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宝宝身体的中医独门秘笈

调养宝宝身体的中医独门秘笈

宝宝中医调养平安方

对于宝宝,中医的调养方法行得通吗?当然!中医的方法温和、刺激小,对于宝宝也合适,尤其是一些西医很难解决的喂养难题,中医更有独门秘笈。妈妈们如何练就一身本领,用中医方法调理宝宝身体呢?

早上床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宝宝的睡眠比成人要多,那就顺应宝宝的生物钟,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轻易打破宝宝的睡眠规律。

背要暖宝宝衣着要适宜,既要保暖又不宜穿着过多,不使其忽冷忽热,从而护卫阳气,少生疾病。

在护理宝宝时,尤其要注意其背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脊有许多俞穴,都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尤以肺俞穴若受风寒侵袭,就会损伤肺经,使人毛孔闭合留邪,导致宝宝出现咳嗽、喷嚏、流鼻涕、发热、呕吐等感冒症状。所以冬天一件棉或羽绒背心是必备之品。

足不凉宝宝穿衣不需要太多,只需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保证宝宝的双脚暖和,因为脚部受凉宝宝就会生病。双足为阳明胃经之所在,所以寒从脚下起。一旦受寒就会出现尿频、尿床、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宝宝脏腑脆弱,元气易虚,通过温暖足底,可以促进手脚等肢体的末端经络运行和气血循环,增进宝宝的抵抗力。

三分饥在宝宝的饮食方面,既要供应充足的营养,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适度适量。如摄食过量,则不仅可能导致营养过剩,还有可能伤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的障碍。如果胃肠中积累大量不能及时消化的食物,则易产生积滞不化的病理停滞,进而会变化成痰,积久而化热,痰热在体内存在便成为致病的因素。

因此父母要保证宝宝饮食的均衡,并知道宝宝每天的食量多少更适当,不要强迫宝宝进食。

忌寒凉宝宝的脾胃消化功能较弱,消化食物的能力较成人差。如果任由宝宝的意愿,吃大量的冷饮或寒凉的食物,娇嫩的小胃就会受到伤害,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不想吃饭等现象。因此宝宝的饮食宜温热。

一些治疗感冒发烧的清热解毒的中药,不恰当地服用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宝宝的脾胃。所以,宝宝生病时不要长时间大量地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一定要保护好脾胃的消化功能。在捏脊时,不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脉,而且捏拿了脊柱两旁的膀胱经,而膀胱经上分布着各个脏腑的俞穴,所以有助于改善各脏腑的功能,实现无病可以健体,有病可以治病的目的。

保健篇

捏脊

捏脊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在人的脊柱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经脉――督脉。在捏脊时,可以疏畅督脉鼓动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而且通过督脉影响其他阳经,可以使经脉疏利,气血流畅,使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另外,在捏脊时,不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脉,而且捏拿了脊柱两旁的膀胱经,而膀胱经上分布着各个脏腑的俞穴,所以有助于改善各脏腑的功能,实现无病可以健体,有病可以治病的目的。

捏脊疗法通过调节宝宝的脾胃,从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体弱多病宝宝可达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捏脊方法

●关好门窗,让房间保持温暖,脱去宝宝的上衣,裤子褪到屁股下。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父母站或跪靠在宝宝的腿部的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用温暖的手轻轻抚摸几下宝宝的背部,使肌肉放松, 后进行捏脊。捏脊有两种手法,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手法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脖子处(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共捏6次,第4次时向上捏提一次,捏完后在两肾俞穴(腰部)按摩2~3下即可。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一次做8~10分钟。6次为一个疗程。

提示

1.边捏边提。在捏脊的过程中,可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宝宝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其中单提不捏刺激最小,“捏三提一法”所受刺激最大。

2.宝宝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发烧等疾病时,不要为宝宝捏脊。

3.捏脊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4.捏脊时因宝宝上身裸露,因此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可以使用按摩油。

5.体质较差的宝宝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以3~5分钟为宜。

6.第一次给宝宝捏脊,有些宝宝会有疼痛的感觉,可用力稍轻。

按摩

妈妈用温暖的双手,在宝宝的穴位上按一按、推一推,就能促使疾病好转,这就是按摩法。对于宝宝,按摩方法温和,对宝宝极为有益。

按摩手法

推法: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直推法是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分推法是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指摩法是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掌摩法是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宝宝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运法: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

