称为“笨蛋”。德国一位著名化学家,小学时功课在全班倒数第一,到大学预科时,功课依然没有起色,后来成为有机化学奠基人。

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属于生理发育晚,有的“开窍”、“醒悟”迟,因而不知用功;有的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因而贪图玩耍;有的热衷于自己喜爱的活动,兴趣在课外。孩子成长有其自己的规律,我们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要丧失信心。切不可以为孩子“笨”而放松教育。

有一些“淘气包”,少年时期贪玩不肯用功,甚至逃学,成年以后才醒悟,后来成了企业家、厂长或者著名人士。

放养孩子一定要付出代价吗

  疑问?

  1、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认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兴趣高、效果好。

  2、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正常的孩子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然而,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孩子,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

  3、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

  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4、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

  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 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孤僻、漠不关心、迟钝、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关键?

  我们暂且把教育体制的问题放一放,先本着科学的态度,看看孩子最适合从几岁开始学习识字和数学?

  西方着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以及后来的研究者们,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年龄,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作“儿童的敏感期”。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和人格的发展。

  数学和符号敏感期,是儿童开始接触文字和数学这些抽象内容的时期。这个时期一般在4岁半―5岁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在对有形世界经过充分的接触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在智力方面上升到一个状态,那就是对抽象的符号突然发生兴趣。

  在敏感期内,儿童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出某种新机能为止。”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某种技能。而且,孩子在5岁以后,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具备了永久性记忆的能力,此时学习的抽象事物,不仅能理解,也能够被记住。

  关注?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还很小,就已经会数数、写数字和识字了,并没有强迫他,是不是这个敏感期也可以通过早期开发而提前呢?

  不会!科学家们研究和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是在自然客观的条件下,基于大量的观 和实践得出来的。自然发展的过程是不能逾越的,虽然每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敏感期的出现也是在一个时间段之内,但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提前。

  我们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数字、文字这样的抽象符号中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抱着小宝宝,手指某个文字或是数字教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提前,而是因为让孩子提前接触了大量的抽象符号,同时,孩子的身边没有符合他实际年龄需要的环境配置,从而出现提前对抽象符号“感兴趣”的现象。

  孩子之所以能提前“学会”识字和数数,并不是敏感期提前,而是通过大人的不断强化,暂时记住了这些抽象的符号,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而且,由于孩子在5岁前尚不具备永久性记忆能力,如果不连续强化,他很快就会忘记。

  另外,小孩子之所以表现出喜欢“学”,是因为他发现,如果能记住这些东西,妈妈爸爸就会很高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孩子出于生存的需要,他的主观意识中会去做讨好抚养人的事情。所以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喜欢“学”,而且能“学会”。其实,孩子是压抑了自身的需要,去迎合父母的期望!

  关注

  即使孩子已经进入了学习抽象事物的敏感期,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需要有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千万不能一下子就教很多。

  因为,此时的孩子虽然对抽象符号发生兴趣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纯粹抽象的状态,必须先为儿童提供跟符号相对称的实物进行配对,把一个有形的物质,透过符号表达出来,孩子才能很好地去理解和使用这些符号。

  比如孩子学数学的过程是分为三个阶段的1、2、3、4.....。这样的“数数”开始的,这个阶段叫“数名”;然后,孩子才会对数字感兴趣,就是具体地书写出来1、2、3这样的数字;再过一段时间,儿童就会对数量感兴趣。当儿童把“数名”、“数字”和“数量”三位合为一体的时候,他(她)才真正地走向数学。

  关注:4岁前的孩子最需要学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绝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孩子在进入学龄期之前,需要完成包括、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的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都会在这个时期到来。

  所以,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对一生发展最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通过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自发地去学。所以,不让孩子提前学识字和数学,绝不是“不学无术”的放养!

  孩子只有顺利地度过了人生最初阶段的关键时期,才能为他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

父母智商高生出来的孩子智商就一定高吗?

据统计,父母的智力高、孩子的智力往往也高;父母智力平常,孩子智力也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有可能智力发育不全。有人长期研究过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优秀的才智。他们子女的智商平均为128分,也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对于精神缺陷者,他们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迟钝。

但是,智力的实际表现还要受到主观努力和社会环境的很大影响,后天的教育,训练以及营养等因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没有这一条,再好的遗传基础也不行。可以设想,即使是具有特殊脑结构的“神童”,如果一出生就落入狼穴,也只能长成“狼孩”。

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高智能结构的家族,如音乐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个男是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和韦伯家族的几代人中都有著名的音乐家。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孙子祖皓都是机械发明家,又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智力的这种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认为遗传决定智力的例证。然而,家庭也是智力发展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家庭提供了定向教育培养的优势条件。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现象,恰恰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由此可见,遗传提供了智力的基本素质,后天因素则影响其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要想使后代智力超群,就必须在优生和优育上一起下功夫,使孩子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编辑

本文Hash:9d859cb5191a5325241eda8d676a132b07f9c8d6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