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既然对孩子要求过严十分有害,家长则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据孩子身体发育、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提出合理要求。凡是体力、年龄不能达到的不能强求。如当妈妈领着四岁的孩子上街,遇到熟人谈话时,他达不到“老老实实站在那儿等候”的要求,可是当哥哥做功课时,他却能做到“不吵不闹,安静地做自己的事”的要求。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一贯,言行一致,不能以自己情绪为转移。如孩子做错事,家长情绪不好,就拿孩子出气,乱提要求。家长心情舒畅时,就姑息迁就,不提要求。又如妈妈叫孩子洗了手再吃饭,奶奶却同意不洗手就吃饭。久而久之,孩子便是非不清,合理的要求没有了,应有的要求达不到。另外,成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对孩子才有说服力。

第三,要掌握循序渐进的方法。孩子的品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形成有一个长期复杂的、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所以对孩子的要求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加深和提高。如对孩子的劳动要求,必须从自我服务入手,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扩大劳动范围,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只有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收到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良好效果。

怎样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购物要求

父母屈服一个孩子的要求,就是满足她随意提出的要求;时间一长,孩子就发展成“给我东西”这种习惯、一种要求越来越多东西的行为。电视广告刺激孩子的贪婪,总是有人向他们灌输这种观点;买东西,就是买幸福。

如何不让孩子养成“给我东西”这种习惯呢?如果孩子有了这种习惯,如何改变?下面就是专家的劝告:

教育孩子不要沉湎于电视和玩具。

如果你带孩子做有意义的活动,孩子就不会整天缠着你闹了。从传统上讲,农场的孩子哪怕再小,也可以挤挤奶,收鸡蛋,做做其他的事。今天,做父母的几乎不叫孩子做什么事。父母应该安排一个时间表,叫孩子做点杂事,这样能防止孩子养成“给我东西”这种习惯。即使一个孩子4岁,他也能帮助清理早餐盘子、喂猫、给花草浇水等等。大的孩子能铺床,在花园里干活和整理盥洗室。

每次到商店买东西时,不要总是给你孩子买好吃的东西。父母这样做往往是由于内疚引起的,白天,父母大多数时间要工作,不在孩子身边,因此他们想补偿点孩子。

常常给孩子买礼物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有种大方的感觉,但是孩子渐渐会觉得自己有权享受到这种待遇,并一直要求着。

从一开始就要向孩子讲清楚,给他买东西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一种决定。如果你不想给孩子买,不要找借口,对孩子说“我们太穷了”这一类话,提醒孩子,幸福不是拥有许多东西。着重强调一下,有些东西是废物,不值得一买。规定出一些界线,最终把孩子过渡成一个有见解的消费者,然后又是一个守纪律的节省的人。

如果你认为孩子的请求是值得的,就给他一个机会,自己赚钱,自己买个这个东西。你可以说这一类的话,这也能激发孩子“自食其力”的动机和做事的干劲。

如果你拒绝孩子的请求,就简单明了说清你的理由。一天在超级市场上,一个父亲向4岁的儿子解释。买袋装的马铃薯片“不是好的选择,因为营养价值不大,里面含有脂肪和盐,对健康有害”。在一家商店,一个母亲告诉她的女儿,她不能买一包扁平的发夹,因为“许多发夹夹不住头发”。

这种解释对成年人来说,听起来文明,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听起来不着边际。最好发出一个坚定的“不”字,然后说出你认为简单的解释:“对你不好。”

一旦你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你对“给我东西”这种反应是教会孩子一些重要的信息:“什么东西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让一个孩子懂得:哭哭啼啼让人难受,自己的目的也实现不了。

“如果有必要,就离开商店,”家庭心理学家劝告说,“有时,即使麻烦,你也要证明这一点。”

作为一个父母,你的工作就是帮助你的孩子决定什么东西最值得得到,然后向他们显示用正确的方法得到这些东西。要让孩子学会重要的一课就是:得到东西要比说“给我东西”花费更大的劳动。

怎样合理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儿童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的来临之前,儿童就试探着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一开始他们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谐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感到鼓舞,因为他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诞生一样令他欣喜。自行活动将儿童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时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儿童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个时期,成人要跟在儿童的后面,让他们满足自己走路的欲望。这时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往哪里走。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儿童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儿童的行为,强行将儿童从我们认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来。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大哭,要求回到原来的路上去。

还有一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将孩子的鞋上装上会响的笛子。这种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使孩子心烦意乱,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棱利认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引自:《恢复蒙特棱利》,第33页)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雪化后的傍晚,水泥地上有一个个美丽的小水洼,一位妈妈提着东西慢慢地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妈妈的后面。突然孩子对路边的石头路沿发生了兴趣,上去了又下来,面露欣喜,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妈妈站在前面喊他快走,孩子像没听见一样。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过去一把将他从石沿上拉下来,严厉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在那里干什么。我们这位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用腿去探索路边的石沿,这种探索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

接着孩子又对路上的水洼发生了兴趣,小脚在水洼里叭叽叭叽地踩着,感受来自腿的那种感觉。这时妈妈看到孩子在踩水,又在前面大叫起来,呵斥孩子把鞋都弄脏了,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出水洼,硬拖着向前走去。孩子无限留恋地回望着那些水洼,妈妈却全然不觉。

对儿童敏感期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儿童成长的满足,而成长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如果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优秀,此刻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索工作。

本文Hash:314533231e1b57d6841a862a5f753351d7d5528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