揉法:又分为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指揉法是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掌揉法是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鱼际揉法是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此外还有掐法、拿法、捏法、搓法、擦法、抹法、捻法等,需要在按摩过程中灵活运用。

提示

1.环境要安静,室温要适宜。按摩时室温应在25℃左右,关闭门窗,以免宝宝受凉感冒。太高的温度也不好,宝宝和按摩者易出汗,影响操作手法。

2.操作者双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必须勤修指甲,以免刺破宝宝皮肤,影响治疗。按摩中要用柔软的毛巾覆盖操作部位。

3.体位合适。按摩前应根据宝宝的病情、所取的穴位以及术者运用手法的需要,使宝宝保持一定的体位。选择体位以便于手法操作和使患儿舒适为原则 。一般3岁以下可由别人抱着按摩,3岁以上可单独采取坐位、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等。

4.按摩次数。通常每天睡前按摩1次,1周为1疗程。如进行两三个疗程,未见一点效果,应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穴位敷贴

夏天有三伏贴,冬天也有三九贴。三九贴是三伏天治疗的延续和补充。

敷贴方法

三九天穴位敷贴,就是在冬季大寒节气,阴气最旺的时候,从冬至开始后以九天为一个计数单位,每隔九天即初九、二九、三九之意,这段时间也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容易发作的季节。从冬至开始后每隔七至九天,将温阳、通络的药物研成生药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贴于背部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一至四小时。药气透过皮肤、俞穴,直达病处,能增强免疫力,降低过敏反应,有利于气喘、过敏性鼻炎及预防感冒的功效。

提示

1.皮肤容易过敏、皮肤破损、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足、1岁以内婴儿都不宜接受穴位敷贴疗法。

2.敷贴时皮肤多半会有瘙痒或烧灼感,这属于正常反应。但若是在敷贴期间,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是皮肤瘙痒潮红难忍,皮肤起水疱等,需立即停止敷贴。

3.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勿食冰饮、生冷瓜果、辛辣、荤腥及发物,也要避免一些容易过敏的食材。

疾病篇

风寒感冒

这种类型多见于宝宝不小心着凉,感受风寒,出现发热、怕冷,但不出汗,鼻流清涕,伴有咳嗽,咽喉干红,舌头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苔。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

缓解方法

●给宝宝洗个热水澡,或在桑拿房中呆上二三分钟,让身体的寒气发散出来。

●食疗的方法也很奏效,不妨试试。最方便使用的是姜糖茶,把生姜3片洗净,切成片,和红糖放入杯中,用沸水冲开,晾温后服用,每日2次。姜糖茶具有发汗解表,温中和胃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提示

1.平时注意天冷加衣,天暖减衣,被子避免过厚,防止宝宝着凉。

2.从温度较高的室内出来时,要戴好帽子,穿好衣服,避免冷风吹着。

风热感冒

宝宝发热较高,怕风有汗,鼻子不通气,流黄浓鼻涕,咳嗽有白痰,咽部红肿疼痛,口渴多饮,舌上有一层黄色舌苔。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宝宝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

缓解方法

●南方的妈妈可经给宝宝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的药,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

●在用药期间,应忌食温热性的食物,如狗肉、羊肉、带鱼、鲫鱼、虾、桂圆、荔枝、胡桃、橘子、韭菜、香菜、辣椒、姜、葱类等。

●三花茶可以帮到宝宝。将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频频代水饮用。适用于防治热毒所致的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

提示

1.给宝宝穿衣不可过多,以脖颈后摸起来不出汗,手心温热为适宜。

2.当宝宝出现便秘时,要及时多吃蔬菜,多喝水,避免症状加重引起感冒。

上火

上火的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心火:口舌生疮舌边尖发红、心烦意乱、睡不着觉,小便黄甚至有热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饮水。宝宝口舌生疮、口角干裂、嘴唇起疱疹及舌头溃疡。

肝火:目赤肿痛。出现眼干眼痒、宝宝眼内分泌物增多,尤其是早晨 床时眼屎过多时会粘住眼睑,脾气暴躁易冲动,总发脾气。

肺火:鼻扇气喘。有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等症状。

胃火与脾火:口臭、牙痛、牙龈红肿、牙根发炎、大便干燥,宝宝排便时因肛门受干结粪便剌激出现疼痛而哭闹。有的宝宝消化系统比较娇弱,一旦上火就容易发生肚子胀满不适、腹痛、大便酸臭、便秘、肛门发红等症状。

缓解方法

●母乳含丰富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宝宝出生后最好母乳喂养,可提高抵抗力,防止上火。妈妈要合理膳食,保证充足奶量。

●当宝宝吃配方奶总是出现“上火”表现,可能是宝宝对这种配方奶不太适应,妈妈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配方奶的品牌,就会减少上火症状的发生。

●能吃辅食后的宝宝,要培养宝宝爱吃蔬果的习惯,蔬果富含维A和C,增强免疫力,防止上火。

●过度食肉会使体内的新陈代谢迟缓,也是火气的来源。因此炸鸡腿、炸薯条、炸丸子、炖肉等应少吃。

●少吃热性水果。中医认为,荔枝属于温性湿腻的食物,多吃易“上火”和消化不良,可导致便秘、牙龈肿痛、面部痤疮、口腔溃疡以及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所以虚火偏旺及湿热体质的人不宜食用。此外芒果、花生、巧克力、甜食这类食物也很容易引起火气。

●妈妈可用绿豆、鲜藕、甘蔗、大白菜根、荸荠、鲜茅草根、鲜芦苇根等熬茶,让宝宝每天多次饮用,对预防上火有良好效果。

提示

有些家长为了宝宝更健康,给宝宝吃人参、甲鱼等补品,这是大错特错的,儿童本身就是阳性体质,再服用补品会导致内热丛生,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

积食

所谓食不好,睡不安。宝宝最近大开的胃口又缩小了,食欲明显不振。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可以发现宝宝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同时,还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等症状。宝宝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

引起积食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不节制,吃得过多,消化不了,形成积滞;饮食不定时,造成脾胃功能紊乱;吃肉食过多,形成积滞等。

缓解方法

●对积食的宝宝,家长要应用饮食调理的方法,可将孩子的脾胃调节到正常状态。肚子胀、厌食、口臭、大便酸臭、舌苔厚者可用麦芽、谷芽各10克,放在锅里炒黄微焦,或用10克焦三仙,加少许白糖放适量水煎熬15分钟温服。

●如食肉过多发生积滞,可以用山楂15克熬水饮,或将其炒至焦黄后研成细粉,每次一小勺,用红糖水送服,每日3次。

●寒凉之品可以影响胃肠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刺激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因此不要给宝宝吃直接从冰箱拿出的食物,最好加热到温热给宝宝吃。

●吃饭定时。宝宝如果经常零食不断,或饭前吃零食、喝饮料,或吃饭不定时,随时刺激着人的肠胃功能,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宝宝容易发生积食。因此1岁以上的宝宝要一日三餐定时。

●如果积食严重,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小儿化食丸、健脾消食丸等调理。

提示

1.添加辅食慢慢来。宝宝发育不完善,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对于过多的食物及不宜消化的食物运化不动、消化不了,形成积滞。因此不可一味让宝宝多吃。

2.大鱼、大肉、油炸制品属于难于消化之物,宝宝只能适当吃,而不是尽情吃。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一定要均衡,进食应细嚼慢咽,不要吃得太饱。

夜啼

夜啼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有的宝宝夜间啼哭,而白天睡觉,民间称这种宝宝为“夜哭郎”,夜哭郎主要原因是出生后的宝宝对周围的环境尚不适应,将昼夜颠倒了,做父母的平时不注意培养宝宝的正常生活习惯,见宝宝白天睡觉,就不按时喂奶,喂奶的次数减少则尿也少,宝宝哭得就少,一到晚上,没有喂饱的宝宝开始哭闹。有的宝宝因尿布湿了,感到不舒服,就要啼哭,这样反复多次形成了夜间啼哭的不良习惯。

缓解方法

●引起宝宝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佝偻病等疾病都可以引起夜啼。所以,宝宝发生夜啼,必须首先到医院就诊,详细了解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1岁以内的婴儿若无别病,经常入夜就哭到天亮。可用蝉蜕3个取下半截研碎,用半杯水煮汁,喂1次或2次,当夜就不哭了。蝉蜕又名蝉衣、蝉壳,其味咸、微甘,性寒。具有散风热、透疹、定惊的功效。

●白天尽量逗引宝宝玩的时间长些,见宝宝总是睡可以揪揪小耳朵,叫醒宝宝,人为帮宝宝调整生物钟。

提示

1.父母要及时发现宝宝是不是尿湿了、饿了、或者是热了,及时解决,让宝宝舒服。

2.在白天要打开窗帘,让宝宝感受到白天,而到了夜晚,要关上窗帘,关暗灯,给宝宝创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

惊风

惊风俗名抽风,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以1~5岁的宝宝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发病之急缓,证候之虚实,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及慢惊风。急惊风来势急暴。表现为身体发热,项背强直,眼睛上视,牙关紧急,抽搐昏迷。慢惊风多起病缓慢,表现为形神疲惫,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黄,发热不高,或四肢发冷,抽搐时抽时止。

缓解方法

●推拿疗法: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惊风散,可以缓解症状。

提示

1.急惊风发病突然,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宝宝痉挛时,让他平躺在床上或是铺地毯的地板上,确保不会碰到任何尖锐、锋利或坚硬的物体。然后用按摩方法先急救,以赢得时间,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

2.惊风发作时,加强保护,防止咬破舌头,衣服要宽松,让宝宝侧卧,使他能呼吸顺畅,并且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堵塞气管。

3.不要试图把宝宝的嘴掰开,因发烧或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现痉挛的宝宝并没有咬破自己舌头的危险。

4.如果痉挛发作的时间超过4分钟,应立刻上医院就诊;如不到4分钟,则可以等宝宝感觉舒服些并稍稍休息后再上医院。

宝宝中医饮食调养TIPS

食宜暖胃喜暖而恶湿寒,要保护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冰冻的食品和凉的饭菜。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吃饭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时间长一些,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烂一些,唾液发挥的作用也更充分些。宝宝吃饭时若狼吞虎咽,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甚至发展成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饭前最好不要做剧烈活动,以免胃肠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响消化。但在吃完饭后,如果呆坐不动,胃肠也会被迫减缓活动量而造成食物停滞在胃肠形成积滞。饭后适当走一走,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吸收。

胃好恬愉情绪会影响 食消化。所以在饭前、饭后,父母不要批评甚至打骂宝宝,否则会使宝宝的脾胃受到损伤。

食贵有时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如此一来,宝宝在一定的时间会产生饥饿感,胃肠内会产生大量的消化液。

宝宝如果经常零食不断,或饭前吃零食、喝饮料,或吃饭不定时,随时刺激着肠胃,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宝宝容易发生积食。因此1岁以上的宝宝要一日三餐定时。

宝宝中药调养TIPS

1.慎用中药。用药不当会伤及宝宝的元气。宝宝生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随意用药。

2.能用天然药物就不用化学药物;能用某种物理治疗方法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就不用药物治疗;更不要一味求疗效,给宝宝吃各种各样的药。

3.中药也有副作用,因此不要一味中药调养,不知停药,把中药当补药。

4.中药说明书中,一般对饮食禁忌有严格的要求,妈妈们一定要看仔细,否则可能使病情迁延不愈。

5.中药对不同月龄的宝宝,用药量上也有明显不同,妈妈们要根据宝宝月龄使用药量,如果遇到“小儿酌减”几个字时,分辨不清用多少时,要咨询中医医生。

体虚宝宝的中医调养指导

  

  作为一种冬令调理方法,膏方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具有个性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几年,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通过“量身定制”的膏方调理,能帮助控制病情,并对其体质起到很大的调理作用,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家长们的欢迎。

  这几天天气一变冷,张女士的心就揪起来了,因为她每天总是担心听到儿子的咳嗽声。7岁的儿子浩浩,三年前得了一场感冒,因为治疗拖延了一段时间,结果引发哮喘,平时经常感冒,一到冬天哮喘还反复发作。尽管今年夏天接受了冬病夏治,但张女士还是不太放心。市中医院儿科主任黄建群副主任医师听了孩子的病情,看了看瘦小的浩浩,宽慰张女士,用膏方调理一下就可以了。原来,儿童膏方是针对儿童先天不足、脾肾不足等诸种生理特点,结合不同的体质来调整阴阳气血而拟定的调补处方。对反复感冒、哮喘的小孩,可适当用膏方调治,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强抗过敏能力,改善肺气虚的状况,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

  既然儿童膏方可以全面调理小孩体质,那是不是所有小孩子都可服用?“吃膏方不是赶潮流,如果你的孩子健康活泼,身体各方面没有中医理论所指的虚或缺的,就没必要进补。”黄建群介绍,膏方调理要有针对性,只有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患儿需及时服用膏方调理。像下面几种情况的孩子,还是有必要补一补的、虚弱或患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厌食、生长与发育迟缓儿童、贫血患儿等。

  门诊经常听到有大人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吃了不长肉?”胃口不好的孩子,营养吸收得也不好,看上去人就比同龄孩子矮、瘦小。为了想办法让孩子多吃点,爸爸妈妈什么招数都使出来了。这类孩子还伴有每年身高增长缓慢,面色萎黄,肌肤干燥,颜面部有白斑,这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足有关,因此要补肾壮骨、健脾养胃,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另外一些某些夜间尿床的小孩,夜间小便仍不能自己醒来,尿在床上而不知道,这就是遗尿症,中医诊断为“肾关不固”。这类小孩,也可以用膏方缓调身体,一般待体质强壮后,小便就能自控了。

  其他一些疾病,如有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咳嗽缠绵,有的儿童形瘦面黄,身材矮小,胃纳不馨等。有的儿童易反复感染,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呕吐、腹泻,消化能力不足,容易感受多种传染病,都可以给予调理患儿脏腑虚弱,补充气血不足,平衡阴阳,以达到强壮身体的目的。

  “中药一般很苦,膏方是不是也很苦呀?小孩怕苦不要吃怎么办?”黄建群解释说,儿童膏方其实一点都不苦的,反而是甜甜的,就像吃糖一样,而且不用担心太补导致出现孩子性早熟之类的问题。但在此也提醒以下几个问题需注意:

  1.需要找专业的医生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肺、脾、肾等脏腑进行调补,分清其阴阳虚实寒热的不同,进行补肺健脾益肾的治理;

  2.建议孩子在5岁以上才适合吃膏方。

  3.应当知道这样的调治不是3~5天可见成效,需长期持续服药一个阶段。


练习宝宝广播体操培养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

导读:1岁半称为宝宝的“运动时代”,宝宝此时走得更稳,动作也协调多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做体操,培养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

1岁半称为宝宝的“运动时代”,宝宝此时走得更稳,动作也协调多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做体操,培养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

步行运动体操

地板上放上12~18厘米长的绳子或木棒,让宝宝从上面跳过来、跳过去。

放6块木板在地板上,摆成一排,每块间隔8~10厘米,让宝宝依次从上面踩过。

把长1.5米、宽20~25厘米的厚板子放成一头高20~25厘米斜坡,让宝宝从板子、上走过去。

让宝宝在长2米、宽25厘米、高15厘米的平衡木上两手平举走过。

爬行运动体操

在平衡木上,让宝宝从一端爬到另一端。

全身运动体操

把绳子拉到齐宝宝腰部的高度,在绳子前面摆上玩具,让宝宝哈腰过绳,用双手拿起玩具,再高举过头。然后再把玩具放回原处,这个动作可以锻炼宝宝背、腹部的肌肉。

让宝宝坐在椅子上面,两手拿着旗子,妈妈喊“举旗子”、“把旗子藏在身后”、“再把旗子举起来,在头上面摇动”等口令,让宝宝按照口令做相应动作,以锻炼背腹肌和屈伸臀部。

把椅子排成一排,妈妈、爸爸和宝宝坐在上面,做传球游戏。

让宝宝拿着圆环,做“下蹲”和“起立”的屈伸运动。让宝宝用拳头打吊在网兜中晃动的球。

本文Hash:44790a41bbb274e240fedb684d42b75a91a1c136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